|
发表于 2020-9-26 10:18:57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股申购一览表东方财富网 桂浩明:从网上低中签率看新股定价:这是发生在不久前的一件事情:某新材料公司在科创板发行新股,经网下询价确定的发行价为2.49元/股,市盈率是11.51倍。按照发行后总股本40320万股计算,其上市前的市值为10.039亿元,刚过科创板公司“市值不低于10亿元”的标准。如果发行价再低1分钱的话,那么该公司就不能在科创板上市。 对于 | ; r: N2 z% m. p- q0 s: ~5 o
: O6 B2 m6 q$ j- \; u2 b 8 q* b' J$ F- L" h7 ]
; J* |: ]& h; _
这是发生在不久前的一件事情:某新材料公司在科创板发行新股,经网下询价确定的发行价为2.49元/股,市盈率是11.51倍。按照发行后总股本40320万股计算,其上市前的市值为10.039亿元,刚过科创板公司“市值不低于10亿元”的标准。如果发行价再低1分钱的话,那么该公司就不能在科创板上市。 对于该公司这次新股发行涉险过关一事,市场上有很多评论,其中的一种观点认为,此举表明新股发行的市场化程度又提高了,新股发行也将可能面临失败,是市场走向理性与成熟的一个标志。的确,如果人们只是从网下询价的结果来看,情况就是如此。但是换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就显得有点复杂了。该公司的新股发行市盈率大幅度低于同类公司在二级市场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参与询价的投资者对它并不太看好。可是在网上发行时,该股的中签率却只有0.03%。这里不妨作这样的假设:如果该公司实行自主定价,并且全部在网上发行,那么发行价会不会比现在高,发行市盈率能不能至少接近同类品种在二级市场的平均水平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3 W2 n, |" W5 p7 T6 M6 Q7 p
8 [/ ^" m8 V- g. I
最近在新股发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发行价普遍定得比较低。按惯例,新股发行时会有承销商的相关部门发布“投资价值报告”,提出发行价格的“合理区间”。而现在的情况是,实际发行价大都会在这基础上打一个对折。当然,作为一种市场选择,这本身似乎也无可厚非。然而,如果深入地想一想,又会觉得这种现象有点难以理解,毕竟承销商对发行股票的公司了解得比较深入,为什么他们的预期会与市场之间有这么大的分歧?不管怎么说,这里总有一方的判断是存在偏差的。如果说是根据结果定胜负,那么这么长的时间内为什么错的总是承销商呢?再进一步分析,如果考虑到该新股在网上的中签率只有万分之几,从这个客观存在的供需格局来看,发行价格明显低于“投资价值报告”中给出的参考价,是否就是十分合理的呢?这里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很值得深思。% G S! g! I% w
& b2 `# M$ \- V3 s0 h5 `
现在的情况是,新股发行越来越向网下倾斜,客观上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多少带有“食利”色彩的申购队伍,出于尽可能扩大新股发行价与二级市场交易价之间差距的目的,自然有动力拉低新股的发行价。现行申购规则的重点是在限制过高报价、拉抬发行价上,而在防止过低报价等方面,制度准备还是有些不足。于是,也就有了新股发行价的走低。如果说,这种走低是发行市场化的结果,那当然应该得到尊重。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走低至少是忽视了网上申购者的巨大需求。而鉴于网上申购的规模要远远大于网下申购,那么由网下询价所产生的发行价,是否做到了充分的市场化呢? 5 z) P! u) E1 d, u
N4 i: p |+ \2 p( d0 { 30年来,我国的新股发行制度经过了多次调整,总体上是在不断趋于完善,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也是充分考虑到了市场发展的实际,具有相应的合理性。从当下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来看,怎样进一步提高新股定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充分考虑到市场上各层面投资者的诉求,还需要再进一步反思和探究。$ ?* ^3 v: R9 `: a* f4 v6 p; y7 Y9 y
$ u) a1 Y" b# O( j- l0 A; N
(作者系市场专业研究人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