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46|回复: 0

[理财宝典] 预见2021丨刘尚希:明年的财政政策如何“不急转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5 06:33:30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预见2021丨刘尚希:明年的财政政策如何“不急转弯”: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历经极不平凡的2020年,站在新起点上,如何迈好第一步、走好新征程至关重要。思客特别策划《预见2021》,邀请多位智库专家围绕他们心中的“2021关键词”,谈谈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发展之路。  本期我们连线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4 K, A8 y9 U! v" W
+ T$ f- [1 ~) u; n+ Y' b7 o        # h% p$ O+ x' q2 L9 G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历经极不平凡的2020年,站在新起点上,如何迈好第一步、走好新征程至关重要。思客特别策划《预见2021》,邀请多位智库专家围绕他们心中的“2021关键词”,谈谈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发展之路。" J: H2 U0 u) A0 V! k  E; ]) n7 D! q
* K) F& a  }8 b; G" r, _
        本期我们连线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明年的财政政策。刘尚希认为2021年经济工作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是“改革创新”
, ]" d) U0 m' o& k2 t6 S) \) z, x' C
        ▲明年的财政政策如何强调“不急转弯”? 点击视频,听刘尚希解读% l  o( ~4 i, p

) x  c! j0 K4 u4 u' G        明年的宏观政策操作为何强调“不急转弯”. b2 z+ n5 `, m: J( V5 G5 U
5 J1 s: H* ]! U; L$ c6 A; T
        刘尚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宏观政策不能急转弯,我认为这是针对我们当前的现实情况做出的要求,也是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4 P/ U8 |( t6 |

5 V: g8 g; T8 A4 X3 k        中央提出“不急转弯”,其实是基于几方面考虑,一是国外疫情还在发展,不确定性相当大。在这种背景下,全球经济复苏依然脆弱,那么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相当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宏观政策不能急转弯。
7 x; a( A2 z4 f4 e; F8 Q6 X9 A3 h$ s! S# i, `$ S( k
        从国内经济复苏情况看,国内疫情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这为我国发展赢得了先机。我国的经济复苏跟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情况要好得多,是2020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4 A9 z, {; E1 U8 {
$ ]' \* E  e1 m9 S
        不过疫情防控依然存在不确定性,经济复苏的基础也不够稳固,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2020年的政策大都是针对突发的、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以及疫情冲击带来的各种衍生风险而制定。这些阶段性政策安排,不能到了2021年就立马退出,这需要一个平缓的退出过程。
# w% z/ A9 _$ |1 R( o1 s/ q5 E) Z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有些政策自然要退出,有些政策则需要长期保持,有些改革成果,毫无疑问也是需要巩固的。0 _" Y/ q0 `" y2 g( I$ h$ t5 d' u/ ^
; D: a! ]" F  i/ l
        例如,支持“六稳”“六保”的一些政策措施,有的可以逐渐退出,有的必须要保持相当长的时间,有的甚至要长期坚持。阶段性的政策安排,它在实践操作上本来就与众不同。因此,宏观政策“不急转弯”也需要分层次分类型,不能一概而论。( q% ~4 I. l. a. e$ f: X% Y+ l  _
" C+ ?2 x- `' _" J* F
        明年财政政策会有哪些调整和变化?
9 J5 y  ^9 e9 f3 f4 I  d
: t; ~3 _3 n* o- y, g% [2 N        刘尚希:2020年的财政政策,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是针对“六保”和地方“三保”而制定的。随着疫情风险降低,疫情对企业的冲击已经逐渐缓解,一些针对疫情防控的政策力度可以逐步调整,当然疫情防控还不能放松,专门的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关的资金投入,有的还要保持一定的力度。但整体来看,2021年的财政政策已经不像疫情高峰时,需要那么大的政策力度。4 M% x; u, H) P- O" L

1 C2 ~9 d* Z( v        对于财政政策的力度,其实在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一个专门表述,即要保持一定的支出强度。这就意味着要保持一定的赤字和债务的规模。因为明年保持支出强度的收入来源不能完全指望税收,财政的“紧平衡”也可能是长期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下子大规模地减少赤字和债务也不现实。综合平衡考虑,债务还要有一定规模,可能比疫情暴发前规模要大一些。但相比2020年可能会相对小一些,这要根据具体情况(包括债务类型)来进行判断。
/ j2 |# O% ?% ~+ B1 D9 O+ F! t0 Z; Y# S& f* g# t4 ]4 t0 K" b
         推动消费,扩大内需,财政方面该如何发力? 如何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
) Z% C0 f' M0 [. c7 F( W
! y% E7 d; l) r0 K1 F6 }7 P        刘尚希:推动消费,从短期看就是让大家放心消费、愿意消费。如何创造一些有利于激发消费的条件?我觉得这是当前要重点考虑的。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有两点,一是有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好东西、好的服务,换句话说要不断提升供给的质量,这样才能创造需求,激发消费的热情。二是消费的前提是得有钱,那就需要扩大就业,稳定就业,提高就业的质量,这样才能改善收入预期,才能刺激消费。我觉得这一点至关重要。
8 ^8 ]& F( S6 W1 j" o3 T! b* n1 T  i  U) U) B
        ▲6月1日,市民在武汉保成路夜市消费休闲。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收入分配的调整完善,一个是通过初次分配,一个是通过再次分配。财政更多的时候是在再分配上做文章。通过税收来调节高收入,把高的拉下来,把低的补上去,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数量,这样收入差距就变小了。
2 A* h( Z& o$ P$ S$ l9 I, H* H# i- B# s) B/ B/ I
        然而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再分配的作用非常有限。比如说个人所得税,其规模本来就不大,纳税人占比也比较低。因此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也比较小。
+ |* [4 ?5 K- c! W  T' S: U8 B8 ^% M3 J* R
        因此,要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的作用,首先得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规模比例,这是一个前提条件。但即使规模比例上去了,个人所得税能不能真正有效地,长期调节收入分配的差距?也不一定。
" }% Z1 x7 n0 e" Y. S+ v4 m% q1 e
        从美国的情况来看,个人所得税设计非常复杂,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也很大,但美国的贫富差距依然在扩大,现在已经回到了二战前的水平。由此可见,通过个人所得税等再分配政策调节收入分配,短期内是有效的,它能把基尼系数降下来,但是从长期来看,它的效果相对有限(不能逆转长期趋势)。因此从长期考虑,更多还要在初次分配上做文章。* S1 J, X" k' a" d- j
8 O4 }: p7 [, R7 k7 X# o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初次分配最重要的问题,可能就是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这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城乡二元分治的背景造成了群体性的不平等,既有经济的不平等,也有社会的不平等。& w0 ^1 _! R( W5 p* ~# z
+ N& B1 O6 ^6 p. c! s' d
        经济不平等表现为分配差距大,收入差距、财富差距、消费差距都比较大。经济不平等还可能强化社会不平等。因为经济不平等带来能力的差距,能力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使下一代获取收入的能力难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它就可能会造成群体性之间的分配差距难以改变。# a2 F. O# T" {

# J0 T# s: F) @) A, K9 I: ~        群体性差距和个体性差距的性质不同。个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通过个人的努力可以改变。从社会整体来看,总是会有收入高中低差距,所以我们在研究收入分配的时候,按照高中低收入分组去衡量收入分配差距。但群体性的差距,通过个人努力是无法全部改变的。
/ S1 Y3 }; s1 O# n5 Y  E8 }. z& s; w
        因此,加快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包括经济二元和社会二元的改革,就成为我们扩大内需,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一个关键。. \  f3 u1 q2 W) x8 x

- g8 f% I0 H" X2 w" [3 X         您认为2021年中国经济工作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 t$ I- b; h9 `# t7 x  G
0 s6 \4 P3 J; N/ c! g& @
        刘尚希:我认为2021年经济工作的关键词就是“改革创新”。这涉及很多问题,例如市场化的改革进一步推进、要素的市场化、相关政策的落实效果等。
) K) u" w; h: {
  D6 s. n- v' _. W        ▲时速350公里高速货运6动车组在试验轨道上运行。新华社发(吴可超 摄) 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减少资源配置的低效状况,减少资源错配,这些需要通过市场化改革来解决。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要促进市场公平竞争,要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我觉得这也是内循环畅通的一个最基本要求。3 ^  `- L7 y: n4 g

% r. v% K( b  \+ t) H        怎么样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如何减少区域之间的分割阻隔与体制的障碍?这些都有赖于改革。体制机制改革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是制度的创新。有了制度的创新,才能推动市场的创新,市场的创新就包括产品的创新、工艺的创新、技术的创新。! k7 d( R1 z0 p) v

9 g7 w/ R' p/ `, e4 A9 w/ Z: J        如何发挥市场主体在创新中的作用?我觉得稳定预期至关重要。因为市场主体创新的前提是它必须要有长期的打算,长期打算就得有稳定的预期。
- y5 y9 C% L) n, x' j/ Y5 x8 D: n. a
        比如对民营企业来讲,它有一个稳定的预期,才会有长期打算,才会考虑投资和创新。否则这个企业它只会在经营上做文章,维持眼前的经营,并不一定会扩大研发投入,扩大创新。6 Z% b  D& D+ A& g. O; y
( q6 R4 p8 y; N* [& h( Y- H
        虽然表面上企业经营更有活力了,但企业真正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应来自于企业的投资和研发。这对经济的复苏,尤其明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能否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
  U" x. f4 u) g) w- |( K; o
' Z$ ~. [2 O& H) X1 M        简单来讲,就是如何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市场的积极性,更好地主动去创业,去创新。这样一来,经济就有了活力,经济自然就会复苏和好转。  D3 s2 V- T& A$ B' ~3 L
4 I# f8 G, n2 u* b
        策划:刘娟
* S! }8 j" Z; p+ D
4 {2 }# B8 O* p+ y' B" L; L        监制:李晓云
% J, \7 H1 f, h4 \4 B( v8 }5 a$ Y8 k; B) G
        记者:唐心怡
8 y& k& d: C0 R$ c8 m+ v6 r
: M' ?& G4 t# n( i  {        编辑:周佳苗
6 l, i+ i3 s( X3 N6 b. g2 d* X; a. O8 w- v* V/ t
        特约嘉宾: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刘尚希- i9 o% F- M! j/ S/ c
  Z1 w8 ?4 _) I, J: t' m6 m/ u& e
        视频制作:王云霞 仇炳宸5 g/ }- k/ e0 j& k

" d: a- B/ `4 `8 |2 Q$ o        制图:李权
( ]& ^) }9 f! Z; V
+ L5 c7 x0 A+ G4 r        统筹:郭建伟 崔祎璁
: j$ {5 r4 h. M) a: M6 T% [# G0 b! X% ~( u
        新华思客知识中心出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声远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

声远论坛|联系电话:0537-2311005|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itemap|声远网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89702000485号 | 鲁ICP备 18028751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鲁)-经营性-2022-0209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230761号 | (鲁)职介证字[223]:第08120014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GMT+8, 2025-4-11 12:48, Processed in 0.07598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SYUAN.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