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这个怎么样?这个个头小点。那这个呢?这个品相还可以。你要多少钱?你出多少钱……”每年立秋过后,就进入了一年一度的“蟋蟀季”,在曲阜市姚村镇的蟋蟀交易市场上,蟋蟀的鸣叫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收购商们汇集于此,共享蟋蟀的乐趣。
晚上10点过后,曲阜市姚村镇阜前街的道路两旁灯火通明,密密麻麻的桌子一个挨着一个摆放在路两旁。手灯、网子、蟋蟀草……这些必备的鉴别工具被摆到了桌子上,时不时的有手拿提篮、头戴顶灯的买家前来鉴别、询价。
“我玩这个已经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了,从小就喜欢,可能也是因为家里长辈就喜欢,我也是耳濡目染。”来自苏州的魏先生告诉记者:“蛐蛐品种很多,有青、黄、紫、红、黑五大类,近百个品种,蟋蟀个头大,体格健壮,腿粗善斗,这样才能称为好蟋蟀,但还是得综合考虑。”
蟋蟀俗称蛐蛐,蟋蟀文化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从普通市民到皇家贵族,从古至今每年秋季,斗蟋之戏从未间断。立秋之日一到,善鸣好斗的蟋蟀成了姚村镇所有村民的宝。赵女士夫妻俩是当地的村民,每年的这个季节也是夫妻俩最忙的时候。“我们逮这个有十几年的时间了,现在是白天打工,晚上就去地里逮蛐蛐,累是累点,但是收入提高了。”赵女士说:“有的时候逮到好的就能卖个好价钱,往年我卖的最贵的有五六千的,今年还没有很贵的,有六七百的,也有二三百的,逮蛐蛐也是个技术活,这么些年了,现在听蛐蛐的声音,就能辨别好坏,要说逮蛐蛐的技巧,我们也是一点点的积累出来的。” 姚村镇蟋蟀文化节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原来只是地方百姓自己组织的不成规模的蟋蟀市场,如今政府以蟋蟀为媒,以虫会友,搭起了文化台,唱响了经济大戏,通过文化惠民带动全民创业,促进姚村镇富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