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2510|回复: 0

弘一大师日本妻子现状 渣男李叔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21 10:29:15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V& g1 y! ~" E( l! {4 f3 N" V 弘一大师日本妻子现状 渣男李叔同:弘一大师日本妻子现状 ?渣男?李叔同,这是电影《一轮明月》里的场景,镜头转过,已是一位僧人,竹杖芒鞋,跋山涉水,去苦寻他心中的佛。,弘一大师日本妻子现状,李叔同的妻子和孩子,弘一法师,评价,李叔同为什么出家,李叔同妻子,李叔同出家,弘一法师妻子雪子后来,李叔同妻子后来生活,最底限渣男
1 ~6 _1 y! q, ^" r5 K8 j ; V" l5 I# {- j% c) c+ m

5 \# p1 U; T1 m, t+ Q/ J* t; V8 Y; a        中国最专业的书画艺术品收藏学习、交流、交易平台,满足普通大众“亲近艺术、感悟生活”的文化空间!* `: n) U5 s5 X) c' ^# r

& _1 E" {2 a9 F( e+ j  P9 z) Y
- G+ }* l1 r' J& n1918年春,西子湖上雾气氤氲。( b5 y+ Z5 h: O! v9 x! Y6 q1 b( ]
水天一色的灰蒙晨雾里,一南一北划来两艘木舟。
% n! k) a3 d7 R# V" s. s一男一女各立船头,一人着素朴僧衣,一人穿异域和服。! d% x. k6 \2 L1 w" e6 Y2 V
两艘船缓缓靠近,女子盯着那僧人凝视许久,开口道:明天,我就要回国了。
5 L" K  ]0 m5 f" x' U1 k8 i* ^5 f( d$ \% y
电影中的李叔同& ~3 R& |( a9 ?8 m
僧人道:好。
. g0 Q9 ^; F" ]. o3 I4 M女子含泪悲唤:叔同···
- U7 [9 ~9 t$ l$ P) t# L ! e& V0 ^7 A1 l! U2 }
僧人答:请叫我弘一。
( i" C  h' e, h7 w+ G: k# ^/ E
- p8 q9 U6 Q3 j/ G! O电影中李叔同的日本妻子
, c* ^4 t, O  B  V8 H  [$ G女子低头,沉默良久,问: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 ]; o  u2 ?; K* I) G% t 8 R7 I5 v5 r8 m/ G. f: `! B, z& R
僧人答:爱,就是慈悲。 5 p2 J( P! Y: U/ x$ n

5 v6 ^6 S9 M4 H4 x答闭,转身而去,再未回头。
# V$ W& D( f( }- Y2 _5 N- X  V
9 U* N- A% s! Q" y从此,世间少了“李叔同”,多了“弘一法师”
; `3 c6 P& k. t 7 j4 Y, @5 J% e4 N
这是电影《一轮明月》里的场景,镜头转过,已是一位僧人,竹杖芒鞋,跋山涉水,去苦寻他心中的佛。
$ \- K, }0 l9 `6 c
; }: h# u. x5 Y- a$ G. N《一轮明月》剧照
- R. |( [6 @% k! G, h加诸于李叔同身上的标签和头衔有很多:
8 R! L( `9 R/ Q# d! Q. S8 ? , v: C$ K" z, c6 s' ~
文学上,他是享誉国际的词作家,一曲《送别》传颂至今, U2 ~# R, b! V* A6 t4 Y2 `
音乐上,他被誉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启蒙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中国人
' ^: s! z! @$ h0 v绘画上,他堪称中国现代美术之先驱,是中国油画之鼻祖$ {( n- x3 g/ }& C! Y
戏剧上,他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
" H3 X, Z4 c% c7 Z# E2 `8 c+ T书法上,他是近代著名书法家
6 ]" U- b0 L! q3 U篆刻上,他是西泠印社的早期成员,领风气之先( `) q; E3 ]: K
教育上,他桃李满天下,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等大批著名艺术家& D/ U% s6 Q& ~0 k$ Q; b( j
佛学上,他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m: l6 `' |( j
, n; m, V: X5 o) J3 C! d0 `
他在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学···均有创造性贡献。  r/ u$ R3 u' p& t8 h
# K2 {# D- J, {3 [
他开创了中国无数个第一,在从事的每一个领域都做到了极致,此外,他还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9 h, C) }9 G' M

6 j4 k7 E. _7 ^! x# {/ T2 S在这里,再给他贴一个标签吧:一个任性的、妄为的、无情的···
; f! U) L( w, d
! n7 W5 G: a6 E8 ?4 A富二代。3 h# I! g4 U4 h0 S: |. B
01# T/ j# M* b' V8 W; N
老夫少妻,麒麟才子% ~1 P% t% G( q& ]% X. _. O& A* Y; N" y
1880年,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一个巨富之家,他家世代经营盐业与银钱业,这是当时利润最高的两种生意,其父李世珍是同治年间的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而为津门巨富。
' D5 j. Y3 f( P( J% ^$ R; Q 4 i: B8 S; R5 b" a  `( i8 W; M/ L
毫不夸张地说,李叔同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家公子。" k0 A+ T4 I: A

$ \# F! M" H7 H1 J% x* o他父亲去世时,晚清重臣李鸿章不但登门祭拜,而且亲自为丧仪“点主”,李家的声望在此达到巅峰。时年,李叔同年仅5岁。) O8 l, [5 c7 O; v
" h' H0 Y' \; {: {. ~
他的母亲王氏是家中的三房姨太,十九岁生下他时,父亲已经六十八岁。
0 P4 y5 M- K/ s3 }
0 I, m4 J+ h2 D, q6 K. P  j/ u李世珍家门显赫,子息却不旺,长子早夭,二子李文熙又体弱多病,老来得了李叔同这个幼子,自然视若珍宝。4 Y, o) M9 |6 R- d( X% r

- ?: ~$ x+ R, @! m, }; M* d! T5 K- e+ h( o! Y
孔子出生时,父七十,母十七;欧阳修出生时,父四十九,母二十。老夫少妻的结合,往往生出麒麟之才。7 s! T( h, D  m& [- x6 ~- c

$ M' C+ L) w& G2 c4 Y李叔同童年就展现出惊人的聪慧,尚在学舌之际,就能跟着老父亲摇头晃脑地背诵对联。
- n' A2 {5 O, f 8 c3 Q2 S0 r% f  I1 r/ D; c4 p
他六岁启蒙,十岁熟读诗书,十三岁学训诂书法,“年十三,辄以篆刻和书法名于乡。”( G9 ~+ _( h; L

4 V6 P8 ?, d: f3 X( Q十五岁就诵出“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样的绝句。
9 i* A. g4 n1 Z3 m- f' G . ?1 `. o! y0 o8 h1 `, e

0 W6 r1 u* t( A少年李叔同
7 P$ I! M1 G; T) x4 L4 V, [和历史上的许多大才一样,李叔同出生时也有“祥瑞”:他降生之日,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大家都认为这是佛赐福兆,后来,李叔同将这根松枝携带在身边,终生不离。2 k) G# B" E' q$ v) ^/ V) ]1 Y
8 v( J- }( K) N: U' v9 m
与佛的结缘,也许从出生之日就开始了。
5 P% }: U/ O- o6 R
2 M: t+ U$ ~5 ^$ c5 B李叔同的父母家人都笃信佛教,老父亲在他5岁那年病重,延请高僧诵经,在《往生咒》的诵声中溘然长逝。
8 x  `3 ~, H) p/ j3 ] 8 s4 l) ~* v3 i. q) m9 L
按照传统习俗,灵柩在家中停了七天,丧事办得极隆,请来大批和尚日夜超度,那时的李叔同太小,不懂得亲人离丧之痛,只有那空寂悠远的佛音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Y% o/ c) I0 }) i# N& M

, s8 g" c7 s, W8 x% B
' l3 |: M) x% K) \+ X在那以后,李叔同就常在家与三弟一起学僧人作法,“两个人都用夹被或床罩当袈裟,在屋里或炕上念佛玩”5 q& H$ g% ?5 X% c5 ^8 \5 k8 G9 u  M
: e) K) Z& j7 X5 H5 w
$ ]8 ^4 C, M! \# F2 o' K- e. n
02 ( l1 G4 S' @; M: }9 b- g
她是娼伶,也是知己
' H. X) @8 U8 Q( F
: E% ?1 g! F% K$ F$ }9 l他生活优渥,自幼天才,但也有因大家族而生的苦闷。父亲早逝,母亲是个偏房,身为庶子的李叔同在大宅院中的日子并不好过。- T: Y4 G. }( C/ U4 C
' Q, s+ E' _# M6 ?1 C5 k' N8 L7 J/ l
年方17的二哥李文熙必须要挑起家族生意的重担,而年幼的李叔同,则被寄予了光耀门楣的期许。3 \4 {7 L! v4 N3 k

2 _4 D. A$ H0 r# q李叔同的母亲只是一个三房姨太,所以他自幼是被大房郭氏带大的。他先从兄长文熙读书,继而拜常云庄先生为师,兄长对他要求很严,日常功课不得马虎,应对进退也不得稍越礼仪。1 j! E1 a; y. p
母亲的谨小慎微,兄长的严格教导,大宅门生活的封闭无趣,让李叔同早早地产生了叛逆心理。' A! @' S! E# H2 |1 s) ~
' O2 s3 R% E6 z$ \
16岁,李叔同考入辅仁学院,终日以制义为业,也就是学习八股文。
+ k  H% F3 c5 j6 O
7 Q; t& X3 E# e& H1 b: `6 _& I3 ^可是随着年纪渐长,他对经国济世的正经学问丧失了兴趣,反而喜欢上了唱戏这类“贱业”! P5 V6 i2 O0 V$ }: {# t/ p0 I

% G0 M3 ?; y& Q7 t1 `5 L; q1 E从小就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的李叔同,内心早埋下了艺术的种子,而在接触到戏曲这一艺术时,他不可自拔地沦陷了。9 V8 M, G" f5 Y" K5 G4 C) t% _. `
# W, |3 s* ?. M3 S! @

7 Y$ j' I/ J3 T: ~; f. J: v- V3 \% H李叔同出演京剧《黄霸天》
7 J1 t( z  b; d  M) a同时沦陷的,还有他那情窦初开的少年心肠。2 V/ k. R7 ?9 O

& I' @1 W" c0 X$ [' f+ M4 J* T他暗恋的对象是个叫杨翠喜的坤伶。, ]  m! H8 b% c) V5 j

4 A& E$ I8 ^: p2 I杨翠喜本姓陈,幼年时家贫,被卖给了一个杨姓乐师,从师习艺,十四五岁就出落得花容月貌,加上天生一副好嗓子,一经登台献艺,立刻博得了满堂彩。杨翠喜每晚在天津福仙戏楼唱戏,《梵王宫》《红梅阁》都是她的拿手剧目。只要她一登场亮相,台下的叫好声就立刻此起彼伏。
- w/ C0 d4 u9 q, k # f9 W1 A3 [; ~) D( \
李叔同的母亲一向喜欢看戏,自从24岁守寡之后,她更是迷上了泡戏园子。每次去戏院看戏,她都会把李叔同带上,长大以后,他就习惯了一个人去梨园。: K- F& b; K3 f# Y
. l) k. O7 Y0 S( C
; ?9 W' W: w$ ]% T
李叔同母亲
6 G+ L4 z% k( Q: \$ {8 D' I那时杨翠喜刚刚崭露头角,李叔同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去福仙戏院给杨翠喜捧场。杨翠喜在舞台上笑靥如花,歌喉婉转,台下的李叔同看得目不转睛,听得如醉如痴。
. q: ?+ V. q9 @) q' ^ ; A5 N7 A4 B5 _# `

/ z& f) _% {# l/ |" n《一轮明月》杨翠喜
6 {, Y6 r  }0 [  o* s! F- f戏院散场后,李叔同便提着灯笼,送杨翠喜回家,年少时的爱恋最为热烈也最真挚 ,两颗年轻的心越来越近。7 C' k" z9 ~! d8 r

) o: g! v! `: K3 ?+ v李叔同曾经送给杨翠喜两首《菩萨蛮》,词中充满了柔情蜜意:
  J/ d- Z) b( W- @& K
1 l" F  R& Z) ~8 u, T其一:
6 h5 J! r4 i0 A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
9 ^. c0 Q8 A$ r8 _1 u0 s8 \额发翠云铺,眉弯淡欲无。
; ^" l# T" L! x. N夕阳微雨后,叶底秋痕瘦;
" Q& e4 P9 s+ l3 U( l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 % h4 r/ t. p/ r( h' [6 Y/ O* V/ m4 e  ?
7 h/ @7 c& e2 S$ W' G$ R
其二:5 Y' Q( D. ], z: r) U1 c" o6 ?( |
晚风无力垂杨嫩,目光忘却游丝绿;& {8 ^/ V5 z" z4 V0 L6 ^6 ?
酒醒月痕底,江南杜宇啼。
; n. a, c% H. {" E6 m: s4 I9 |痴魂销一捻,愿化穿花蝶;$ Q" J+ b; E4 D5 @! _1 J& Q
帘外隔花荫,朝朝香梦沾。
3 E% i: s: m& W5 ]/ o- l
1 t0 g. c- m2 T0 ^/ I+ e# Q* [; s彼时他是富家公子,她是知己美人,他为她一掷千金,她对他目盼流连。戏文里才子佳人的故事,就真真切地发生在李叔同的身上。
/ I4 o* G( d: h  j8 t
: N2 C, [% Y* k  c* }/ R然而这份甜蜜的初恋很快就无疾而终。
! z: E$ s0 \' M+ L, P' o  ^ 7 e& h8 s" R" A0 b1 w0 y
杨翠喜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京城的高官巨贾来到天津,都会去福仙戏院一睹这位名伶的风采 ,其中就包括庆亲王奕劻和他的儿子载振 。天津的地方官员段芝贵听说京城的庆亲王竟对一个戏子感兴趣,连忙巴结。
0 T; `6 }9 S$ r, S* Q% L
8 r, L- {/ u# }9 _9 q3 p
- M' k6 S4 b" k. U4 D段芝贵花重金把杨翠喜从戏院里赎出来,亲自护送到北京,把杨翠喜亲手送到庆亲王父子的府上。
' V% s1 _( }3 K " C& J) [: H! u% ?/ C, e7 N
: \; O9 C! G5 h8 H- X
而这一切,李叔同毫不知情。
/ M( d1 @! G5 R
  G3 r3 T9 |8 L! M) J7 w) S杨翠喜心中虽万般不愿,但却不得自由身,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 D; B5 H& I; ?9 d% ?. @# M$ c# G5 K
" t" _  O7 V3 N2 b李叔同得知自己倾心的女子被当作礼物送入了豪门,伤心欲绝,终日以泪洗面。6 E# A; R( S# X& ?' d

( v* X. @( c' L5 J  }$ _( o一代名伶,就此消失。; t( V4 u; t- p) B. Z4 f
03& m9 J  m0 Z% n  Q( P
举案不齐眉,康梁是吾师8 z3 P$ R1 ?- i

* \* s3 A* M  E% }+ i李叔同的母亲和二哥看到李叔同因为失恋郁郁寡欢,非常焦急,赶快托人为他物色结婚对象,希望能让另一个女人的温柔来抚慰他的心碎。很快,媒人就给李叔同物色了一个富家茶商的女儿——俞氏,俞氏比李叔同大两岁,眉目端正,知书达礼,两家又门当户对。
, i6 u. p% b% C0 H
; [$ ~" M: b, X0 ?* i# I, O* v+ U2 E& w5 [/ e, a5 w
《一轮明月》俞氏+ g; P$ D/ x7 ^" T+ S$ Y8 x
旧时社会,富贵人家的公子往往会娶比自己大一些的老婆,因为那时人们结婚较早,妻子年龄大些便更稳重,可以更好地照料丈夫的生活。
/ ^. t7 ]% [6 o! z- j3 p
3 U9 @4 {2 U# v1 R对于这桩婚姻,李叔同万般不愿。俞氏出身大家,贤惠恭顺,可在年少的李叔同眼中,这些优点恰恰都是她无趣的地方。他更憧憬激荡的爱情,寻求心灵的契合,像杨翠喜那样热烈的女子,才更得他的欢喜。
* X8 B; S( G9 P2 h& \- @* _
" ^0 i' o" O* @0 |  \9 f可是二哥李文熙却答应他,只要娶俞氏为妻,他就可以拿出30万家产给李叔同出去自立门户。母亲由于是小妾的缘故,在李家生活并不舒心,早就想出去单过了,因为孝顺,也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违抗,李叔同只得接受了这门亲事。
: v! q8 o% t" f* f6 H& _$ Q
8 }) d, {4 O* h* W9 x, b李叔同那一代文人,几乎没人喜欢原配,他们在年少时接受了家里的安排娶了“糟糠之妻”,却也不耽误爱情在别处开花。除了老实人胡适,对爱打麻将爱抽烟的老婆还不错,其他都是能休就休,不休也是冷落一旁。8 L/ ~2 J" j, |: ~
. ~2 N) z, |  X* z- |
俞氏空有原配的名分,与他却是聚少离多,虽为他生下三个孩子,却始终没有得到过他的心。
4 T4 R& B$ X* K. j; d # @! d' [% _6 u% O3 r7 @& p7 t: \0 O
年少叛逆的李叔同,不仅早婚早恋,还是个愤青。
' `8 w5 r! ?: D+ L1 T3 l1 O5 J3 k
% K  _* [6 o9 n& J3 f  H) Q在书院学习时,虽然是学习枯燥的八股文,也盖不住他的文采斐然。写八股文有非常严谨的格式,文字必须写于方格之内,务令书写齐整干净。而李叔同每每有了灵感,文思泉涌,方格纸写不下,他就在一个格子里写两个字,洋洋洒洒密密麻麻,得了个“李双行”的外号。& c" p$ t* Z$ \
5 ]7 c  ^$ ~, ?  P9 a7 m$ r

- W: `/ l; r  _5 X/ `$ {) @少年李叔同
% l' A& i! b% B; F8 Z0 c  x% ]甲午之后,列强环嗣,清政府无所作为,李叔同忧国忧民,他参加科举考试,一心为国,在科场上批判八股文“胸无名理,出而治兵所以无一谋。”批判大臣“不学军旅而敢于掌兵;不谙会计而敢于理财……”) C  z/ ^. a. Z7 K, f4 ]) M
" z- W1 {& ]- h
这张答卷针砭时弊,直击要害,却“思想危险”“胆大妄为”,自然名落孙山。$ l. L- [" l) ^

$ s3 x$ B8 h7 d2 }% P# u3 Z戊戌变法前后,李叔同深受维新思想影响,以为看到希望。他大肆褒扬维新变法,向西方学习,自学洋文。, e0 `) n4 [$ S" H
3 {/ i5 [1 ]+ U- @7 @, Q6 d% h
等到光绪皇帝下达“定国是诏”,他立即刻下一枚“南海康君是吾师”的印章,公开表示对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支持,这让一些守旧的当政者颇为恼火。! b0 {: [. `8 B# q4 C) w+ a

! n' G) P" {: j0 \3 r9 \, m康梁倒得太快,维新变法不过百日,光绪被囚瀛台,康梁流亡日本。
, G: _+ t, h( T& f0 X3 k" K / O) w/ X0 P: ~5 ?3 B" c' j0 y
这时,有传言说李叔同是康梁同伙,可怜李叔同从小没离开过天津,压根儿没见过康有为的面,为了避祸,李叔同以照料家族生意为借口,带着家人逃到上海。
6 i' s$ ]- k# q: H0 n3 D
* l+ G+ D$ a, `' D) Z+ I' O0 j* T
$ M9 U9 c  ^. |反正上海也有他家的钱庄,这位大少爷依旧可以过得衣食无忧,不必像那时逃亡的其他人一般流离失所。
( _# x: a6 v- c2 \
1 f; y+ I$ }" w2 C: f2 y5 B怀揣着“北方事已不可为”的满腔愤懑,1898年李叔同携妻带母到了这座中国最开放包容的城市。
$ ]" A: D6 r4 D- ^ : F9 I' N$ f1 T: `
04
% Z6 H- r; z. c: z2 T, ?休怒骂,且游戏
# @! V* \5 S% T* Q
, h0 Z4 f& ~. u( Y' }; |! O! W说是照料家族生意,可李叔同却什么正事也没干,而是把婚前的喜好全捡起来了。, k7 k! {6 i7 n
- L% Y' U/ _: G" C
1898年的上海,风气开放,诗书风流,才子佳人云集。5 F# H" O0 h7 i
% q  t# X% N7 I
既然不能学以致仕,那就尽情挥洒才情吧。在上海滩的法租界,李叔同的才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 @& y, [' r$ t2 i0 S# j( R( ]
: I/ c5 Q9 a+ S, F. i9 X) G7 `! k! m8 d0 a$ R7 H& j: d
1901年,李叔同以第十二名的佳绩考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先生,并成为他的得意门生。在这里,他接受了较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还吸纳了“新学”的精华。- ?& h% k4 `8 k8 {3 ~' q
' G. L: |( Q3 A1 N
为了支持学潮运动,他主动退学,加入新学组织“沪学会”,在沪学会,李叔同的文章屡屡列为第一,更被上海的名士达人所青睐,他也被视为“才子”而驰名于上海滩。$ A/ d8 i& J* X9 g6 T: v& a: n4 z. S$ Q

: ?% x! Y+ c' f7 I, m2 u他精通书画篆刻,和上海书画名家一起办《书画报》,成立「书画公会」;
9 c/ A9 P* J1 i- B
* N7 R7 e. i# j他在音乐上很有造诣,主张求新求变,将《诗经》等古文填词在西洋音乐里,成为流传广泛的歌曲;* L) `$ w3 q# p- q$ s" O

6 i2 T7 a$ y2 V; q因为旧体诗词写的极好,他加入文人社团“城南文社”。时常交游宴饮,切磋文章,还和许幻园、张小楼、蔡小香、袁希濂结拜金兰,称为“天涯五友”* Z+ s* L( ^  O8 E/ F# R
' m0 w' s" }4 J/ N
# ~+ e" Q) \- T
天涯五友! ?/ g! q$ M, C, i0 }7 i( U" L2 D7 Q
作为资深票友,他开设演讲讲习班,组织学生新剧,为宣传婚姻自由,亲自编写文明戏《文野婚姻》等剧本。他还走到台上,亲自登场表演……# D6 l# d9 E  b
5 @! \7 s& c% e2 w
他的学生丰子恺后来回忆:“那时他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
9 P* D" z6 U2 A! t) s9 g) c 9 C9 ?, e2 ]" E* N
在多年以后,回顾那段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岁月,李叔同写下了这样两句词:“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
1 G6 {7 r8 ]9 { * Q; N% Q' O3 V" s* N
高晓松曾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诗歌和田野。作为天津巨富之子,少年李叔同的生活自然没有苟且,他和那个年代的所有纨绔子弟一样,挥洒文字,流连芳场,一掷千金。4 H  B5 V3 ^# w- A+ u
4 F9 p' z/ s$ a! S- k9 s. y& y

$ u" |0 t0 e5 w《一轮明月》李叔同戏装3 C0 w0 @  v, P7 X7 X
他才华横溢,也和所有的名士一样,怀才不遇,空余报国之情,只能寄情声色。他和上海滩的交际花都混得特别熟,名妓李苹香、谢秋云等都与他有情事。
4 x8 C9 \$ J1 Q* j- y; C ( \: c/ d. q& A6 X: ]- s
也许是在她身上看到了初恋杨翠喜的影子,也许是只有在这个温柔乡里他才能暂时忘却失意,比起家中那位贤惠温婉却不识诗书的发妻,那位勾栏诗妓李苹香显然更能博得李叔同的喜爱。
: S7 ?9 k" o7 X5 x/ V$ x
. ^: P* W# `* f( [) n0 G2 }  T# E“奔走天涯无一事。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7 V  K% W9 e+ u" g

; `4 |% W# K+ D8 |4 N# M+ X- B对于丈夫在外寻花问柳,俞氏从不干涉,尽力保持家庭的平静。丈夫是卧龙,非她这一汪池所能载,她只能一心侍奉婆婆。在她看来,无论如何,丈夫还愿意回家,就是最大的尊重。
. F- R8 b) Y, k1 f8 I2 i & `* M# y3 v. e. z, n
这时的俞氏已经为李叔同生下三个儿子,(长子后来夭折)出于对妻儿的愧疚,李叔同对俞氏还算相敬如宾。# g$ j/ B" p  O; ]# I, g/ Z
. i2 M& q1 O- q- {7 J$ B" i
但这一点点的温情也在母亲去世以后被打碎了。. [' v% _% a& Q" i4 H. I

$ E2 W( G* {; P" S, g: I! h1905年,李叔同母亲王氏因病去世,李叔同扶柩回乡,并效仿“东西各国追悼会之例”,给母亲举行了一个既中又洋的盛大丧仪。富家公子的任性使他想一出是一出,在母亲的追悼会上,他竟请来数百中外来宾,举哀之时,还在众人面前弹钢琴、唱哀歌。
! u# w! ]( d0 Q3 q# o
  U/ _  {- b% f! a4 ^8 h8 ?3 P+ k  r
他母亲是中国旧社会最传统的妇女,从不识西洋礼仪为何物,却在死后办了这样一场丧事。此举被人视作奇事,天津《大公报》还专门发文称其为“文明丧礼”
. {& x: E  j1 a8 g* W; t 9 U; d; r! S$ v6 f
他常与人讲“我的母亲很多,但我的生母过的很苦”,母亲去世以后,他顿感生活无趣,忧愁满地,浑然不知何处是岸。, v: r, k0 Y, R* B
但母亲的离开对他而言也是一种解脱,虽飘荡无根,但再无牵挂。( m* ~# `& Z" v+ R# ^0 F8 F
05
: U: O* ?$ i, Q& G( {男扮女装,另结良缘
7 C5 k+ y( J- C  L# K- L) O
3 n. m2 `. s% ]& X% |, j- k! ?料理完母亲的丧事后,李叔同就将俞氏和两个儿子托付给天津老宅的二哥照料,远走日本留学。# O3 E% f' O% M- j+ L

3 T/ c6 I# a- C# G7 X8 t他一到日本就先把辫子剪了,改成西方最时髦的三七分,脱掉了长衫马褂,换上西装,穿尖头皮鞋,戴没脚眼镜。
9 V2 H0 ?5 h/ k9 t" J0 m 2 E. [$ U( d( d6 B
# n! O! ]- _7 z3 g
在日留学的李叔同(中)  ^' r6 W- e0 K2 C/ |: A/ v8 B. a) ^
当时的有志青年,无不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学习榜样,希望能在日本学习西方制度,回去建设祖国。$ Q: A4 M" y. L3 v
3 h6 F% p! G* G2 f8 s- \: _5 ]
可那时大清还没亡呢,李叔同这样直接生猛剪头发的留学生,少之又少。想想那位生在南洋、母亲是葡萄牙人的辜鸿铭,直到20年后依然不肯剪去长辫,李叔同的敢做敢为可见一斑。
3 P( |8 x2 \- y2 h6 ]
8 p; o, O0 y4 {' f% A他衣食住行一切入乡随俗,没多久便能说一口纯正流利的日语了,彻底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东京人”
8 Y1 o& B! v& v  g+ o  f ; i" y2 l% B$ n% ]% U! T1 M0 w
在日本,他先考取了东京美术学校,又兼在音乐学校学习乐器和编曲。
, M$ D1 [8 U% q+ h7 ^ ; F: d; {. C: p
立志要改头换面的李叔同在日本依旧没有改掉他的少爷做派,他花巨资在上野不忍湖畔租了私人洋楼,添置钢琴和大量美术、音乐书籍,居室装扮得艺术味极浓,并取名“小迷楼”$ h1 r9 ^0 \8 F3 B4 T
0 H- b4 I/ w! L1 m
他花最昂贵的票价去听一场音乐会,自费出版并发行了中国近现代第一本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还和同学一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 n% ?: a, {4 h3 a. X3 W9 b# P
# |7 X: u; P4 H, ~+ B* f% r他对戏曲的热爱是从童年就深种的,到了日本以后,接触到日本的“新派剧”,从此对西洋话剧产生兴趣。8 m% o' ~9 W& T) }( o6 A8 E8 K

$ {4 f. I* d4 _" m  @( F( S即便身在日本,李叔同仍然关心国内。1907年春节,中国淮北发生百年不遇的水灾,春柳社决定举办一次义演,定的曲目是名剧《茶花女》3 J( N7 S1 r) Q( g3 w% S5 p9 d

: a5 i" P9 z" N  ?这是春柳社的第一次公演,其时,春柳社成员也没有几个,而且都是清一色的男性,到哪里找最重要的主角玛格丽特呢?李叔同突然灵机一动——京剧的花旦就由男性来扮演,这个戏为何不试试反串呢?于是,他自告奋勇扮演女主角。
% l+ W7 u- e: D! c1 T( Y 3 q" Z( V; [+ X1 ~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特意节食,瘦出了杨柳细腰,还花重金定制女式礼服,剃掉留了好久的小胡子。
/ o. p; d1 X0 \7 U1 ^( q
1 F6 x3 ~7 M! L* B4 L* Q9 w1 x' M* v
李叔同演茶花女(左)
1 c( B- I% |3 U7 R( P
8 ]  c' r- J7 R* W4 d; q为了演好角色他节食减肥,饿出了芊芊细腰% p" A+ G8 c  ?& b* z8 z
第一次公演《茶花女》,就造成了轰动。( H/ q, O5 [* O2 _' \
6 n9 V) A6 E$ Q4 y6 ?: v( m
由于李叔同的影响,大批的中国留学生开始接触话剧,将话剧带回国内,成为中国话剧史的开端。
; D" {# T6 ]4 J( Y1 m' K7 w
: Y0 o' U3 g+ n' L2 |7 V; J2 s# n
8 ^. H: F' Z' E  [9 B李叔同茶花女剧照* ?( P  L9 U9 A( g) X
他在日本学习西洋绘画,需要人体模特,,那个时候日本的风气也不够开化,模特儿不好找,裸体的女模更是重金也不可求。他便厚颜地去问房东的女儿:你愿不愿意当我的模特?没想到对方一口就答应了。这位房东的女儿后来成了他妻子。
  D6 h: M  B& y- s + @: Q1 D7 [2 Z5 G/ f0 T6 Y6 W
这位日本妻子,有人说叫“枝子”,也有人说叫“诚子”,据李叔同的孙女李莉娟回忆:具体叫什么还真的不确切,也曾到日本找过,却未找到,但是,(祖父)日记中多次提到“福基”这个人,每当提及,讲到的事件都是私人问题,比如给我送棉被之类私房话。于是,大家揣测,“福基”可能就是他日籍夫人的名字。' l  ~1 \, t3 k% C
$ Q+ w" S( x" r8 K# E, T
李叔同没有向她隐瞒自己已婚有子的事实,但她仍不在意,死心塌地。
" |8 g" f- u( a) e2 C, Z  |# y! W, S. G/ p  j
2011年,中央美院美术馆在仓库里,发现了一幅半裸女性的画像,编号居然就叫“2011-甲”,一研究染料的构成发现,成画于1909年前后,十有八九是李叔同画的日本妻子。
& `' f4 r- W& I! g  w! b  a3 A0 ]5 R6 B : C: d  ~9 P. @
在日本成婚不久,李叔同得了肺病,回到天津养病。# K/ O$ M- h6 n; n, p
% x3 a2 f1 W2 U5 p( ^: q3 F
发妻俞氏等到丈夫归来,万般欣喜。他竭尽全力照顾丈夫,给予他最无微不至的关怀。
/ K, P4 }9 N6 p! e! g: J 9 [# n; ]: A* ]8 g
独自在日本漂泊太久,老宅的热闹和亲情让他体会到不同的温暖,对于俞氏的愧疚涌上心头,已在日本成婚,意欲与她离婚的话便怎么也说不出口 ——这段时光成为了俞氏生命里最幸福的时候,丈夫归家,因生病而处处依赖她,身边也没有那么多红颜知己,反而对自己亲昵有加。
+ R' j  m3 J( X & ^. p' y. a1 m# u
俞氏觉得,丈夫终于浪子回头了,生活终究有了盼头。
5 p+ g4 ~1 b( q
/ X) p: T9 `9 [/ T2 J但是她没有想到,丈夫大病痊愈之际,却也是夫妻别离之时。李叔同再次毅然决然地去了日本。$ j, B. x9 ?5 ^( M4 _

4 B% v( C* k5 x8 t" `( i再次回国已经是1910年,这一次,他还带回了日本夫人福基。% @: o% Q: @7 g- Y# ^( Q6 x

7 W0 @1 l3 U& G1 }% o俞氏以为,男人青年时求学、贪玩、风流都是常事,只要愿意回家,夫妻关系就总有转圜时。可是这一次,他不仅带回了一个与自己一样名正言顺的妻子,还跑去苏杭上海居住,只留她一人带着孩子在天津独守空房。
! S: c3 w1 O7 X' T/ }# z8 S
- [" ]6 N4 g9 ?, g6 G那个女人对他也是一片痴心,为了她千里万里地跑来中国,俞氏不忍再说什么,只好摆出正房的大气模样。
, I! l2 u- `7 j5 y0 @ # M( h9 G# q! z
在天津老宅虽然衣食无愁,等待却似乎永无尽头。
4 O8 p' Q, O5 [; `
# B5 `' N: Q6 Y. {, d) j7 e5 s5 O% E% E9 O. v& _% q
《一轮明月》俞氏
5 w' |* |8 v, W( C) m06  f; x* o3 \& e" j% K$ m1 @
夏丏尊,你自杀吧  {( ^( f1 \( _) o- _% ^
0 s( u) c& U4 ]- `& l# W6 |$ u' Z$ F
李叔同回国后,已经到了三十左右的年纪,身上少年名士的气息剔尽,富家子弟的风流也被日本妻子收了性,倒是急切地想在教育上做些实际功夫。
5 }- E+ U/ d" |* g4 O8 u 3 ~* b4 r8 z5 S* C0 g- C+ B
他先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便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每月中半个月住南京,半个月住杭州。5 ^$ A/ q9 i* u& i: F) \0 w7 M

6 z" l% N: V; k3 X; O/ [那时的学校和今天一样,最重要的科目是语数英,所以这些课的老师最有权威。但是在杭州师范学校,最有权威的是教绘画的李叔同,因为他凡事认真、严肃,而且“他有人格做背景,犹如佛菩萨有光”,学生们都敬重他。. z- `- r+ W8 E/ M& Y0 _& c' W- |
, u% T+ j- @4 W# B4 `
9 I' \: ^9 F3 X7 W
自画像
  d/ x+ g3 ?% E4 ^% L2 l他当上老师,便要有老师的样子,于是不再穿漂亮的洋装,而是换上了灰色粗布袍子、黑马褂、布底鞋。
0 H$ ~; d) ?" S% U: W" ] * v% I% k. [$ `- ?% b$ I" P
学生以为他是古板木讷之人,他却教学生画石膏像,将裸体模特带到写生课上,假日里跑到野外写生,大开学风,成了社会上的一道新景。9 e4 t) O5 X2 {6 L7 N. E  p4 M/ g0 ~

$ J4 ]3 D. W$ Z/ a( L) b5 I* W% e
  U" ?# w# b) C7 e. h/ \5 `6 I李叔同将裸体模特带入课堂
6 a" G7 {8 E0 X6 X6 Z" F他的学生丰子恺说:“凡做人,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这世间已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会里也已经是难得的‘上流人’了。像老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十分少有。”; A; I3 G( I4 F% [( L

. R8 G6 Y8 k0 H$ f6 S! i5 q李叔同的另一位学生、后来成为著名音乐教育家的刘质平,从浙一师毕业后留学日本,后来留学经费出了问题,急得差点在日本自杀。李叔同知道后,不惜违反他一贯的做人原则,找各种关系求助但均告无果,于是决定从自己的薪水中每月抽出一部分资助刘质平。
4 c1 a; i3 j5 K5 N
, V1 j+ a+ C$ l& j! B9 r8 [4 E他虽出身富家,但家族生意一直是二哥打理,自己早出来自立门户,因此便不愿再像从前那样随意支取钱庄里的银子。2 P' q2 q; _$ g: ]5 b5 \) o1 U
5 l+ F4 w6 X) z/ R
当时李叔同的薪水是105元,还要照顾天津、上海两地的家人,于是他将之分成了四份:上海家庭40元、天津家人25元、自己和刘质平各20元。李叔同后来出家,仍在出家前准备了一笔钱寄给刘质平,供他直到大学毕业。
! z: T/ a' }% e1 C$ |( h/ \
. w' O& ~6 {- R
, l) l, n9 k7 P9 o& D夏丏尊
1 Z8 {1 ]/ `4 q+ _一次,学校的宿舍发生失窃,时为舍监的夏丏尊自觉管理不力,破案无方,陷入苦恼,来求助李叔同。李叔同却说:这事好办。
" @9 d0 a' U$ P! \7 E: j/ n" T
. h: q- |# W* i) ?+ q好办?怎么办?夏丏尊连忙问。3 O) [6 \% j2 r8 o
. Y. h' t# O" `- O7 A3 D
“你既无法破案,自杀谢罪就是。”李叔同笑嘻嘻地说。
6 Q4 M- ^) [0 n! S5 R3 q/ g0 m, y 3 i, [1 N& S9 }# r) ?4 a! N# x
夏丏尊一惊。8 i4 @' _! G3 t- B" o( s, m2 Q

2 V) z3 h2 K7 S  L" D; A1 p+ X) \李叔同认真道:“你若出一张布告,说做贼者速来自首,如三日内无自首者,足见舍监诚信未孚,誓一死以殉教育,果能这样,一定可以感动人,一定会有人来自首。——这话须说得诚实,三日后如没有人自首,真非自杀不可。否则便无效力。”
& O9 u, m4 q) g# r1 I  e
& T; O% h! j! a$ i- M- S* ~夏丏尊再惊,他承认李叔同说得有道理,可是他没有实行的勇气。也许,换成李叔同,他真的会那样做,而且若真不能破案,他一定会自杀。
1 _# \2 o% C# A1 \  H* v+ @& G ' `2 n$ _! R( h+ \  o" U
当然,如果是李叔同这样说,学生一定会来自首——他有这样的感召力和公信力,可是夏丏尊自忖没有。
9 E, |3 _. k" E+ L: d: ?6 @( \/ F 7 @  s0 t( f5 [& u/ L
李叔同对学生很严,更严于律己。8 v6 }" g& b3 E  R- I

: X0 C5 v  ?0 O他在南京杭州两地授课,虽然时常由于日程冲突请假,却绝不会浪费课堂的一分钟,上课需要的板书,他一定提前写好两黑板,早早坐在教室里等学生。: S0 M5 U1 u1 i- T3 c& \, q+ Q
5 Q2 g( _2 q: [

! r' l2 [& F% P2 e9 [7 I# E漫画家丰子恺、国画大师潘天寿、音乐教育家吴梦非、书画家钱君陶、著名音乐家刘质平、画家李鸿粱···有师如此,江浙人才辈出,几乎撑起民国文艺界的半壁江山。; m: ~, Y; A7 C- Y; X* w; A
( K# o+ ?; @2 S6 g# [; y. `7 X# m, q1 B
李叔同是个想做就做的实践派,少年时的那份冲动任性仍未改,有时兴致起来,便不顾后果,更毫无顾忌。
: A) W4 ~3 X3 v9 k) v
+ q% t- M: _! @3 q4 @; x, C一日有名人来学校讲座,校园里人头攒动,他和同事夏丏尊躲到凉亭里吃茶,夏丏尊打趣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挺好的。”没成想,这句玩笑话却触动了李叔同的神经,他竟真的跑到西湖边的广化寺体验了几天和尚的生活。
5 ^9 d# Z+ Z7 p% M ; I; H# Q  j" u  m: a) J! ~' d
又有一次,夏丏尊提起日本杂志上有篇介绍“断食”修养的文章,两人一起找来资料来研究。夏丏尊自己没有当真,李叔同却在新年假期十几天里,在虎跑寺实践了起来。$ g+ V  a  N8 s0 b* d6 d' a

; r" x$ d' }# r. f9 A; Z/ ^. a
& `5 e0 v% H, O: T: ~断食后留影
( Q2 ]( l9 ^: E1 W! {# C07
- v0 H# s: ]- ~& C0 }我们不去,因为他是不回来的  j& L# I, T& K- P3 }! J

, k) I4 e' A% i- q2 n- X& P) s7 K杭州与南京自古就是佛土,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杭州的寺庙则更多了,大小两千余所。: ^8 W% O; A! J, R
作家郁达夫就说过,杭州最多的东西有两样,蚊子跟和尚。+ t8 V: u, g7 m) }& i8 w" W
佛寺多在风景名胜处,李叔同长年在这两地任教,也没少逛。
: z7 z" f/ }2 e& X$ \& k7 V $ t1 e/ E7 Q4 K, v' Z
自古文人都把西湖比西子美人,李叔同却在西湖的氤氲朦胧的雾气里感受到了佛法空灵。
/ x9 {5 o4 a: m' N- u
" s* g2 ~# `: r" S; e其实,文艺人士出家在民国并不罕见。苏曼殊就曾以“自刎”要挟住持为其剃度,声称要“扫叶焚香,送我流年”。可他三次出家,三次还俗,情根仍在红尘中,忍不了佛教的清规戒律,只落了个“风流和尚”的称呼。" O+ o- ?$ h- C$ L/ L" g$ J

1 g9 J! l& y1 w% s而李叔同,却是个有了想法一定会去付诸实践并且做到极致的人。: x, v" ]% `% k( @6 q  i" m1 Y

2 n+ I9 n; C' s2 y' P
) i1 \# M! p& d1918年春天,那名叫福基的日本女人从上海匆匆而来,寻遍苏杭两地,终于在虎跑寺找到出家的丈夫,这是两人相识的第11年,在这以前,两人恩爱有加,相濡以沫。
- f0 j, n7 Z6 x * T4 |' a8 O+ J; h
她为他放弃家乡,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为她冷落发妻,千里迢迢定居江南。可是在古旧寺院门前,这位曾经的丈夫却连门都没有让妻子进。! ]# l  [" ~, e8 r9 _) b' t
; w9 x2 U. q2 w$ X
她问他什么是慈悲,他说,爱,就是慈悲。
+ y* _8 ~! ]  e福基无奈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责问:慈悲对世人,为何独独伤我? ; O2 y  N( l  }* S* p
关于和福基分别,李叔同的同学黄炎培曾在《我也来谈谈李叔同先生》一文中写道:“船开行了,叔同从不一回头,但见一桨一桨荡向湖心,直到连人带船一齐埋没湖云深处,什么都不见,叔同最后依然不一顾,叔同夫人大哭而归。”
! b$ _; e; ^1 k5 a# g8 z
8 w( x7 d- a8 G; M/ I2 k) b1 Z李叔同写给福基的信里,这样说:“但你是不平凡的,请吞下这苦酒,然后撑着去过日子吧,我想你的体内住着的不是一个庸俗、怯懦的灵魂。···为了不增加你的痛苦,我将不再回上海去了。···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是要来,如今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我们是早晚要分别的,愿你能看破。”
, c+ T* b$ Y1 E% W. }3 m # z) i7 B, S5 C* ^4 M9 g
从这封信里,你读出了“慈悲”吗?或许,字里行间去意已定的“决绝”,远远超过“慈悲”。曾经如何深爱,这份离去的决绝便如何伤人。$ }$ i+ _- O% x( K+ Q( V7 W% a

" k* L4 N0 Z* F$ d# i3 M+ ~; ^关于这一点,原配俞氏倒是更懂得一些。李叔同的二哥让她去寺院寻丈夫回来,她平静地说:我们不去,因为他是不回来的。
1 ^  j1 K- H9 g  c. f . ]/ U1 V& e. r+ z; K

# T! ?/ |: _; z旧时女子,很难活得像她那么清醒明白,也许,是她早已习惯了等待和失望。
  d/ q. H2 {( s- n: m, T8 t 9 _( Z, L; J8 u' m2 k2 e+ K
弘一法师用了大约半年的时间去整理自己的财产和私物,将自己多年来视若珍宝的书籍、字画、折扇、金表都赠送给了友人,就连衣服也一件不留。
; M$ S8 K0 g$ p. R/ @& ^5 G5 U9 k
( W! s( r4 y5 O/ e% v8 O在天津的祖产、在上海的房子,一桩桩一件件他都安排妥当,这位慈悲的丈夫在出家前曾预留了三个月薪水,分为三份,其中一份连同自剪下的一绺胡须托老友转交日籍妻子,并拜托朋友把她送回日本。
# Y; P( n4 Q, V . S5 \4 [, J6 p/ Z$ `" ?% M

. \8 u8 h) f4 ?8 F, I- ?" Z/ P" a就算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刘质平,他也不忘安排好继续接济他在日本求学的事情。唯独对于俞氏,他始终没有一言。即使多年以后,俞氏去世,他也没有离开青灯古佛去看她一眼。
. I0 ?3 ]  T# a1 S& L& r/ p
2 P% ]. m2 ]% z2 y( j: O/ F0 v曾经的风流公子,如今的慈悲法师,竟对结发之妻绝情至此。: `- T' H% {- B* k- j7 D) I
. z  M4 u/ M6 G
1922年正月,新年的爆竹声还未歇,俞氏却撒手人寰。45岁,并不算太大的年纪,她生命的大半都是在漫长的等待中度过,这个冬天似乎也没有比往常更冷一些,可是她熬不过去了。
2 ?/ s3 [$ r5 m 1 [7 ?$ R: V3 v0 }2 e
家族认为她一生勤勉贤惠,为李家绵延香火,弘一法师无论如何都应该回家送俗世的妻子最后一程。报丧的书信传到杭州,弘一正在庆福寺编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3 P# n# d" p8 B* m
8 W5 c, H. p# P
无常的是,那时赶上京绥铁路工人大罢工,杭州到天津的交通被阻断,弘一没有成行,继续编写他的佛学著作。俞氏凄凉入土,独守空房了一世,死后仍要独居一穴。; d0 x* \/ T7 w9 t2 j

' ]6 O% c, |5 _/ J李叔同出家的消息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和诸般猜测,新闻的爆炸性远远超过同年段祺瑞当上国务总理、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一职。/ x! n" \* e( ~

0 `' z- a( O4 c+ V+ O7 X世人大多无法理解,这位名满天下的文坛大佬,只是一时兴起吧?这个任性妄为的富家公子,如何受得了佛门清苦?) Q' w% r2 R% k

5 J  W, M* D9 J) {' p( t! _, N“研究佛法不一定要出家的。”夏丏尊劝过他;“在家修行也是一样的。”马一浮也这样劝他;有一位女读者,更是在他剃度之后,天天来寺里找他,求他还俗。0 T6 V" S5 q9 [/ r) L! y3 |3 Q) W8 {

9 ~7 p- s/ @7 w- _4 @" F可是李叔同却是认真的。- o2 C/ o  `7 t8 \# v/ F' X8 |& N
& [( o) `# Z2 Z" f* X4 m8 u. A9 `& k# V
在此后二十六年的时间里,弘一法师逐渐断绝了俗世的往来,及至去世,每天只食一餐,除了留下少量衣被和雨伞,俗世里的一切他都舍弃了。
" I' x- s: K* {9 Z& c08- F3 `  D# F, h6 c
半世文人半世僧5 E7 I# v3 m# x: M# S

# h6 K# k' L; j- l7 }/ K弘一法师没有正面向身边人解释过自己出家的原因,无论是他旧日的挚交好友,还是他的日籍夫人看来,这个转变都有点无法捉摸。
- }/ X% E, Q) L* x
: c7 m. N0 Q9 ?1 P$ o" e众说纷纭中,丰子恺的解释较为中肯: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有的人做人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还必须去探求人生的究竟。. `" M2 @* C/ P8 V2 |/ E$ y' ?2 Y

9 C- a9 d' w9 r- `
5 `& F1 Y: i( b: R6 P) F李叔同曾撰文《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讲到1918年某日,夏丏尊看见李叔同住在寺庙里,就随口道:你不如出家得了。4 D2 J5 K& {6 i' \
本来只是无心的一句戏言,李叔同一想,对,那就出家得了。
, t6 }- i' x8 N0 `* J6 O* R' O3 L也许,这份执着,在他极幼的时候,披着被罩扮僧人做法时就已经种下了。也许,他只是一时兴致到了,正如从前一时兴起在科场上批评时政,一时兴起去了日本,一时兴起跑去断食,而他一向是一时兴起做的事情,便一定要做到的那种人。做佛法,他也要做到极致。
0 R, m$ J$ g* w/ L6 v7 ]! [. y李叔同出家,好友经亨颐告诫学生,此举“可敬而不可学”% o/ q7 S) p8 G2 t2 v# C5 A9 p/ b
. b% C, e- I4 P+ _! a' x4 k
他出家,怎么看都应该选择轻灵的禅宗,禅宗讲究顿悟,最适合李叔同的性子,可是他却选了戒律最严谨最刻板的律宗,不做住持,不开大座,谢绝一切名闻利养,以戒为师,粗茶淡饭,过午不食···+ r' x6 J! ]/ [3 `: L  Y) |& F  n- t

  F& _6 b; h1 i8 l弘一出家的时候,律宗已断绝了700余年。所以他只有自己潜心研究。为了弘扬律宗,他四处奔波,编修佛典,一边讲学,一边云游,他在佛法上的造诣越来越深,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世祖,声明甚至超越当年文人李叔同。: `6 I6 _$ E3 c  |) i& ~7 C( r. X
9 p$ s2 N* I) \' @( ]) j, f; Q2 X
可惜世间已无李叔同。" Y* p6 p; L: ^8 X

. W1 O0 X' W, z% G赵朴初评他是“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 H+ c" y! ?' y; R1 f * Y# V* Y/ D! Z" z
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也不是为了挣一个苦行的虚名。他出家既不是为了当律宗第十一世祖,更不是为了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4 y/ u  F5 }5 @' t  |

' z  {+ q4 A) V0 q. n, c$ @( _5 S他的昔日同事、终身好友夏丏尊,曾邀请弘一法师去家乡上虞做客,并安排他在自己执教的春晖中学一间宿舍里住下。他自带铺盖卷而去,只有一床破席子,一副旧被褥。弘一拿出一块破得像抹布的毛巾去洗脸,夏丏尊终于忍不住了,要给他换一块新的,弘一却说:“哪里,还受用着哩,不必换。”6 F% Q( n; i1 _' a% R
' \  ^7 s# k, \% P7 K, S7 `
夏丏尊几乎落泪:这还是那个一掷千金、生活放荡的李叔同吗?. I4 o/ B, k7 Y* m; K! B

; A: D5 o; S1 u* M9 b他出家24年,生活用品绝大多数都是出家前带去的,一件僧衣缝缝补补穿了十数年,布丁还都是从垃圾堆里捡回去的破布条。丰子恺请老师提笔写字,他写完后还把剩下的几张宣纸一并奉还,只将裁剩下来的碎纸条留着,一点不肯浪费。, u) r! p2 {2 }& I# g

$ y+ Q" p* J; e# {0 Y- T# b( \& n! y弃家毁业,恪遵戒律,清苦自守,按照学生丰子恺的说法,他遁入空门,是因为这位才子物质和文艺之中,都玩够了,生命力又旺盛,必须去探索灵魂生活。; ?7 C: J& Z6 N0 \
5 j% B1 H, S) ^: ~
1942年秋,弘一法师或许提前预知到了自己的死期,他提前写好了遗嘱,从容不迫地安排好后事,与刘质平、夏丏尊等一一道别,尽而断食,并谢绝医疗探视,口诵佛号,写下“悲欣交集”四字。$ m! t% l' i6 J* f2 s

9 O# R  O5 |% k4 e' O1 C0 c$ M/ i
; L- o8 D+ @6 c3 l这是弘一法师的临终遗书。寥寥四字,无穷玄机。: S6 H6 \. B- w- [

8 `. M9 @% T& d/ X8 W弥留之际,他对随侍的妙莲法师说:“你在为我助念时,看到我眼里流泪,这不是留恋人间,或者挂念亲人,而是在回忆我一生的憾事。”
6 X: Y  d8 {0 p: X" d8 @
' T, k9 V% Y( O, b他还特别叮嘱:当我呼吸停止时,要待热度散尽,再送去火化,身上就穿这破旧的短衣,因为我福气不够。身体停龛时,要用四只小碗填龛四脚,再盛满水,以免蚂蚁爬上来,这样也可在焚化时免得损伤蚂蚁。7 h& J9 I9 Y. O# \1 N; X+ |

; i' ^3 {' h- o, [3 r1942年10月13日晚,弘一法师圆寂。* S1 o3 X  R, G4 a

; ], T! r* _: i7 S, F- O09 % F6 x. o, e, x5 z( q
舍利2 v# N' c. q$ D, i2 s) f

$ o. n& X8 d3 b9 N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我是如此谦恭。
( Z' B; t/ u+ `8 j
5 m. @# ~! n2 h: N* i/ `+ }林语堂说:李叔同是我们时代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独立的一个人。   t6 f6 h5 [+ @4 D' w2 [0 b5 {

+ ~* ?* c1 Y: P7 _% C" z! l# Z# ~
( X6 }# W% a. U+ V: K% W世人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事实上,伟人的传奇,往往是常人的心酸铺就。5 y; ^' v( O, S* n! @, [7 N

  w/ i$ s  d, x都说他慈悲,坐摇椅前要先晃一晃怕碾死小虫,临终还怕烧死蚂蚁,可他却客观上伤害了两个女人的一生。
" Q9 {% b5 ^% h+ \; V $ b+ d% _! q: l4 ]
那位著名的情僧仓央嘉措说: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佛与情在别人那里是两难,弘一法师却从未有过犹疑。6 y& }! S/ y8 E4 F, @2 o

1 R0 P; m, }; x/ b) [某种程度上,他始终是那个津门巨富之家的纨绔公子,无论如何老成持重,如何清苦自俭,做事都只循着本心,他想留洋便留洋,想恋爱便恋爱,想出家便出家。
. Z# c! k. ]5 x# A
. f; Q; }, C, i6 X% D; v) c2 D虽有时移世易的种种无奈,到底是他的选择。
0 C3 ?6 w6 t4 z5 p: \
2 [. H. t2 X& o& f8 I7 n/ C2 Q/ _世人不解,他最不愿亲近的发妻俞氏却懂他,所以她说:“我们不去,因为他是不回来的。”: }- e+ i5 L# Q+ K
% U: ~5 P2 \7 q3 B) Z1 P
如果不是清末传统日渐崩塌,李叔同参加科举,进可成一方豪杰,济世造福;退可研究诗艺,流芳千古,做个像苏轼一样千年难见的才俊,超脱俗世时写上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9 D6 F0 z" u2 R1 J
+ {. P9 ]. I2 E  E. e+ a: a
他这遗世独立的风骨,那恣意妄为的心性,却是年少时的殷实家底带给他的习惯。
1 O  Y4 N1 H* y1 {) R9 b. a% @% z" S! C. X9 @6 k
民国风烟里,弘一法师是活得最恣意潇洒的一个,虽然人命玩不过时代,可他是唯一一个不必为生活奔波所苦,不必为时局艰难所限,不必蝇营狗苟于乱世的人。日本入侵期间,他还写下“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0 W% A0 \6 X$ C! L0 I3 N
半世风流,半世为僧。电影《一轮明月》的最后,弘一法师走上一座石桥。桥下是人群熙熙攘攘,桥上是一稚童玩着陀螺,专心致志,仿佛周围的喧闹全与他无关,弘一正瞧得出神,远处忽然传来一声呼唤:“三郎,回家吃饭啦。”! V1 @( k( s: j

* A7 ^3 D/ Q; V5 ]; g4 M
  V5 J0 r! s& P; v( G弘一回头,仿若年少时,母亲含笑立在门口,招手轻唤:三郎,回家啦。( B6 D& J3 I. m& q% f) Y

( p; m& s; {, |+ o, c( K& c传说弘一法师吉祥圆寂,右肋而卧,神态甚是安详,令人不胜景仰。火化时,众人均看到棺内有多色猛烈火光在闪烁,检出舍利子一千八百余颗,舍利块六百颗。
: n- s9 P5 ]5 K+ U- Y( w( j ' |& \4 T2 B3 w, @& O4 b
关于舍利的传言不知真假,只知他这样的人,世间罕有。
/ ?6 `: h1 I% T  @# w5 T 0 ^, V. d; q5 P4 R
生逢乱世,每个人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而下,偶有逆流而上的,便发出一声两声怒喊,得以名垂青史。
1 `$ Z2 M: B' C0 c# E # b) F# {- ~% T- v7 p
一开始,李叔同是属于后者的,新青年们追逐着时代的浪潮奔跑,而李叔同就是那批是浪花前头领跑的人之一。
  l4 |' K' C& V. [. x& J9 U' W6 z! S( s 2 A6 X" D  d! w  j, [- h
. w9 y9 F% `+ H0 o4 Y
电影中李叔同小时候
5 P! s) u# r: \: I4 Z- p% K跑着跑着,也许是累了,也许是厌了,他一拐弯,上了岸,从意气风发的文人李叔同变成了律宗祖师弘一。红尘滚滚,他再没有回身去望。5 z& l% j; a7 n- F3 h; F

5 e* O; C7 h' D' E$ }4 k9 y2 Z8 [$ C, G5 t' a, ]
百度一下 弘一大师日本妻子现状 渣男李叔同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声远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

声远论坛|热门排行|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itemap|声远网 |网站地图|鲁公网安备 37089702000485号 |网站地图 鲁ICP备1802875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230761号 GMT+8, 2024-9-23 03:32 , Processed in 0.09220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SYUAN.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