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了楼市投资,落后了同辈10年。如果过去十年你一直看空,不管你嘴上怎么说,你还是错过了你这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财富暴涨机会。下面分享一个真实的房拖的故事,是真的哦。相信在济宁,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
老刘是土生土长的北京通州人。
农民。
家里离通州核心区的新华大街还有40多公里。 他25岁去裁缝店当学徒,后来结交了几个店里的伙计一块创业,起初就是靠给当地的国营服装厂代工衬衫起的家。 后来,改革开放的小春风吹进了遥远的通县。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历史上,80年代尤其是79-88年,被公认为农村改革发展的黄金10年。
那时候还没有农业反哺工业的“剪刀差”,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和乡镇企业的破土而出,空前释放了中国农民的活力,整个中国农村一派欣欣向荣。 老刘脑子活泛。
他之前给国营服装厂代工时,发现他们做的东西太一般了,只不过市场上商品稀缺,才有了他们几乎垄断式的经营。
老刘决定自己建厂做服装。
那是1985年,他30岁。
老刘办服装厂那年,有名的杉杉、报喜鸟等牌子还要在7、8年后才问世。 1985-2005年,老刘的服装厂干了20年。
前十年主要在通州当地及北京地区供货,后十年把货也铺到了北京周边的晋冀鲁豫一带。
到了2006年以后,他发现服装愈发地难做起来。
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自己当年工厂的利润几乎为零。
也就是说一年完全白干了。
这在公司成立20多年来还是头一次。
01
那时候关于北京房价的问题已经开始抬头。
05-07年,中央先后出台了多个打压房地产的国字号文件。
一年就能涨30%?这可比做厂子容易多了。
08年,是盛世太平的奥运年。
老刘的人生,在那一年又转折了一下。 看着一直卖不出去的服装存货,老刘晚上经常住在厂里不回家。
08年据说是中国房地产最有可能刺破泡沫回归理性的年份。
在那一年大多数人真的相信房价要降了。 他晚上经常在厂里的办公室思考:房价的涨、跌到底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首先,就像做服装,需求和供给肯定是核心问题。
另外还有个变量,就是政府调控。
没错,就这三个问题。 说到需求,他一下子想到了猪肉。
作为每天都要吃的食物,猪肉这20年,涨了多少倍! 刚改革开放时,猪肉贵还能理解,因为资源少啊,物流建设也不行,物质稀缺价格必然贵。
但这些年猪肉为何还是越来越贵?
再看供给。
按说现在的养殖技术、物流水平都比之前有了大幅提升,供给量肯定是指数级上升的。
另外,百姓的饮食消费观都变得更健康、更绿色,需求应该是越来越少了。 如果说之前是供给不足、需求旺盛,猪肉价格一路上涨比较正常。
现在则相反成了供给过剩、需求不足,但猪肉价格还是没有降下来的意思。
为什么? 这当中其实忽略了另一个问题:百姓手里有多少钱,可支配收入有多少?
之前猪肉稀缺,但大家手里的钱也不多,想买但又不能经常买,所有真实需求其实没那么旺盛,因此它的涨幅相对平稳。
现在猪肉过剩,但大家比以前富了不少,就是价格再高大家还是该买照常买,所以由于对价格不敏感,实际的涨幅反而更加剧烈。
02
98年房改之前,尤其在城市,大家想买但不能买(政策不允许),价格指数没多大意义。
98年-2008年这10年呢? 先看供给。
北京的房地产建设速度应该很快,他能直观地感受到北京市里遍地都是工地,也就是说理论上供给是充足的。
那需求如何?
这个自然不用说,大部分人主要还是靠买商品房解决住房问题。
还有那么多外地人,似乎需求也很旺盛。
和“猪肉论”一样,我们抛开表面,看一下真实的供给和需求。
在北京地区实际的房屋建设中:很大一部分是政府或国企代建的“福利分房”,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各种“适用房”、“限价房”等政策性用房,另外还有很多写字楼大商场之类的非住宅。
真正让老百姓买的的商品房比例能到6、7成就不错了,因此供给旺盛其实是“虚火”。 那需求呢?
反正老刘那两个儿子结婚,要买两套。
家里在通州那个老房子也得换了,得买一套。
如果有闲钱,再拿出来投资两三套。
看到了吗?
老刘一家人的“需求”就是:2+1+3=6套。
但考虑到自己财力较好,可能代表不了平均水平。
08年北京商品房成交总量(现房和期房)是1031万平方米,折合90平一套,共计11.5万套。
当年按北京地区2200万人计算,平均一家人四口,则一共2200/4=550万户。 假设550万户人当中,他们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房子(实际还到不了这个比例)。
其中已经给小孩准备好房子的占一半。
另外一半要在未来10年内要给孩子买房。
则北京本地人在08年购房的总需求量大约为550/2/10=27.5万套。
如果他们中的20%住房问题被各种保障房解决,则剩下的27.5*80%=22万套,是当年市场的真实需求。 除此之外,对需求的计算,还应包括以下几类:
a. 在北京的外地人把父母接过来要买房的需求;
b. 当年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买房的需求;
07年北京地区本科毕业生20万,其中外地生源12万。这12万外地生源,其实是当年的刚需。因为即使假设他们均在10年之后买房,但10年前毕业的大学生今年也该买房子了。再考虑这12万外地生源有1/3将来在北京长期发展,则08年这群人的需求是12/3=4万套
c. 研究生、博士生的买房需求以及外地毕业生进京就业购房的需求,算成2万套;
d. 纯投资客(其实这类占比非常高,各种煤老板、各种二代),保守些5万套;
e. 其他(各种房叔、房婶等),保守些3万套,还有华侨以及港澳台和外国人的购房需求。 算个大帐:08年的总供应是11.5万套,总需求是
北京地区居民 22
本科毕业生 4
硕博及外地进京毕业生 2
纯投资客 5
其他 3
总计为 22+4+2+5+3=36万套 供、需比例为11.5:36,基本为1:3。 由于老刘当时还不太明白二手房是怎么回事,所以他的计算分析主要都是围绕一手房。 03
两个基本因素算清楚了,再看另外一个关键变量:政府调控。
他做企业20来年,感受到最深刻的政府力量就是两个:行政环境和融资环境。 行政环境:就是工商、税务、质检这些,类比到房地产市场就是这两块儿-地产商卖房和老百姓买房的要求和限制。
对地产商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何时能销售?是拿到预售证还是销售证?
建设到何种阶段能拿到预售证(举个例子,是在挖地基时就能拿到还是快封顶时才能拿到,这对房地产商的资金压力是完全不同的)?政府是否干预预售价格?
对购房者来说:就是什么样条件的人可以买?一个人能买几套?由于北京市到2011年才出台限购政策,所以在2008年还不存在这个问题。
融资环境:这个对于售房者和购房者两方也非常关键。
由于房地产的开发周期较长,刚开始拿地时就要付一大笔“土地出让金”,这通常离最后能卖房子还有两三年。所以银行融资对于地产商来说,属于命门中的命门。
购房者也是,在国外贷款买房比例为90%,在国内大概为60%(其中四成为全款购房者)。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说,没有能力全款支付,银行贷款就成为了成功买房的核心因素。 另外,很多老百姓不清楚的是:政府通常所说的加息和降息,与买房贷款利率的高低是没关系的。
你在买房时的利率是9折、30年还款,这意味着将来30年每个月你还款的利息中都享受了这个折扣。加息或降息只是基准利率变了,不影响你的折扣。
所以可见,买房的“时机”很重要,国家在这一时期是鼓励还是限制,决定了实际利率这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举个例子:贷款100万,20年,等额本息还款。基准利率和9折利率,最后整整差了7万。
04
但这只是他自己的分析,一个“农民企业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
对那些在08年前后坚决“看空”中国房地产的专家言论应该如何看待呢? 他收集了一下,主要就是以下四种声音:所谓的房价收入比、租售比、空置率,以及资金过多带来的泡沫。 第一个:通过说明房价和百姓的收入相比过高,认为房价太高;
第二个:通过说明买了房子将来的租金太低,间接说明房价太高;
第三个:很多那些买了房子不住的,人为把房价拉高了;
第四个:信贷环境宽松,说明高房价是资金堆积起来的,银根一旦收紧,房价必然下跌。 前两点主要是说明房子太贵:和收入比太高,和租金比太高。
后两点主要说明那些人没有真实需求:买了不住,贷款方便。 先看房子太贵,到底能不能降房价:每次镜头前采访时,大家都说北京房价太高了。说完以后呢?是不是还要勒紧裤腰带去买?
不买心里就不踏实!不买丈母娘就不嫁女儿!
因此中国式的买房就是:祖孙三代交首付也得买,把老家房子卖了也得买,男女双方及父母共同背月供还得买。 中国式的买房有点像北京早高峰上班的人群: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拼车的,有顺风的,有电动的,有滑板的,有共享的,最近还出了个平衡车。
但目的只有一个:去上班。 在北京买房也是一样。
不论价格再高,只要还有一丝办法,就得买!
吃瓜群众就是这么个文化。
看来,买房是刚需! 很多政策的制定都是参考大家说了什么,而没有看到他们到底做了什么。
就像特朗普成了美国总统,英国脱离了欧盟。这样的结果和之前的民意调查是相差很远的!
说的和做的,有时真的不一样!
老刘暗暗对自己说了一句:真正的江湖在人心啊。 说完房子太贵,再来看第二点:没有需求。
什么是需求?
买了不住做投资是不是需求?
是啊,投资的需求。
只不过不是刚需,有钱了就买,没钱就不买。
资金呢?
容易贷款了就买,利率太高了就不买。
这也是非刚需的需求。 因此,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供给、需求、政府调控”的分析,老刘终于想明白了:按照目前的情况,北京房价中短期是不可能降价的。
05
说干就干。
09年春节,老刘基本上都没出去应酬,过了正月15他就开着轿车四处踩盘。
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习惯先把事情想清楚。一旦想明白了,操作层面下手迅速、毫不拖泥带水。
东四环朝阳公园桥一套120平的三居给大儿子,当时价格1.7万/平,总价204万。
东四环大郊亭桥一套150平的三居算作投资,当时价格1.4万/平,总价210万。
大郊亭桥附近一套写字楼,500平,单价8500元/平,总价425万。 由于二儿子觉得市中心太贵,执意要在天通苑买,老刘最后也应了他:130平三居,单价7600元/平,总价99万。
给两个儿子买的房子,他都付了总价的50%,剩下让他们贷款自己还。
当时是基准利率的7折优惠,这是20年房改以来最便宜的时点。 结果可想而知了。
09年是中国房地产历史上的一个超级大年。从年初到年底,北京房价基本翻了一倍。
当年夏天,中化集团在“广渠路15号”地块的强势摘牌,使中国的老百姓第一次听到了“地王”这个新概念。当时的地价是15000左右,几乎等于周边新商品房的价格。
几年后开盘时,它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金茂府”。
对了,单价7万5。
而老刘下手的3、4月份,就是这一轮超级牛市的转折点。
他后来反思那年的投资时,觉得其他的决策没问题,唯一失误是不该买到天通苑。 当时看到5号线刚通地铁,儿子在天通苑住,去市里上班倒也方便。
过了几年,老刘才终于想明白“买市中心还是买郊区”的问题。 当时他买的房产主要集中在东四环,是因为这边离通州很近,服装厂在北京的办事处就在大郊亭桥附近。
他后来感觉到:按照北京目前优质资源在市区聚集的情况,市中心一定是富人居住的地方,郊区买房的一定是相对条件一般的。 那么将来升值的快慢如何衡量?
普通人有钱了一定想去市中心买,那么他就一定得比其他想买市中心房子的有钱人还有钱,否则怎么买得到呢?
而郊区的房子,大都卖给了普通人,或收入相对一般的人,你只要比平均水平高一点就能买得起。
因此,如果将来房子都涨价,市中心一定比郊区长得快! 在老刘的带领下,他的一个企业家朋友,在那年贷款杠杆了三套四惠附近的“壹线国际”,那时的价格是2.2万/平。
当然,有钱了以后可以更任性。
06
09年投资完那四套房产后,10年到14年这5年,北京房地产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基本面变化不大。
主要的变化来自于政府调控这个方面。 比较大的几个手笔是:
2011年开始限购,外地人社保要求一交就是5年;
本地人一个家庭最多购买两套住宅。
对地产商在销售条件、价格备案方面也是逐步严格。 这几年厂区不忙时,老刘经常在郊县开着车转悠。
两个儿子都结婚生子后,他还和孙子们去了一趟欧洲。
在巴黎玩时,他才知道了大家经常说的“拉德芳斯”其实是巴黎的一个地名。
在北京的位置有点像中关村,只不过巴黎面积比北京小的多,因此更像是北京的回龙观甚至延庆一带。那里是一个巴黎成熟的商业区,巴黎电力等大公司的总部都在那。为了避免中心城区香榭丽舍大街一带的拥堵,很多跨国企业的总部也都设在了那边。
老刘打听了一下,房价不比巴黎市中心低多少。 回来的飞机上他一直在想,原来还可以在城市的郊区也建设“商业中心”。那对于北京来说,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机会呢?
那几年,望京的房价刚突破两万,动静闹的很大的房山万科长阳半岛也才1万3。 还有被北京一直冷落的南城。
首都新上任的市长提出了“振兴南城计划”,还提了句很有名口号:“要做北京的市长,而不是京北的市长”。
那时,南城的房价普遍比北城低1-2环,也就是说南二环的房价和北三环差不多,南三环和北四环差不多。尤其在奥运鸟巢水立方之后,北四环迅速崛起,11年时,南三环可能也只和北五环相当了。 12年的夏天。
老刘来到南二环的中海紫御公馆,精装修,单价4万/平。
南三环的中海城,毛坯2.5万/平。
东南五环的富力又一城,1.3万/平。
要知道当时北边昌平城区新开盘的万科项目,都卖到了1万4,那可都是北六环外了。 南城的房价肯定是洼地!
他当时和好多厂里的员工说,现在去南城买房子是个好机会。各种政策扶持的力度非常大,以后估计南北城的房价差距就没那么大了。 另外,他在通州本地经营多年,有了之前投资的甜头,他也更加关注起通州本地的房地产行情。
2010年,当地已经传出“环球影城”要在通州张家湾一带建设的消息。
老刘只知道这是一个世界级的娱乐品牌,但隐隐感到通州崛起的机会也要来了。
那一年,八通线梨园附近的公寓房也才8000多一平方(比住宅价格要低30%-40%)。 另外,配合着八通线和地铁6号线的相继开通,土桥附近的加州CBD也卖到了1万3。传说中要迁来的北京市政府旁边,新华联的运河湾也卖到了1.5万,基本上开盘即光。 那年的运河通州,还没展示出日后的龙鼎之姿。 老刘先在传说中的“环球影城”附近入手了两套小产权房,单价5500左右。
当时他还不知道小产权房的弊端。
5年后加州CBD涨到4万时,他买的小产权房两万都没人解盘。但好在小产权房的租金收益还不错,基本10年可以回本。 除了住宅,他这几年更多的重心放到了经营性物业上。
看着孙子一天天的成长,他“一铺养三代”的思想越来越浓,之前在大郊亭桥投资的写字楼“大成国际”一年已经可以带来70多万的租金收益:
500平*4元/平/天*30天*12个月=72万。 这笔投资非常值得,当时的总投资是500平*8500元/平=425万,基本上6年就回本了(425万总投资/72万年收益)。
于是,他又花了500万在通州买了几个不大的临街铺面,他没想到几年后副中心建设拆迁时,他又据此获得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几年里,他还先后选了几个比较喜欢的大城市也入手了几套:西安、成都、海口各1套,单价基本都是5000-8000元/平米上下。
他当时还不会想到,这些在外地的房产投资,日后又赶上了一批新二线城市的崛起。
07
转眼到了2015年。
他在东四环朝阳公园投资的房子从1万7涨到了5万5。
大郊亭桥的房子从1万4涨到了5万。
六年基本翻了三倍。 这一年在北京房地产的发展史上有两点载入史册:
第一,中央确认将在通州建立副中心,开始是行政副中心,后来是城市副中心。从2012年北京市党代会第一次提出建立通州副中心,已经过去了3年。
从15年5月开始,关于通州将成为副重心的传言愈演愈烈。 作为核心区运河大街为数不多的在售楼盘,合生滨江帝景开始“封盘”,也就是捂盘惜售,那时此楼盘的均价在2.5-2.8万。
不卖了!坐等利好。 其实在2015年的时候,大家对通州的普遍看法还停留在“老通县”的印象上,除了这是一座中国最有名的“睡成”,就是每天上下班爆堵的京通快速和通往燕郊的930。
对了,还有那个被吐槽到不行的地铁八通线。 传言终于在7月11号落地。
但是固执的“滨江帝景”还是继续不卖,它要看着利好飞上天。
直到副中心消息发布后1个月,8月15号,关于通州的“双限”规定发布:也就是著名的“不在通州交社保,别想轻易买通州房”。 由于之前老刘已经去合生的售楼处踩点数次,销售人员一直让他等。
直到“双限令”这天,他突然接到了销售员的电话,房价从“封盘”前的2.8万坐地涨到了3.8万,好一点的户型甚至超过了4万。
这在中国房地产销售市场上恐怕也是“空前绝后”了:一个利好消息,房价直接涨了一万。 另外,“滨江帝景”也是通州首个房价超过四万的楼盘。
老刘虽然是通州本地户籍,可以再购买一套,但他也是个地道的倔老头儿。
给我涨1万,你想卖我还不买了! 后来他又陆续看了好几个盘:
京贸国际城:看不上那的风水。
还看了个别墅:太奢华,不喜欢。
最后他在新华大街边上,买了套京杭城的公寓,在温榆河那边买了套小面积的商住房。 虽然老刘一直不算职业炒房者,也没弄明白住宅和商住(办公)以及商务性公寓(一种通州核心区特有的房产类型)到底有什么区别,但他就是觉得自己从小在河边长大,“运河”绝对是帝都非常难得一见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他这轮买的房子都离水不远。 你随便问一个外地人,他们都知道北京缺水,有多少人知道北京还有运河?
虽然通州是建国后才从河北划过来的,但这条河从隋唐时期就开始了和江南的通航(终点是杭州),“历史悠久”这四个字是绝对可以担当的。
因此,老刘执拗地看好运河的灵性以及通州的前景。 当时他还捎带着去燕郊走了一趟,这才知道原来燕郊也分“南北城”。北边的“首尔甜城”当时卖到1万2,南边的“天洋城”卖到1万5。
他当时排了俩号,但最后还是决定没买。
他觉得通州的发展还需要很多年才能见成效,燕郊腾飞的时间恐怕还为时尚早。 2015年的另一个大事件:就是在这年夏天,“大炮”任志强再次提出:由于开工面积减少等一些列因素的影响,北京房价在当年四季度即将迎来新一轮的暴涨。 大炮关于房价的预见性现在当然是无人敢说三道四了。
但在2015年,大家还是有些将信将疑。
但也就是这一声炮响,让中国的买房者在16年心惊肉跳了整整一年。 大家应该还记得:北京房价从15年夏天开始抬头,然后精准地按着大炮的预测,从当年四季度正式开始了这一轮空前可能也是绝后的大牛市。
怎么个牛法?
从15年8月到16年底,1年半时间里,通州的房价基本翻了一倍。借着副中心的东风,通州房价正式向市中心看齐,跑步迈进了5万+。 市区其他地段的房子,保守升值率也都在50%以上。
在这轮大牛市里,很多城市都上演了极为壮观的景象:深圳一楼盘开盘干脆放在五千人的体育馆、合肥每个售楼处门前都是彻夜排队的铺盖卷儿、厦门鼓浪屿岛内的老房子已经被炒上了天价。 老刘再次踏准了这一轮房地产剧烈跳动的脉搏。 08
17年到现在,北京房地产市场又有很多巨变:副重心建设红红火火、首都功能的舒解也是手起刀落。
雄安新区横空出世。
京津冀要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 . . 还有,17年3月26日,北京商住房全面限购。
后来又试点房屋的共有产权。
首套房利率全面提升。
热闹得挑逗着每一位吃瓜群众的荷尔蒙。 另外,老刘当年的判断也都开始一一灵验:
1. 这几年,南城迅速填平了和北城房价的差距。
天坛医院搬迁、西红门宜家开馆,黄村成了南城崛起的一个标志性地段。
丰台区南四环外樊阳路边上的首开华润城,已经炒到了8万。 2. 郊区卫星城相继成为了新的城市“次中心”。
大兴、通州相继崛起。
通州之前因为降价被砸过售楼处的华业东方玫瑰,新房开盘已经到了6万。
3. 市中心和郊区房价越拉越大。
市中心房价高歌猛进,东西城的房子底价已经到了12万,天通苑的房子均价才3万3。 老刘一边为自己当年判断庆幸的同时,一边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北京这样离谱的高房价可持续吗? 好在2017年秋天那个胜利的大会里,首次把“房住不炒”正式写进了党代会报告。 老刘不知道这次的宣言,是否能真正抑制住北京房价这20年来一直高昂的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