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3443|回复: 4

[百姓心声] 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08:56:26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了孩子之后,你最怕的是什么?
很多妈妈会脱口而出:最怕宝宝生病,怕带宝宝去医院!
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1.jpg

和成年人不同,一个生病的孩子身边往往陪伴着几个大人,少的两个,多的6个!宝宝生病要抽血要打针,家长就紧张得不行,千叮咛万嘱咐要求护士手轻一点、一针打上,而医生只能一边解释一边安慰。
宝宝头疼脑热家长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重症病房了。
刚刚播出的《人间世2》第8集,就在上海市新华医院儿科重症ICU病房内,纪录了儿科医生、孩子和家属与死亡对抗的艰难过程,以及多位儿科医生离开或坚守的选择。
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2.jpg

在普通人眼里,医生难道不是一份名利双收、人人羡慕的职业吗?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儿科医生选择“逃离”?对此我们采访了曾经在北京儿童医院和首都儿科研究所(体制内)学习工作多年,如今选择走出体制内的儿科医生——崔克西,从一个过来人的视角,审视儿科目前的窘境与前景。
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3.jpg

医生简介:
崔克西 MD 高年资主治医师
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
轮转于北京儿童医院
曾供职于首都儿科研究所及北京新世纪医疗
进修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和台湾长庚纪念医院
现为北京美中宜和妇儿医院(亚运村院区)和北京嫣然天使儿童医院主诊医师
一、儿科为何总是闹“医生荒”?
1.儿科毕业生少,培养周期长
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
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4.jpg

从1999年儿科本科专业停招,此后的17年中,全国大多数医学院都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才细分儿科专业。但由于儿科医生的职业性质,在研究生阶段选择报考儿科的学生比例很低,并且毕业后并不会全部从事临床工作。从1999年到2015年,全国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000名。
2016年,主管部门意识到儿科医生严重缺乏的问题,多所高校重新开始招收儿科本科生,作为儿科医生的未来人才资源。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儿科医生的培养周期很长,一般从入校门到真正能独立为患儿诊疗,不会少于十年,这种变化显然不能立即改变现状,满足就诊需求。
2.儿科医生流失严重
根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儿科医师以小于35岁的从业人员为主,本科学历居多。2011年~2014年,中国儿科医师流失人数为14310人,占比为10.7%。其中,35岁以下医师流失率为14.6%,35岁~45岁医师流失率为11%,45岁~60岁医师流失率为6.8%。
二、是谁让儿科医生选择“逃离”?
1.诊疗难度大,职业风险高
儿科也被成为“哑科”。一般情况下,成年人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哪里疼痛,疼痛的程度。可是孩子年龄小,无法准确表述自己的病情。对于一些语言能力还未发育健全的孩子而言,可能只会哭和闹,好多小孩一见到穿着白衣的医生,已经处于害怕恐惧的境况中,这让诊疗难度大为增加。
因此问诊和治疗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凭借经验,存在较高的医疗风险,不但需要儿科医生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由于个体差异、病情复杂程度和病情变化较快等因素,医疗结果是不确定的,致使儿科医生的职业具有较高的职业风险性。
2.工作压力大
作为临床医生,尤其是儿科的临床医生,抱怨“又忙又累”可绝对不是矫情。你知道吗?中国医生的猝死率在所有的职业当中排名第一!
《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按照2020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要达到0.69名的目标,我国儿科医生数量目前缺口86042名。”
国家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0-14岁儿童总数约2.3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8%。医疗机构儿科执业(助理)医师约为11.8万人,每千名0-14岁儿童的儿科执业(助理)医师配比数为0.53人,也就是说,目前平均1800多个儿童有一个儿科医生。
对比中国每千名儿童的儿科执业(助理)医师配比0.53人,白皮书显示,2014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每千名儿童的医师配比”就已达0.85至1.3人,美国更是达到了1.6人。
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5.jpg

而随着二胎政策开放,新生儿数量增多,儿科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更是逐渐凸显,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的缺口也越来越大。
儿科医生不够是客观现实,但宝宝生病了必须看病,怎么办?
在中国,三甲医院的儿科医生,一天的门诊量基本在100左右,医生一天工作不是正常的8个小时,往往是12小时。
不仅仅是门诊,住院病房也不轻松,一般住院医师或者主治医生,一个人要管8到10个病人,不仅天天要做汇报,要去会诊,还要三级查房,查房后还需写病历改病历,病房医生常常是24小时到48小时连着工作。
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6.jpg

但是在面对高强度工作量的同时,儿科医生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因为作为医生,你不能出错,每一个疏忽背后都可能是生命的代价。
很多医生忙于工作,无法完全平衡家庭生活。有友吐槽,因为父母都是医生,自己明明父母双全却从小活得像个“孤儿”,让人不胜唏嘘。
3.薪酬低
儿科医生离职原因中薪酬待遇差,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医学生毕业后并不能立即独当一面,而需要经历3~5年的规范化培训,俗称“规培”,这期间工作非常的辛苦,还要兼顾学习,但工资是很低的,有时甚至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开销。
虽然资深医生的薪酬会高一些,但也是以高工作量、超长加班时间为代价。
以美国为例,中国儿科医生的工作强度是美国儿科医生的5倍,而收入往往只是人家的1/10~1/5。与国内其他职业横向比较,儿科医生的工作强度可能是其他职业的2到3倍,并且常常无法平衡工作与家庭,但工资收入却低很多。
这种付出和收获严重不匹配,直接导致了很多医生不愿意选择留在儿科。
很多人可能发现了,儿科是一个严重“阴盛阳衰”的科室。临床医生本来就少,儿科的临床医生相比其他科室更少,而男性儿科医生,更是少之又少。因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男性要承担家庭经济支柱的责任,以儿科医生收入,很难支撑起家庭经济需要,所以儿科医生中男性的比例是很低的。
4.晋升难
医学毕业生取得医师资格后,还要不断晋升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等等职称。这不光关系到收入,也直接影响患者的信任度。
晋升过程不仅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从业年资,还需要一项硬指标: 科研成果和论文。
咱们刚刚说了,儿科医生的忙碌程度,在各科室中首屈一指。很多医生平时的工作已经又忙又累,根本无法投入大量精力去做科研,严重限制了职业上升空间。越来越多儿科医生索性放弃论文和评职称,选择做“高年资主治”专注于提高临床技能。
5.医患关系紧张,缺乏职业安全感
医患冲突严重已经是中国医院无可争议的事实,根据《中国医生执业状况白皮书》,截至2018年1月9日,中国有66%的医师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患冲突,其中经历过语言暴力的占51%,我国每所医院平均每年都要发生27起暴力伤医事件。
在儿科,这种现象尤甚。一针不见血护士就有可能被指责投诉,更别说那些对患儿直接负责的儿科医生了。
·“你没吃饭关我屁事”
2015年,一名上海的儿科医生在分享一篇《北上儿科接连告急》的文章时,讲述了自己在急诊时被家属爆粗口委屈落泪,想念妈妈和外婆。
“今天急诊当值,被家属吼了一句‘你没吃饭关我屁事’,开始没什么,后来写着写着病史有水滴到本子上,我才知道是自己在流泪……也许确实只有外婆和妈在乎我是否吃过没。”
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7.jpg

文字虽短,却让人动容。孩子生病,作为家长焦虑着急可以理解,但如果换位思考一下,医生就不是父母的心头肉吗?医生的妈妈,就不会心疼自己的孩子被辱骂甚至殴打吗?
· “我的孩子没了,你的孩子也要一起陪葬”
2016年2月4日,一名5月大患儿因重症肺炎入住平阳县人民医院,下午病情急剧恶化抢救无效死亡。家属集结数十人打砸医院儿科病房,辱骂医务人员,并殴打一名怀孕六个月的护士,打人者边打边骂,“我的孩子没了,你的孩子也要一起陪葬。”
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8.jpg

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这群儿科医生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日夜不休的在挽救其他人的生命,可讽刺的是,却连起码的尊重都无法获得,甚至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胁。
医患纠纷常有,医生被打事件也屡有发生,儿科医生缺乏职业安全感,纷纷离开儿科的岗位。
相比医疗法规更规范的美国,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孩子在美国突发疾病,随行的中国妈妈很着急带孩子看儿科急诊,因对等候时间长及护士的处置不满意,她按照在中国的习惯做法,在美国的儿科大闹,还动手打了护士。美国的警察当即用警棍打断了那位妈妈的手臂...之后她不仅被起诉、拘留、罚款,还被驱逐出境永久不得入境。
如果我国的法律对于医闹有完善严格的处理机制,医生的人身安全得到更多保障,相信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坚守。
三、为何儿科是医患纠纷重灾区?
1.家长对医学缺乏客观认知,期望值过高
儿科疾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情较成人重,再加上孩子不会表达,大大增加了医生对病情评估的难度。而家长往往情绪焦躁,恨不得期待医生立即将孩子治好。而疾病的发生转归治愈往往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于是难免会产生落差和失望。
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9.jpg

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10.jpg

据相关调查研究数据显示: 有近六成的患儿家长对于常规检查、用药均存在相应的认知误区,对儿科常见疾病,特别是急危重症患儿的病情变化更是难以理解、难以接受;患儿家长在缺乏儿科医学知识的同时对儿科医疗行为的期望值过高,忽略医学不确定性及高风险性等特点,当出现诊疗效果不理想、病情恶化时,常表现出焦躁情绪,从而导致医患冲突。
2.儿科医生紧缺,供求矛盾凸显,医生无奈家长焦虑
采访中,崔医生无奈的表达:中国公立医院的儿科究竟忙到什么程度,全世界人都知道。以儿童医院和儿研所为例,一般门诊8小时下不了班,就按正常8个小时来算,平时的强度是120个病人,高峰期能到200-300个。
不吃不喝不上厕所,8个小时120个病人,相当于4分钟一个。这是什么概念呢?从病人推门进来,到医生问病史查体做检查开药离开,就4分钟。已经看上的病人希望医生能多跟她交待一些,而后面没看上的病人却反复催促医生加快速度,总觉得进去的人怎么还不出来,越发焦虑。
尤其是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整个家庭,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的关注度和期望值都非常高,情绪容易焦躁激动,因此医患纠纷也较其他科室更多。
3.部分媒体有失客观公正的报道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助推剂
部分媒体为了夺人眼球,没有经过深入客观的调查了解,进行一些不客观不公正、过于煽动性的失实报道,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也让人们对医生产生较大误解,使得医患关系更为紧张。
比如16年震惊全国的“产妇纱布门”事件,虽然最终反转策划人被抓、记者道歉,但仍然留下了无法抹除的恶劣影响。
崔医生呼吁:希望广大媒体能对儿科医生多一些理解和体谅,能更客观多维度的审视论断与报道,正视医学的局限性,尊重问题发生的多源性,切忌频繁使用过于片面单一主观甚至情绪化的表达。相信更客观更公正的报道能增进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度,促进社会和谐,不让医生寒心,最终病人也受益。
4.错误的定义医患关系是医疗纠纷产生的根源之一
崔医生反复强调:医患关系的本质实际是救助关系,而不是服务关系,买卖关系,这是全世界医学界遵从的准则。
其实现代医学至今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仍在进行时,客观事实是,人类只有5%左右的疾病是能通过医生完全根治的。
医生能做的是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11.jpg

也就是说,患者来求助医生,然后医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仁爱之心,来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但并不是说,患者只要挂个号,医生就能百分之百将病治好,这根本就不现实。
医疗跟买卖商品不一样,比如我们买一件商品,花了钱就要求保质保量,如果属于伪劣产品,可以申请退换。但是医疗可不是这样,患者最大的认识误区在于,只要花了钱,就必须保证100%把病治好,这是无法实现的。
医生是人不是神,医疗技术也打不到这样的高度,个体差异、病情复杂程度和病情变化较快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医疗结果是不确定的。而错误的理念和期望值,导致了家属看到一个不完美的结果时,极度失望,医疗纠纷就出现了。
任何一个医生,都会竭尽全力去帮助、去安慰,并力求治愈患者。
拍摄中,ICU里有个孩子因医治无效,走了。虽然抢救时都进行了隔离,可仍有其他孩子听到了,感受到了。有个小女孩第二天对朱月钮医生说:“阿姨,我就是疼死都不想在这里呆着了。”小姑娘的眼神充满了恐惧,她天真的世界里真的装不下这么多残酷。
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12.jpg

在忙碌的工作中,朱医生特地抽出时间来安慰这位小女孩。
“你现在是不是很害怕?你会好好地回去的。你看看树上长了很多叶子,有的叶子得了很不好的病,它们是会落下来。这就像天会冷会热,都是自然现象。”
“你是会长在树上的那个,你会好好回家的。你相信我吗?你相信医生吗?”
所有医生的成长都是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发展,这个过程肯定会有失误,当然不能有巨大的失误,或者是原则性的失误。但是家长错误的认为,医生必须100%不能有任何失误,这个要求就太过严苛了。
对医生信任、对医生尊重、对医生宽容,实际上是对患者有好处的。如果家属负面的焦虑情绪影响到医生,反而会增加诊疗的风险。
采访最后,袋鼠麻麻问崔克西医生:儿科医生如此难做,为何您依然坚守?
崔医生这样说:
同大部分儿科医生一样,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多照顾和陪伴家人。常年无休加班,没有假期只有排班,常人的节假日却是我们最忙碌的工作日。说实话,很愧对家人。
但是在与同样身为儿科医生的同事、朋友聊天时,我们会发现,在儿科岗位坚守的医生,所追求的有许多是共性的东西。
1.儿科代表的是希望
相比肿瘤科,医生再怎么医治,病人或许终将走向死亡。但儿科不一样,儿科代表的是希望,作为儿科医生,我们时常能感受到一个生命所孕育的巨大的生命力与张力。人能时常活在希望之中,是一种很奇妙很幸福的体验。
2.做儿科医生能获得很高的成就感
儿科疾病起病急转归快医治难度高风险大,但如果经过医生的努力最终治愈或改善,当孩子的眼睛恢复神采,当焦虑的妈妈充满感激,这种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对我们儿科医生最大的褒奖,再苦再累再委屈也是值得的。自我价值实现的获得感也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
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13.jpg

同时,如果一名儿科医生能够被很多家长认可与信任,我们会时常感觉到一种幸福感,这种被认可被信任和被托付的幸福感是用金钱换不来的。
3.更能感知世间更多的善意与美好
在多年的儿科医生生涯中,我们能时常感受到来自孩子和家长的善意和美好瞬间。这种善意与美好,时常会让我感动。
如果人生是一场修行,我愿成为那个在医路上的行者……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0 收起 理由
wbx2009 + 20

查看全部评分

— 大济宁 APP 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wbx2009 2019-3-7 09:10 威望 +2
[孟]恋约前生 2019-3-7 08:58 威望 +2
发表于 2019-3-7 09: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医院,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7 09: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7 10:19: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指望一群惯于圈地收费、暴打公交司机、经常大闹机场酒店的low bee们理解楼主的文字,无异于对牛弹琴,至于换位思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更高的境界,更是想都不要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7 14: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声远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

声远论坛|热门排行|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itemap|声远网 |网站地图|鲁公网安备 37089702000485号 |网站地图 鲁ICP备1802875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230761号 GMT+8, 2024-11-14 19:24 , Processed in 0.133716 second(s), 33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SYUAN.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