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微博时,看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杭州一个五年级的男孩,写了情书塞进了同学抽屉里,孩子们知道后,都窃窃私语,捂嘴偷笑。 面对少男少女对异性的懵懂情愫,班主任骆老师没有遮掩,也没有批评,反而大大方方地欣赏被举报的情书,并很认真地进行了点评: 骆老师说:“「情」有很多种,不光有情侣伴侣的爱慕之情,还可以是对父母的养育之情,同学朋友的友谊之情……不管是哪种「情」,首先你都得表达真实的情感。” 本是偷偷摸摸,让人脸红心跳的情书,被骆老师一说,孩子们的 关注点,都放到了“写”情书上,对收情书和写情书的人反而忽略了。 将计就计的洛老师,开始引导孩子们写“情”书。 这些“情”书,有写给父母的、朋友的、还有写给老师的。 渐渐地,孩子们把注意力转向阅读和写作,忘了“谈恋爱”这件事。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天真急躁、他们渴望尝试,他们忘记了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面对孩子的这种暂时“偏离”,骆老师看似成全、实则疏导的帮助,不动声色,却在保全孩子尊严的情况下,悄悄地将他们拉回了“正轨”。 《亲爱的弗洛伊德》里说: 没有是非观念的孩子,是这个地球上最可怕的生物,他们有好奇心、行动力、破坏力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 是非观念弱,却凡事都想尝试,面对孩子成长中暂时的迷失,成人的做法,尤其关键。 一味打压,只会让孩子一蹶不振 前几年,天津一名13岁男孩从24楼飞身跃下的新闻让人们很是震惊。 男孩爱玩,但并不淘气,在小升初考试中,他以平均92分的好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 在旁人看来,如此“品学兼优”的孩子跳楼自杀,实在有点不可思议。 可结合男孩生前的点点滴滴,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切,其实早有预谋。 在男孩死前的一个月,他有4门功课刚及格,排名也从全班20名落到50名。 男孩父亲很着急,他偷偷观察孩子,那天夜晚,当父亲走进男孩房间,发现孩子在偷偷写 网络小说。 一时间,父亲明白了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他又气又恨,暴怒中,将男孩写好的三本小说当场撕个粉碎…… 被父亲撕掉这部小说,男孩已经接近完成,在他抽屉里,还藏有另四本,这套近8万字的小说,被男孩取名《守望者传》。 望子成龙的父亲,只想让孩子一直走在“正确的路上”,却没料到,自己这一撕,却撕碎了孩子的最爱。 可男孩在给父母的遗书中说:“我是个垃圾,真正的垃圾,什么都干不好的垃圾!” 心理学认为孩子的意识有两个来源: 一是自我意识,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二是源于他人,被称为外来意识。 对于认知不全面、 生活阅历少、内心不够强大的孩子而言,他们对自我的认知,也常常依赖外人的评价。 男孩跳楼,可能不是一个因素促成的,但无疑,成绩下滑后,倍感失落的孩子,已经丧失了自我价值感。 而写游戏小说,是他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那是男孩 精神的最后栖息地。 图片来源:电影《红气球》 而父亲不问青红皂白,撕毁孩子的小说,同时也切断了外部世界缠住他的最后一丝藤蔓。 孩子的自我意识和外来意识,全部归零,跳楼的那一刻,男孩一定很坚决地认为: 除了跳楼,自己是走投无路的。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但这并不证明他们毫无烦恼。 孩子也有自己难以消解又羞于求助的问题,他们活在这个世界,也需要“精神支撑”。 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父母最不该的,是武断下结论。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此刻,成人应该停下来想一想,那是不是丢失自我价值感的孩子,企图抓住的一根稻草。 理性干预,不是满足 而是激发孩子内在力量 孩子们迫切探索这个世界,有时,不能说他们就是错,只是他们等不及长大,他们更贪玩。 此时,强权的干涉,只会让叛逆吞噬一时气盛的孩子。 而看似人性化的放任,又藏着成人对孩子人生的不负责任。 理性干预,才能让孩子既不丢掉对成长的热情,又能自觉迷途知返。 记得网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高中时,她的同桌痴迷许巍的歌,上课偷偷塞着耳机听,下课更是明目张胆地听。 当时班主任见她这样,很是着急。 一般的老师,可能会叫家长、没收孩子听歌的手机、强迫孩子立刻把注意力转到学习上来。 可班主任却没这样做,她找听歌的女孩谈话: “我不反对你听歌,也不反对你追星,但我希望你不要拉下学习。 如果你能考上二本学校,我送你一摞许巍的海报。 如果能考上一本学校,许巍演唱会门票,要几张给几张!” 同桌一听,立刻两眼放光。 在高考前半年,她收起耳机和手机,疯狂刷题补习,拼了命的那种。 高考时,女孩被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录取。 几年后,网友回乡,在镇子里看到同样回乡探亲的同桌,同桌感慨说: “真的非常感恩班主任,如果当时她禁止我听歌,可能,我一辈子也走不出这个镇子了。” 理性和善意,是成人和孩子共同营造的,适当支持,不是满足,那是一种尊重。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记得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每次在和没达成目标的员工沟通时,总会说: “我不是来评判你的,我是来支持你的。” 因为德鲁克很清楚,当对方感受到被评判的时候,改变的力量就消失了。 对于慢慢长大,感觉自我力量正在膨胀的孩子而言,支持,才能让他们放弃敌意对抗。 而此时,成人只有不批判,运用智慧的力量,才能让孩子意识到:可能,我真的需要改变。 图片来源:电影《禁闭》 通透的父母都会在孩子心中 埋下情感和希望的种子 心理学家周梵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发展心智,大部分孩子,是只发展了「智」,「心」的层面的成长是缺失的。 孩子不服管教,回避沟通或暴力沟通,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他们叛逆、不听话,而是成长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学会如何表达爱、接受爱,他们没有感受到爱的流动。 记得六年级时,流行过一种坡跟鞋,那时,我妈妈以小孩正在发育,不宜穿跟鞋拒绝给我买。 可我不听,只想着臭美,我用自己攒的零花钱偷偷买回一双。 白天出门时,装在书包里,走到拐角处换上跟鞋。晚上回家前,再换回来。 或许是因为从来没穿过跟鞋,又或者是那双鞋太硬了,两天后,我的脚后跟就磨出了水泡,疼得无法走路。 开始我不敢跟妈妈说,可看到我走路不自然的样子,我妈先着了急。 当她得知我是因为偷偷买跟鞋穿才这样,并没有指责我。 那晚,她用消过毒的针轻轻帮我挑破水泡,挤出脓水,再抹上药,贴好创可贴…… 看着妈妈精心的样子,我只觉得惭愧,也忽然明白了妈妈“爱的阻拦”。 更多精彩扫描头像关注哦^_^
+ O6 ~' o7 s.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