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4=500,375]http://video.jnnews.tv/fs/transcode/20190809/4bb/22137_1565341519_transv.mp4[/mp4] 沿着孟子大道一路向东,由病房楼、门诊医技综合楼及餐厅等附属建筑组成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东院区,显得格外大气。作为济宁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六分院院长,马海对这里再熟悉不过。四年间,他与同事们完成了这所医院从施工蓝图到开工建设再到竣工落成的技术服务,这也成为济宁市建筑设计院承接的最大体量建筑群。 驻现场技术代表,频繁优化只为更好 “当时设计方案是由北京的一家著名公司来做,我们设计院负责施工图的设计,整个建筑体量达到25万平方,也是迄今为止承接的最大体量建筑。”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马海历历在目。马海说,他当时接到的任务是负责建筑的结构设计,还是设计院驻现场的技术代表。 2011年8月份,马海便先着手病房楼的结构设计。“不同于原来接触的普通建筑,医疗建筑考虑的因素会更多,也更复杂,比如建立安静高效的就医环境、洁污分流、医患分区;建立高效集成的手术平台系统;使用和预留的医疗单元均采用标准化模块式设计等,这就对我们各专业设计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海坦言,虽然自己也接触过一些医疗建筑,但面对如此体量的建筑设计,还是有不小的压力与挑战。 “其实,在初期的方案设计阶段,我们就常与北京方案设计方沟通研讨,也到了北京、天津等城市的新建大型医院参观学习,为的就是把最佳的施工图拿出来。”用了两个月时间,马海和同事们完成了病房楼的图纸设计,随着病房楼进入施工阶段,他们转而着手门诊医技综合楼的设计,也是整个建筑的难点所在。 “比如有DR、DSA、CT等放射科室需要射线防护;手术室、ICU、检验科内机电设备多,洁净度控制要求高等,每个科室的功能不一样,结构设计自然不同。”“建医院不单是要建个房子,还要考虑各类医疗设备的安装调试。”马海说,当时即使在施工过程中,随着医疗设备进场,图纸还在优化修改。从2012年初到2015年初,期间的次数,马海笑言记不清多少回了。 马海说,每一次的优化修改,都是为了更好贴合实际需求,也才有了现在的建筑成果。该建筑先后获得了2017年度山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山东省“泰山杯”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荣誉。 四川灾区一待俩月 创下个援建小纪录 每当看着一个建筑从无到有,马海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随着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东院区项目的运营,马海及同事们积累了更为丰富的医疗建筑设计经验,先后承接了济宁市中医院新院区(现为“人民医院西院区”)及嘉祥县人民医院新院区的建筑设计。 从1999年毕业来到济宁市建筑设计院,马海已在一线设计20个年头。期间,赴汶川抗震救灾的经历,更让他记忆深刻。 “上午接到院领导电话,下午就到济南,乘飞机赶赴成都。”马海说,当时全国上下都在援助汶川,由济宁钢构厂家生产的板房建材运往灾区,需要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用于建设安置房。 “当时余震不断,晚上还会被余震震醒。”在前线的两个月,马海辗转了北川县、郫县、邛崃市、盐亭县等多个地方,援建安置房。除了作为技术员,马海当时还是前后方的沟通员,让后方的物资能够及时送抵灾区。 “现场的建材物料有时不很齐全,作为设计人员,就要设法把现场的建材利用好,及时调整设计,学的是建筑工程设计,材料员采购员的事也要自己做,就为尽快建起安置房。”在抗震救灾一线,马海从6月份一直待到7月底,完成了援建安置房建设任务,也是待的时间最长的设计人员。 从一名初入职的设计员,到副所长,再到如今的六分院院长,马海笑言,他从原来的小马变成如今的老马,但不变的是他对建筑设计行业的初心。 “这个行业,就是要耐得住性子,沉下心去,当看着一个建筑从无到有,这种成就感,是无以言表的。”在马海看来,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建筑都会存在遗憾,自己要做的就是让这种遗憾变得更小、更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