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流程再造是改革创新的“关键一招”。我市分类搭建起15个项目推进指挥部,通过内外压力传导,提高干部执行力,加快重点项目落地。
全长183公里的泗河堤顶路,沿泗河流域贯穿济宁全境。作为当地今年重点工程,泗河堤顶路建成后,便利的交通将带动沿途1500多个村庄产业发展。但眼下,这条在建的产业路,却因为两条高压线卡了脖。 泗河综合开发项目办技术负责人杨汶才:“高压线现在只有6米高,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人员包括机械都无法进场。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怎么办呢?那么就造成整个全线无法贯通。” 当地电力部门拿出了解决方案,计划把影响施工的2.3公里线路整体南移并架高,但却遇到了执行难题。 市交通环建设指挥部督导调度组负责人邹杰:“虽然是总长度2.3公里,但是涉及到四个县市区,协调的难度比较大。包括前期一些手续,路径规划批复,给各个县区的建设用地规划是不是吻合,是不是有冲突。” 在以往,光高压线迁移这一项工作,邹杰就要到4个县市区的几十个部门跑审批,不仅费时费力,还影响修路进度。为解决类似这种影响重点工程推进的卡点和堵点,我市围绕项目设立指挥部,市领导担任指挥长,相关部门是成员单位。在协调会上,这两条高压线的迁建问题,就被列出责任清单,由相关单位分头落实,同步推进。 市交通环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李运恒:“以前是我们主动,相关部门被动,他们被动地接受,现在我们有指挥部,那么经过会商,这个事情该谁去做,都变主动了。确保大家都处在一种比学赶超的环境中,哪个部门干不好自己都觉着不好(看)。”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作为,除了部门间横向传导的压力,还有配套搭建的督查机制,工作迟缓要被约谈,严重滞后则将启动问责。在这种新机制下,原本让邹杰头疼的高压线问题,不仅明确了迁建方案和日期,办理周期也比预想的缩短一半。而在整个泗河堤顶路建设中,像这样的改变,发生在从规划审批到施工建设的各个环节。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科科长聂智超:“通过这些压力,我们也是形成一种主动工作的一种习惯,也是进行了一个更加主动的,相互的衔接,提高一个手续办理的效率。” 因为流程再造和执行力的提升,今年年底前,泗河堤顶路就能建成通车,工期缩短近3分之一时间。围绕重点项目,我市共搭建起15个指挥部,排查梳理40多个制约项目推进的堵点和难点。目前,除市民公园、文化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竣工外,还有84个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