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之维果斯基 维果斯基的理论常被认为是社会文化取向的观点,因为他想了解社会和文化如何影响一个孩子的发展。其理论具体内容包含四大方面。 一、文化历史发展观 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的,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维果斯基提到的工具有两个层次:物质生产的工具和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 二、内化学说 维果斯基十分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掌握了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维果斯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他认为,只有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才能把“直接的和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心理活动转化为“间接的和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具体地说,在内化的过程中,语言发展中的自我中心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维果斯基认为自我中心言语的是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式。 三、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有四个方面的表现: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三是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由此可见,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是与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强调,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产生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强调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并为这个变化过程确定了一系列的指标。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怎样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维果斯基强调了“学习的最佳期限”。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看来都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9 m& a9 R! G, J1 _3 q!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