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8-13 00:53:09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别让万能险成为“灰犀牛”:今年,随着市场利率震荡下行,宝宝类货币基金回报降至2.5%上下,以债券资产为主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普遍下行,一年期产品大部分在3%至4%之间。 在此大趋势下,万能险的收益显得格外打眼。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1400余只万能险产品里,不难挑出结算利率在5%以上的产品,甚至还有6%的万能险在售。在理财 | 4 r' I5 j: ~4 n; g; C% v. E4 p
, X: c& Y' G+ ]- ]; M* `) r. }, k
0 [' T! j; J" I: `: s5 X' c( g1 m1 N& p
今年,随着市场利率震荡下行,宝宝类货币基金回报降至2.5%上下,以债券资产为主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普遍下行,一年期产品大部分在3%至4%之间。/ R1 d% l4 [) D8 K) U9 o
. _% l N+ g9 O+ O 在此大趋势下,万能险的收益显得格外打眼。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1400余只万能险产品里,不难挑出结算利率在5%以上的产品,甚至还有6%的万能险在售。在理财市场收益普遍下行之时,万能险何以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
* ?3 h! N R" F' u. p6 h- C1 S, S. W6 b# E: h! m: z0 _
本质上,万能险账户接近于投保人在保险公司开立的现金账户,在资金未取出时,由保险公司代为投资。今年一季度,全行业保险资金的财务投资收益率为1.16%,受疫情冲击,利息、股息、租金、证券买卖收益下行的影响,整体收益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 D& ~9 }! M. l' ~
" \3 X' W! v( C 显然,从结果来看,保险公司的投资实力并不支持向市场提供这么高结算利率的产品,但为什么万能险却如此“坚挺”?归根到底,是保险投资端向产品端的传导机制出了问题。1 M0 @' d% l& V2 |' s7 g
4 e9 |: |' r* h& \ 在保险投资端,经济增长、利率水平、股息派发、疫情等因素都在影响着保险投资收益的落袋。随着低利率潮在全球蔓延,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长期低利率环境,保险投资的远端压力也是不容置疑的。+ d+ ?+ e8 c& s" q' w
. a# I' G3 u$ r( H7 I
保险公司销售万能险,5%~6%的投资收益给投保人,再加上手续费佣金等渠道费用,负债成本上到了6%~7%。在当期的投资环境下,保险投资部门该去哪里找如此高收益的“低风险资产”?这是个明显的矛盾。+ ^) o( e- o4 \3 w9 u
# r$ B& W7 ~1 U0 q ]
但在产品销售端,保险公司面临的则是另一重“增长压力”。疫情影响下,传统保险业务销售乏力,而完成增长任务却是相对刚性的。虽然万能险的投资账户和保障账户是分类统计的,能直接带来的保费并不多,但是万能险却可以配合其他销售动作,拉动保费增长。4 N4 h: t% h; P& d' f2 C
3 L/ M/ G5 G% l 其实,万能险结算利率本来也不固定,是可以随行就市调整的,但有保险公司担心下调太多就失去相对优势,或者触发退保,于是仍然选择用比较高的结算利率来维系业务。# x4 y2 A. ~ v) c( n2 t' B
4 O: r8 V( d, K) Q 不同的部门固然有不同的考量,要想将投资压力传导到保费端,必然是一个难题。虽然强化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监管规则和操作细则有很多,但是如何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问题,是对保险经营的“灵魂拷问”。
: @# |% p' `1 W# B8 W, L
$ d7 a& i: T" n$ m 投资收益不及负债成本的上涨,将对保险公司造成利差损,在日本和美国都有先例。利差损严重时可以导致保险公司破产,危及行业发展基础,是一头巨大的“灰犀牛”。) e' z; j' T/ E/ T' _
* i# B& J$ B2 g7 M; I( u) ^ 近期,因为万能险收益率过高的问题,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分批约谈了12家人身险公司的总经理和总精算师。据了解,被约谈的公司中,已有部分公司万能险的结算利率低于实际投资收益。' `( _7 s6 [: |* Q) B/ ?
( s$ ?7 @& D$ G" E( \5 W( l
此次监管约谈传递的意思很明确,万能险结算利率要下调,这与当前理财市场整体收益率下行趋势是一致的。如今,宝宝类货币基金产品的收益已经降至2%、3%一线,同为固收类性质的万能险产品保持5%以上也是不切实际的。保险公司是时候引导客户降低收益预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