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10-26 10:14:04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证券报 中证网 中国证券报:指基收益率“鸿沟”的秘密:如果你买了一只指数基金,满以为收获的是与指数同等波动幅度的收益,但过后却发现,指基收益率大幅超越指数,你感受到的会是惊喜,还是惊吓? 这是真实横亘在数以百万计的指基投资者面前的难题。随着指数基金的迅速扩容,同质化的指基竞争愈发激烈,收益率一度成为竞争的杀手锏,于是,投资者会看到,跟踪同一个指数的 |
, n/ \3 q+ |/ {/ v, b' G- J- l, m; d; u6 O% |
0 R" [/ C0 @1 r1 c Z/ f; i6 Z
' |# i& D5 t* F% ~3 u7 H 如果你买了一只指数基金,满以为收获的是与指数同等波动幅度的收益,但过后却发现,指基收益率大幅超越指数,你感受到的会是惊喜,还是惊吓? 7 V- d3 ]" o& R3 G
, b+ G: H4 y0 B, @3 l
这是真实横亘在数以百万计的指基投资者面前的难题。随着指数基金的迅速扩容,同质化的指基竞争愈发激烈,收益率一度成为竞争的杀手锏,于是,投资者会看到,跟踪同一个指数的基金产品,在某一段时间内呈现给外界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收益率。譬如,以一年区间计算,跟踪沪深300指数的增强指基,收益率的差距竟然可以达到4倍左右。 5 V/ p1 V/ j/ f" V8 x" J
4 j3 d5 B; j( G, m! z/ V. s 如此一来,本着“省心”而选择被动投资的投资者,看看这巨大的收益率鸿沟,不得不再度陷入选择恐惧症之中。 - r( x* c- C+ q# o! H; }
6 Y# c0 s" ]( _ 但在专业的基金研究者眼里,这是个很荒诞的现象。须知,指数基金的问世,是以贴合指数波动作为使命的,即其收益率与指数基金收益率之间的偏离度,是考核指数基金是否成功的核心指标,这也是其称之为被动投资产品的由来。即便后来出现了增强指基,也不过期望能在被动之中添加一点主动性,让产品获得正收益率的概率增高一些,但若说借此可以无视偏离度,那却是万万不可能的。
! K$ p- t7 `5 S
F% W! s* Y2 M/ }' } 换句话说,如果一只冠以指数基金名义的产品,某个区间的收益率大幅度超过同期指数收益率,那它实质上已经不能称之为指数基金,而已经是一只主动投资的基金产品,只不过“挂羊头卖狗肉”而已。 : ?2 ]+ z# G: z0 E
' Y" \: D( O8 x: p. K! {' R 或许会有散户投资者窃喜,短期大幅超越指数的收益率是意外横财,何乐而不为?但若以机构的长期视角去看,这种思想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机构布局指数产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预期明确,持有产品的投资目标和投资风险都很清晰,无需过多考虑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等不可控因素。但如果这个原因消失了,产品的收益波动难以预料,让极度重视风控的机构们,如何放心大胆地投资指基。这就好比,消费者想去便利店里买一瓶橙汁,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标着橙汁的饮料瓶却花样百出:苹果汁、牛奶、辣椒水、黄连汁……消费者会如何抉择,还敢放心大胆地购买吗?
+ i( P* i: C0 `* z6 d, d5 U' `+ Y* c4 H: u7 G9 b
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何规模大的指基,其收益率却往往比小规模的指基要低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