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民群众”只是形容词
内蒙欧阳/文(这是去年写的文章)
新闻说,蒙古国捐赠的第一批羊已经入境。看到这我终于放下心来,我的高压锅总算是没白买。然而,看到新闻稿全文却让我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这批羊加工后将运往湖北省,“把这份心意传递给在抗击 疫情中做出巨大贡献的湖北人民群众。”倒不是因为吃不上这口羊肉让我情绪低落,而是在看到“人民群众”这几个字后让我有了隐隐的忧虑,我担心真正的湖北人可能没这个口福了,恐怕这些羊将会一个不落的进入到那伙人嘴里。那伙人个个滚瓜溜圆红光满面,颐指气使得意洋洋。至于这伙人是谁,我们都心知肚明,不做赘述。
人民群众究竟是谁?这让我很是疑惑。单从字面上看,这词大到无边无际,可以涵盖所有。能跟“人民群众”这词相匹配的必定是宏大叙事的场面。比如,人民群众喜迎油价上涨,人民群众喜迎肉价上涨等等。但这样一来就很让人产生疑问,那些能伤害到自己的正测法归,为什么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热情拥护?甚至连油价上涨肉价上涨都用上了“喜迎”二字,难道“人民群众”喜欢受虐,喜欢自己坑自己?
也有例外。例如“不明真相的群众”这个句式就很有嚼劲。干缺德事露馅被人发现后,便把这顶大帽子给人扣上。不得不承认,有些货色掌握了话语权后便可以为所欲为,颠倒黑白。但是,结合现实来看,几乎所有“不明真相的群众”事后都被证明是“眼睛雪亮的”,比如吹哨人L文亮医生,发哨人艾芬医生等等。
这让我想到了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说过的一番话,“他们说的话,你反着听刚好。他们说的英雄,其实都是无赖流氓,他们说的坏蛋,其实都是君子。因为他们的观念体系和评价标准都是反人类的。”
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是个刻意忽视微观个体的形容词。这个词有点像屠宰场里的质检印章,即便是没有“喜迎油价上涨”他也会扣一个合格的标记。可是,遇着刚健耿介的,他就会不由分说地扣上个“不明真相”的帽子。
余华在《活着》一书中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副惨烈的场景,主人公福贵奔波半生,饱经血雨腥风,像个牲口一样苟活下来。有 网友煽情的留言,“看了富贵的一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得活着”,留言下方点赞众多。我对此倒很不以为然。《活着》这部作品恰恰是在警醒世人,不要像富贵那样牲口似的活着。悲哀的是,很多人自以为高明,以为富贵那样的活法就是 生活的本来面目,结果活着活着就成了“人民群众”的模样。
我觉得,有这种思想的人已经不适合再看《活着》了,而应该多看看法国人勒庞写的《乌合之众》。另外,不得不说的是,这本书的书名跟“人民群众”这个形容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