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开凿至今1600多年,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大运河遗产山东段河段占据了总河段的近三分之一,遗产点超过四分之一,是一条镌刻山东运河历史的文化长廊。《风华齐鲁》特推出系列报道《山东大运河》,请看第11篇:小汶河的故事。
被称为“水脊”的 济宁南旺,是运河全程的至高点,在此创造了世界运河史上独一无二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使运河“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是可以与都江堰媲美的水利工程。明朝南旺水利枢纽,实际包括汶河的戴村坝、小汶河、南旺各湖水柜及湖河相连的水渠、闸和斗门等。
小汶河位于山东济宁 汶上县北部边境,从琵琶山至戴村坝流经汶上边境段长15公里,为汶上、东平两县之自然分界线,自戴村坝分流为二:一支西流入东平县境大清河注入东平湖,一支南流蜿蜒65公里,注入京杭运河。
小汶河原属汶河下游的一个岔流,这条河在后唐以来已逐渐淤塞。明清时期,小汶河是明清运河南旺分水枢纽重要引水渠道。由于南旺一带是大运河地势最高点,水量不稳,经常断流,影响航运。为此,明朝的宋礼、白英想出“引汶济运”的法子,补充运河水源。
具体的方式是“筑坝戴村五里十三步遏汶入海故道”,利用附近的废河加以连通,将汶水引至南旺,小汶河一下子成为了汶水的主流,为明清京杭运河500余年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此前汶河所循的“汶入海故道”则被废弃,成为通往马常泊(后来的南旺湖群)的沙河。
起初,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并不完善。除了用“石拨”调节分水量外,没有建任何控制工程。由于引汶口门上无建筑物控制,汶河又是一条大河,所以那时小汶河分流水量很大。加之当时的小汶河没有大堤,洪水到处外溢,形成水灾。
直到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南旺分水口上下才建闸,控制南北分流水量,在分水口南五里建南闸、北闸,在南旺湖、马踏湖、蜀山湖和马场湖的湖堤上都建有涵洞、斗门,又在小汶河两岸建起东西大堤及泄水斗门等,确保了小汶河安澜无忧。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铜瓦厢决口走今河道入海,致使大运河全线南北断航,南旺分水枢纽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小汶河于1959年在戴村坝处封堵,大汶河又“尽出”东平湖。
虽然小汶河筑坝堵截后,已完全失去“引汶济运”的作用,但仍起着稳定河槽,控制河势,拦沙缓洪,抬高水位,引水灌溉等作用,有利于大清河堤防安全。
图片来源于 网络
(齐鲁晚报记者 张九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