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两天,“中国将试行禁止寒暑假校外培训,第一批试点城市将以北京、上海和其他几个大城市为主,包括线上和线下补习”的消息,被送上热搜。
对于封禁暑寒假培训,个人并不赞同。
一方面,培训产业是一个相当大的产业,涉及面非常广,打击培训产业,会造成数千亿美元的gdp损失。
另一方面,封禁假期培训,也只会影响中产和底层
家庭补习,对于高层次家庭,一对一家教,是完全没有影响的。
从图上看,横坐标为家庭资产的百分位,1表示最穷的家庭,100表示最富有的家庭。可以看到,在家庭资产百分位在70%之前,一对一个人补习的比例一直在5%-10%左右,这也意味着这些家庭基本都依靠培训班来进行补习。数据来源: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IEFR-HS),这是国内首个专门针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全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当家庭资产百分位增长到80%以上时,一对一个人补习的比例开始上升了。在资产百分位增长到90%之后时,一对一个人补习的比例迅速上升。
由此,当封禁了普通中产和底层补习培训的路径,高层次家庭依靠一对一家教,可以在教育投入产出比上迅速超车,从而摆脱教育内卷。
教育内卷下,没有人从中受益,只是所有参与的人都损失了自己的童年。
02
当然,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说这样一些浅显的现象。
个人觉得,虽然目前强调房住不炒,但是
房地产因城施策,并没有一棍子打死。
而对教育如此下手,颇有点围魏救赵的意思。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本质上看,打击教培行业,本质上是挽救财政危机和人口问题。
当前,不仅是三四线,中西部、东北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年轻人越来越少,这些地区的土地财政(房地产)也相应变成了灰犀牛。
与之相对应,中国式家庭,教育和住房支出是最大的两大开支。
但问题是,教育对于政府而言是财政负担,政府并没有通过教育挣钱。房地产,才是真正的税源。
如此,通过封禁补习,既帮助普通平民削减了教育支出,住房支出才有更多余地,也会相应减少普通人之间的内卷、促进国人的生育意愿。
03
对于教育内卷,封禁补习,当然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一时之策。
只要阶层存在,处于中产位置的,必然会为了阶级不下滑而过分焦虑。没有了培训班,就算是上家教,我想这些中产们也会上的。
除此之外,拥有好的公立学校资源的学区房,也会因此受益。
那么,终结教育内卷,真的没有治本之策吗?
当然有。从结果看,当前教育内卷,无非是为了孩子上个好大学。那如果所有的大学,都实行“宽进严出”呢?
说实话,当前的大学体制,基本都是“严进宽出”,即所有的大学生,都再严格的高考中完成选拔。
为什么“严进宽出”呢?因为除了高职,真正好的高校,特别是清华、北大这样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极其有限,怎么可能宽进?
因此,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螺蛳壳里做道场”,严进是必然的答案。
那么,既然严进,为什么这些优质大学又宽出呢?而不是“严进严出”呢?
这是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很多大学的招生名额,都要优先照顾中西部偏远、贫困家庭的学生。如果严进严出,本来好不容易迈入顶尖大学的门槛,在大学里还要继续跟沿海富裕地区的同学竞争,大概率毕不了业的,仍然是这些中西部地区子弟。
因此,为兼顾社会公平,在向中西部倾斜招生的同时,也要适当降低毕业门槛,让他们达到合格毕业生的标准,保证中西部地区孩子的阶层跃迁相对通畅。
写到这里,可能大家都觉得,既然大学教育资源有限,所以只能严进;既然社会主义体制,所以不得不适当宽出。那么,又如何宽进严出呢?
事实上,目前国家已经在推动高校宽进严出了——最典型的是高职高专类高校,当前,就算是最差的高考生,都可以上高职,但是,必须要拿到需要严格考试、拥有社会认可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毕业,这就是当前最底层高校的宽进严出。
未来,随着大学扩招,高校宽进严出,必然会从高职向本科二批、本科一批扩散。同时,加强政府对大学资源的投入,也会为本科类大学“宽进”提供资源支撑。
只不过,要等到能实行所有大学“宽进严出”的日子,目前还很远。通过禁止暑寒假培训,先治标保持一阵子,这也是应急之策。
关于地产,希望能与大家有更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