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对接融入区域战略布局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坚持放大格局,站位全国、全省、区域,定位临沂、谋划临沂,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积极融入全省布局,统筹推动市域发展,加快形成内外联动、互促共进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二十四章 打造山东省对接长三角的门户 依托区位、交通等优势,全方位对接长三角,加强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加快沂沭河湿地生态走廊建设,强化沂山、蒙山天然林资源保护、推进临沂大蒙山生态试验区建设,探索建立淮河流域联防联控联治生态保护体系。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协作成立产业联盟、开发区联盟,推动重大平台共建共享,做好濮阳-菏泽-枣庄-临沂城际铁路、临沂-枣庄-徐州城际铁路等前期工作,完善邳苍郯新片区治理工程、沂沭河雨洪资源利用等水利基础设施工程,与连云港、徐州、商丘共同打造淮海经济区多式联运集聚区。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现临沂新发展。 第二十五章 引领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合建设鲁南高铁枢纽城市群,形成区域同城效应。加快产业协同协作,发展区域性总部经济,参与建设鲁南经济圈分布式共享数据库,促进鲁南新型智慧城市群建设,组建工程机械、生物医药产业联盟,促进优势产业错位发展。加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建立区域环评会商机制,实施区域污染应急联动,推进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推动政务审批跨市联办,打破行政壁垒,畅通人流、物流通道。加强与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对接联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利用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综合保税区等政策平台,打造鲁南经济圈对外开放综合高地,辐射带动鲁南经济圈率先崛起、高质量发展,建设鲁南经济圈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进绿色创新发展,推动沂蒙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革命老区前列。 创新体制机制,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城融合为导向,坚持以产兴城、以城聚产,高标准建设省级新区,打造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桥头堡、产城深度融合综合试验区、鲁南跨越发展示范引领区。推进国家级园区与省级新区政策联动,放大省级新区政策效应,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助推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第二十六章 优化市域空间布局 按照“一心引领、三极联动、两轴集聚、多点相拥”的市域城镇体系,构建错位发展、跨区合作、整体提升的全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坚持“一心引领”,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区,支持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打造总部经济、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坚持“三极联动”,规划建设平邑县、沂水县、临港区三个市域副中心,布局市级重大平台和产业,打造全市发展新增长极。坚持“两轴集聚”,规划东西走向的鲁南城镇发展轴、南北走向的京沪城镇发展轴,吸引人口、产业向两轴集聚发展。坚持“多点相拥”,加强郯城县、兰陵县、沂南县、费县、蒙阴县、莒南县、临沭县等7个县和重点发展镇与中心城区联系,实现相拥发展。全力支持沂水县撤县设市、莒南县撤县设区、临港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第二十七章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提升县城城镇化品质和综合承载力,实施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行动、对标赶超行动,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力争到“十四五”末,每个县打造数个百亿级的主导产业,培植一批10亿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做到村壮镇富县强。 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发挥小城镇“城尾乡首”优势,分类引导、梯次推进,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增强新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打造全市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实施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行动。县域立足实际、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充分激发内生动力,走出特色鲜明、错位布局、集群发展的县域发展之路,打造一批优势明显、布局合理、配套完备的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持续提高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水平。 实施对标赶超行动。按照“基础条件相近、可学可比可赶”的要求,瞄准省内外先进县,对标对表、奋力追赶,实现县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力争全国百强县榜上有名。支持县域龙头企业与域内外创新型、引领型企业开展互利共赢的投资合作,强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对外合作、产能协作、经贸往来等。实施特色发展行动,坚持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 强化要素保障。强化市级领导,简政放权、培强扶弱,为县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完善出台差别化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整合人才、土地、水资源等各类要素,建立区域性交易平台,促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并重点向县域倾斜。研究出台支持县域发展的财税政策,健全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持续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第八篇 统筹推进城市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现代新城 以打造山东省对接长三角门户、国际商贸物流枢纽、滨水宜居文化名城为目标,加快实施中心城区提能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三大行动,建设让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城市。 第二十八章 提升中心城区发展能级 按照“以河为轴、沿河发展,北城做靓、老城提升、南部腾笼换鸟、西部产城融合、东部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城”的思路,拓展中心城区发展框架,为迈向“两河时代”夯实基础。以河为轴、沿河发展,重点以沂河、沭河、祊河为轴线,连通水系网络,沿河梯次开发,保持大水面、大生态、大通道、大景观特色。北城做靓,重点依托茶山、万亩荷塘等生态屏障和高铁枢纽,做新做精北城三期。老城提升,重点抓好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更新基础设施,让老城显韵味、换新颜。南部腾笼换鸟,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退城入园、退二进三,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活力新城。西部产城融合,重点加快木业、商城转型,打造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的产业新城。东部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城,重点依托国家级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临沂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区、国际生态城(科创城)等功能区,打造临沂发展新的增长极。 第二十九章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中心城区、县域、乡镇、乡村有序衔接、联动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突出特色,提升城镇综合功能,培育商贸物流、文化旅游、资源加工、特色产业型城镇,在有条件区域培育一批示范性的精品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一网管全城”,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严格执行限价、限转、双限一竞调控政策,精准施策,切实把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主体责任落实到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长租房政策,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业转移人口便捷落户,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三十章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保障 以更好促进区域协调、产业升级、民生改善为目标,坚持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方向,畅通高效连接,完善服务功能,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布局、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加快运输服务品质化、交通运输智能化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末,交通强市战略实现重大突破,基础设施结构合理性进一步增强,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改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建设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加速铁路建设,实现衔接顺畅。开工建设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济莱临连高速铁路,开展临沂至连云港高铁、鲁中高铁、临沂至枣庄至徐州城际铁路等规划研究,构建高铁“135交通圈”(即1小时通达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京津冀、长三角中心城市,5小时通达珠三角、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全国主要经济区域),以及“两纵两横两联”客运专线网。推动临沂至连云港、临朐至沂水等普速铁路规划建设,构建“一纵两横五联”的普速铁路网。加快建设铁路专用线,推进铁路进港口、企业与物流园区,解决好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问题。力争到“十四五”末,客运专线连入国家快速客运铁路网,高铁网络布局进一步优化,铁路总里程达到870公里以上,高速铁路里程达到330公里左右。 优化公路建设,完善路网结构。规划建设临淄至临沂高速、临沂至滕州高速、临沂至东海高速、蒙阴至邳州高速、临徐高速、董梁高速、临滕高速东延,全力构建“五纵五横”高速公路网,实现临沂对外出口增加至19个,力争到“十四五”末,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完善提升“十纵十横”的普通国省道网和沿河道路提升工程,推进G205、G206、G327、G342、G518、S225、S229等建设,构建“一环两圈九通道”市域快速路网和“两纵三横一连”沿河快速路网,实现中心城区至各县、各县之间便捷通达。 推进民航建设,形成“干通”联动。建成临沂启阳机场候机楼改扩建及附属工程,进一步开通优化国际国内航班航线,加大航空口岸开放力度。建设完成费县、临沭通用机场,做好其他区县通用机场规划研究工作,逐步打造空中“毛细血管”,开发“干通联程”产品。力争到“十四五”末,将临沂启阳机场打造成为鲁南苏北地区区域性干线机场,构建“覆盖市域、辐射鲁南、服务全省”的通用机场群,打造“干通”联动发展典范。 推进水运通航,实现历史突破。推动兰陵陶沟河复航工程,莒南绣针河(临港-岚山港)、刘家道口闸至骆马湖、兰陵西泇河至中运河等内河通航。进一步做好沂沭河水系连通工程、沂河复航工程、城区水上客运通道等重大内河水运工程整体筹划和前期研究工作。力争“十四五”末,打通与枣庄市、徐州市内河水运通道,实现临沂内河水运历史性突破。 完善客货运枢纽建设,提升多式联运水平。推进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沿线综合客运枢纽等规划建设,合理配套公路客运站、公交枢纽站(首末站)、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等多种运输方式。依托临沂空港物流园、临港物流园、高铁物流中心、临沂国际陆港等物流园区,加强公路货运与铁路、港口、机场设施衔接配套,提高多式联运功能和中转服务效率。力争到“十四五”末,建成一批有效衔接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客货运枢纽。 第二节 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5G网络和光纤宽带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网络基础设施能力,力争具备开通条件的通信基站达18000座,实现主城区、各县城及乡镇驻地、工业园区、主要旅游风景区、农产品主产区5G网络信号全覆盖。在智慧教育、智慧环保、智慧园区、智慧城管等典型场景开展5G示范应用建设,提高网络覆盖深度。统筹规范数据中心建设,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推进绿色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推动实施天河超算淮海分中心产业园项目。支持高新区发展5G磁电智慧物联科技创业园项目,建设发展电子元器件制造5G智能工厂、磁电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5G线路及基站、科技人才港等,重点构建磁电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5G工业应用联合创新中心、第三方国家级电子元器件检测中心等,构建集城市运行监测、协同指挥调度和数据汇聚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大脑”。 第三节 强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稳定煤矿开发利用,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原煤产量控制在52万吨以内。加快建设1000kV交流输变电工程,有序推进500kV及以下电网基建工程,强化特高压电网与各类主网架建设衔接,提高电力区域互供能力,不断提升接纳外电能力水平。加速推进油气管道管网建设,推进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临沂段)、山东环网天然气管道南干线及东干线(临沂段)等骨干油气管道工程建设,推动LNG调峰储备中心建设,推进中石化油库搬迁和油库所属管道改造升级,提升油气储运能力,布局覆盖全市的油气供应网络。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布局发展新能源,稳步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及垃圾焚烧发电、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建设。统筹谋划清洁供暖项目,推动生物质燃气、乙醇等液体燃料生产和应用,完善城镇燃气公共服务体系,大幅提升天然气消费比重。大力发展氢能源,支持建设加氢站,推动氢燃料电池项目建设,打造氢能源产业高地。力争到“十四五”末,煤电装机控制在600万千瓦左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460万千瓦。 第四节 加快补齐水利设施短板 构建空间均衡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集中力量建成黄山水库等一批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水利工程。新建银麦、板崮前等中小型水库及祊河华夏、屠苏,沭河大赵家、前相庄等拦河闸坝。谋划沭河源、辛子山等水源工程,对会宝岭、唐村等大中型水库进行增容,对具备条件的小型水库进行扩建,推动各县实施“百塘工程”等小型水源工程。多源调控,规划引江入临,实施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科学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充分发挥河湖水系和水利工程作用,实现丰枯调剂多源互补,打造河湖生态廊道,构建现代水网体系。新建刘家道口灌区,对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贡米、蔬菜、花生等生产基地排涝建设,分类施策,实施排涝沟渠、排涝泵站等建造工程,增强防旱涝灾害能力。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切实提高农村饮水安全的供水保证率。 全方位推进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全面实施新一轮治水工程,加快推进沂蒙山区河湖水系治理,推动建设双堠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提高沂沭河下游防洪标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障能力。加快实施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推动临沂城区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重要县区人口集中区达到50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大力实施河道整治,加快完成沭河和分沂入沭水道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沂河、祊河等河道提标工程建设,实施蒙河、东汶河、汤河、燕子河和南涑河等河道治理工程。实施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重点平原洼地邳苍郯新片区治理工程,加强山洪沟河水旱灾害防御工程建设。 加快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全面推进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和谐优美的水环境。实施云蒙湖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工程,加快推进各县区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对中心城区水系进行连通,实施水系骨干连通工程、游航工程、景观工程、拦蓄工程等建设,打造生态美丽水都。 持续深化水利创新改革。深入推进河湖长制,提升河湖管护水平,重点推进农村河道保洁工作,组织制定各级河道保洁实施方案。深化水权水价水市场改革,促进水资源有偿使用,并加强水权交易监管,规范交易平台建设和运营。深化水利“放管服”改革,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推动政府职能转向减审批、强监管、优服务,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着力开展智慧水利建设。加快推进水利信息网建设,推动建立水利感知网络,实时监控全市河流湖泊水情、水事。支持建设水利大数据中心,融合现有水利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提高水利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第五节 完善城镇市政设施建设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功能和级配结构,合理布局道路网络,有序推进轨道交通、有轨电车等多种形式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着重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增开连通中心城区及周边县区、乡村公交线路,提高公交线路覆盖率。有序推进出租车管理改革,促进出租车持续健康发展。倡导绿色出行,支持新能源汽车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科学设置互通立交、过街天桥等,完善慢行交通体系。加大公共停车场设施建设,推进人防工程、换乘中心、公交停保场等建设,支持建设停车楼、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停车设施,有效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力争到“十四五”末,公共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大幅提升。 打造城市供水、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强化多级供水安全保障,积极推进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扩大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打造“城乡供水一体化、城市供排水一体化、投资建设管理一体化”和“投融资多元化”的城市大水务格局,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以治理城市内涝与黑臭水体为突破口,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构建“源头减排、雨水收排、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力争到“十四五”末,安全供水供给与保障能力有效提高,城区排水系统更加完善,排水设施基本实现全时畅通,城市内涝防治达到30年一遇以上标准,中心城区建成区40%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指标要求。 优化城乡供热体系。兼顾“蒙山-沂河”城市大气通道畅通,合理规划热源,加快热源和配套管网建设。原则上主城区30KM以内不再新建热源,逐步实现主城区老热源替代。开展集中热源供热能力挖潜,并以河水源、污水源、空气源、地热源热泵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作为补充,构建以集中供热热源为主,可再生能源供热为辅、供热管网“环网”“联网”运行的城乡供热体系,梯次推进城乡清洁取暖。 | 交通:(1)京沪高铁辅助通道临沂段(2)济莱临连高速铁路(3)临沂至枣庄至徐州城际铁路(4)鲁中高铁临沂段(5)临沂至连云港普通铁路临沭至连云港段(6)临朐至沂水铁路(7)山东如通铁路货运专用线(8)临沂宝道铁路物流专用线(9)兰陵县金石建设铁路专用线(10)山钢临港铁路物流园支线永锋专用线(11)临沂山东港汇国际物流铁路专用线(12)山东清沂山石化铁路专用线(13)临沂东城铁路物流项目(14)临沂临港疏港铁路(15)临淄至临沂高速公路(16)临沂至滕州高速公路(17)临沂至东海高速公路(18)临沂至徐州高速公路(19)董梁高速公路(20)蒙阴至邳州高速公路(21)G518日定线临沂日照界至长深高速临沂东互通立交段改建工程(22)临沂启阳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及附属工程(23)费县通用机场(24)临沭蛟龙通用机场(25)陶沟河复航工程(26)临沂火车站客运设施改造项目(27)高铁北站交通综合体(28)兰陵-邳州港疏港公路等。 能源:(1)烟威电源基地1000kV配套送出工程(泉城-微山湖1000kV过境线路)(2)临沂各类500kV及以下电网基建工程(3)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临沂段)(4)山东环网天然气管道南干线及东干线(临沂段)(5)山东沂蒙抽水蓄能电站(6)中石化油库搬迁和油库所属管道改造升级(7)LNG调峰储备中心等。 水利:(1)黄山水库(2)中心城区水系连通工程(3)沭河和分沂入沭水道综合治理工程(4)沂蒙山区河湖水系治理工程(5)双堠水库(6)临沂市大中型水库增容工程(7)祊河左岸堤防工程(8)刘家道口灌区工程(9)沂沭河雨洪资源利用工程(10)邳苍分洪道提标工程(11)东汶河和蒙河综合治理工程(12)跋山水库、沙沟水库向临沂城区及周边县区供水工程(13)高铁片区水系工程(14)临港高端不锈钢与先进特钢基地供水工程(15)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等。 市政:(1)临沂市城市轨道交通(2)滨河大道提升改造工程(3)沂河路快速化改造(4)陶然路快速路建设工程(5)沂蒙路北段快速化改造工程(6)温泉路快速化改造(7)南京路快速化改造(8)启阳机场快速进出通道工程(9)通达路祊河桥及两岸立交改造(10)北京路沂河桥及两岸立交改造(11)高铁片区道路桥梁工程(12)临沂市应急水源项目(第三水厂)(13)城区供水主干环网工程(14)西部新城供热管网工程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