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开皇三年(583年),“遂废诸郡,行州县之制”。大业二年(606年),瑕丘之兖州改为鲁郡,领十县。西兖州改为东郡,南兖州改为谯郡。 唐高祖李渊立朝后,实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年)平徐元朗部,置兖州。治所设在瑕丘,领任城、瑕丘、平陆、袭丘、曲阜、邹、泗水七县。贞观十四年(640年)置兖州都督府,辖兖、秦、沂三个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兖州为鲁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兖州,领八县,同时设兖海节度使,治瑕丘,隶属河南道,辖兖、海、沂、密四个州。 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汉设兖州秦沂节度使,属河南道,治瑕丘。到后周时期,因慕容彦超据兖州时反叛,遂降兖州为防御州,领六个县。 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兖州升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1118年)改为袭庆府,治瑕县,隶属山东东路,下辖瑕县、奉符(今泰安)、泗水、袭县(今宁阳)、邹县、任城、仙源、莱芜、金乡、鱼台十个县。 金改设兖州。初置泰宁军,治嵫阳。大定十九年(1179年)改为泰宁军节度使,隶属山东西路,辖嵫阳、曲阜、泗水、宁阳四个县。 元朝设兖州,治嵫阳,隶属济宁路。 宪宗二年(1252年)分隶东平路。至元五年(1268年)复属济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隶济宁路总管府,辖嵫阳、曲阜、泗水、宁阳四个县。 明初,兖州辖三县,隶属济宁府。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为鲁王,藩兖州,升兖州为府,隶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复置嵫阳县为兖州府治所在地,辖济宁、东平、曹、沂四州二十三县。(明朝时期,兖州府以嵫阳(后改为滋阳,即今兖州区)为附郭,到明末直辖滋阳、曲阜、鱼台、宁阳、泗水、金乡、成武、滕县、邹县、峄县、单县等十一县及济宁州(领本辖及嘉祥、郓城、巨野三县)、东平州(领本辖及汶上、东阿、阳谷、寿张、平阴等五县)、曹州(领本辖及曹县、定陶两县)、沂州(领本辖及费县、郯城两县)共四州二十三县。) 清代仍设兖州府,治滋阳,隶属山东省。据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版(兖州府志)记载,兖州府辖一州十三县。(治滋阳县,清袭明制,仍称兖州府,但有清一代兖州面积大大缩小,至清末仅辖滋阳、曲阜、邹、滕、峄、汶上、泗水、阳谷、寿张等10县。1913年,兖州府废) 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府制,改道县制。撤销兖州府,府所在地改属济宁道。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滋阳县城区称兖州市,农村称滋阳县。同年12月,市县合并,称滋阳县,隶属尼山专署。
补充内容 (2021-12-22 16:44):
暇丘或者滋阳是兖州府的治所,西汉时期兖州的办公地点在濮阳,东汉时期则在昌邑镇,就像济宁,以前的治所是巨野,现在的治所是任城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