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2021年12月和2022年1月的车市异常火爆,不少车企在年底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然而,当前 汽车行业仍然受到芯片短缺影响,不少品牌新车在终端市场的供应严重不足。在这种背景下,消费者为了能在春节前顺利提车,不得不接受 4S店加价卖车以及捆绑销售、强制消费等。近日,有媒体针对4S店加价卖车的情况,对十余家汽车品牌进行调查。
首先来看看合资品牌,此前汽车行业 关注多次报道丰田赛那加价,而在车友圈中也有不少车友反馈皇冠陆放、汉兰达等车型存在加价情况,那么事实是如何呢?
在北京某广汽丰田4S店内,销售人员介绍赛那的订车情况:“加2万元 装饰,最早3月份可提车;装饰包括贴膜脚垫保养等”。该销售人员表示,春节前已经没车了,加多少钱也提不到。那么赛那一定要加价才能提车吗?“也不是,可以平价买车,但是等车的时间较长,可能是半年,也可能是一年,要是想早点提车,只能加价”。
对于汉兰达,销售人员则否认存在加价卖车的情况,因为汉兰达只能在广汽丰田官方APP上统一下单,线下4S店只提供看车、试驾等服务。不过,作为汉兰达姊妹车型的皇冠陆放,又有了不一样的答案。4S店销售人员表示,“我们不加价,也不允许提加价,但是如果想要早点提车,可以自愿选购装饰套餐,加购1.2万元左右就能提前,当然也可以评价购买,但是等车的时间较长。
相比于合资品牌,豪华品牌的加价更加普遍。在北京某宝马4S店,销售人员介绍称,“不同车型的加价情况是不一样的,比如宝马3系长轴版加1.38万元,而X5、X7、7系都是加2万元、3万元,5万元也是有的。”据销售人员介绍,上述车型加价均以装饰套餐的方式出现,装饰套餐包括脚垫、贴膜、镀晶、隐藏行车记录仪。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不同车型加价幅度不同,但是装饰套餐基本一致。在宝马4S店,不少车子在前挡风玻璃位置放置“已售”的纸张,进一步营造车源紧张的气氛,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者加价买车的心理。
在奥迪4S店,加价的情况同样存在,但是不同4S店的加价幅度不同。以奥迪A4L为例,其中一家4S店的销售称,“装饰套餐原价是1.69万元,优惠后是1万元,必须加”。另一家4S店内,这一装饰套餐优惠后是6800元。据了解,奥迪所谓的装饰套餐包括全车玻璃量子贴膜、五年质保、脚垫、后备箱垫、车漆镀晶、行车记录仪。
相比之下,奔驰品牌却不存在加价的情况。在奔驰4S店内,销售人员多次强调,奔驰品牌绝不捆绑销售、强制消费;但是销售人员也表示,由于芯片短缺的影响,奔驰库存不足,部分车型无法保证交车时间,但是会根据订单顺序依次排队交车。
随着自主品牌的崛起,消费者在购车时也会考虑自主品牌车型,市场上部分国产车型的销售情况也不错,那么自主品牌是否也存在加价的情况呢?
在长城魏牌4S店,销售人员表示,“我们绝不存在加价卖车的情况,甚至你若发现加价行为,还可以举报加价的经销商获取奖励。”在4S店内,可以看到杜绝加价的相关易拉宝公告。坦克品牌也是如此,去年年底有车主投诉某经销商门店加价卖车,最终该经销商被官方取消授权。
在比亚迪4S店内,据销售人员介绍,DM-i全系列车型均需等待一个月以上,其中宋Pro DM-i部分车型需要等三四个月左右、唐DM-i要等一个月左右。不过,比亚迪不允许加价插队提车的情况:“加钱也得按顺序来的,不会加钱的,厂家不允许。按顺序提,排到你就是你。”此外,例如长安、吉利、哈弗等品牌,经销商都明确表示不加价,厂家也不允许加价。
实际上,加价卖车早已不是市场潜规则,此前,央视财经也曾走访多家汽车4S店,到访北京奥迪,奔驰以及广汽丰田4S店,在隐蔽拍摄的视频下,发现4S店加价成风,性能车型,MPV,SUV,进口车都是加价的重点车型。
根据2017年商务部所印发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规定,经销商应当在经营场所以适当形式明示销售汽车、配件及其他相关产品的 价格和各项服务收费标准,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销售或收取额外费用。这些加价的项目,指的是购买新车时常见的上牌、出库、装饰、保险等费用,也均不能强制要求消费者支付或者强制搭售。北京云通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闫兵称:消费者有权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某一种服务和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产品,捆绑销售肯定是不行的。
那么为何《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发布多年,汽车4S店加价仍然成风?实际上,加价卖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市场供需关系,当一款车成为爆款时,在加上 疫情、零部件短缺等影响,供需关系就会失衡,而当前刚好处于年关,不少消费者为了能够提前提车,面对4S店的加价销售只能默许接受,这种行为的成立并不是由经销商自行决定的,而是需要消费者参与的。换句话说,面对4S店的加价卖车,消费者有权拒绝,但是有些消费者愿意接受这种行为,不管是在道德上还是法律上都很难约束。
当然,4S店存在加价的情况,与汽车厂家不无关系,为何自主品牌就能约束经销商避免加价,而合资品牌却贴上“建议零售价”默许经销商的加价行为呢?归根结底还是跟汽车品牌的管理有关,这种加价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好感,同时也扰乱了市场正常的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