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古代古代官场,空降上任是一件非常有技术难度的事情。当地的吏员经过多年的磨合已经形成了铁板一块,空降的官员哪怕是拿着朝廷的任命书过去,假如不能第一时间跟他们沆瀣一气,也不见得能够顺利地开展工作。 南宋文人张仲文的笔记《白獭髓》里,就记录了两则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新官空降遇上当地官吏合谋挖坑的故事。 第一个空降的官员姓王,是一个宦官,被朝廷派去江西担任县尉。 王县尉长年在宫中办差,没怎么接触过基层工作,被派去江西之后,胸中保持着一股非常强烈的正义感,想要凭借一己之力扭转当地的歪风邪气,所以一直秉持着铁面无私的做法,谁的面子都不给,要在那边演一出《法不容情》。 这个做法很快就得罪了当地的原生势力,他们转身就回去挖了一个大坑,等着王县尉往里跳。 毫无防备的王县尉非常干脆地中招了,某一天他在街上巡逻,突然遇见一个热心市民盛赞他的功绩,说他断案如神是全县偶像,然后硬拉着他去家里吃饭。 王县尉被赞美冲昏了头脑,欣欣然跟着热心市民去家里。上桌之后,架不住对方的一阵猛劝,王县尉连同自己的手下一起喝到深夜,大醉而归。 如你所料,这顿酒就是一个大坑。 一个月之后,杭州来人抓捕王县尉和他手下的士兵,理由是有人控告他们那一天晚上深夜抢劫市民,有王县尉的旗帜和士兵的兵器为证。 王县尉大惊,让特派员去找那个请他喝酒的热心市民来作证,但是发现他已经搬家,不知去了哪里。 不知所措的王县尉只能接受调查,好在特派员查来查去总算是查明了真相,有人趁他那天晚上喝醉酒以后悄悄拿走旗帜和士兵的武器,并以此诬告他带兵抢劫,目的是把他赶走。 虽然抢劫的嫌疑洗掉了,但是王县尉工作时间在市民家中大醉、遗失旗帜和兵器的罪责也无法逃脱。最后,诬告他的人受到了处罚,而王县尉也被开除公职,别说当官,连回宫中当宦官的机会都没有了。 相比之下,另一个空降的官二代的经验就要丰富得多。巧的是,这个人也姓王,被派到浙西去当一个知监。 监是宋代与州或县大致平级的单位,多是产盐铁酒马等专卖物资的地方,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嘛,自然就很有钱,所以王知监上任的当天,手下的吏员、城里的大户就纷纷前来送礼,价值几百两银子,称之为“下马常例”。 也就是说,新领导来了之后下马的老规矩。 王知监作为一个官二代,深谙其中之道,知道收了这个钱之后就有了把柄在他们手中,回到衙门第一件事就是写了一个情况说明,威胁送礼的人说,要把这些钱上缴到朝廷,并且追究他们行贿腐蚀领导的罪过。 送礼的人吓坏了,赶紧求情。来来回回几次之后,王知监“心软了”,命令手下在衙门里安置了一个柜子,将这些钱都放到柜子里,然后当众贴上封条。王知监对所有的围观群众说:“在我的任上,要是名单上的人有什么不法行为,我立刻打开柜子,把这份报告和这些赃款送到杭州去。” 有了这个作为拿捏,王知监在任上将这些手下管理得服服帖帖,几乎达到了令行禁止的地步。 等他任期到了离开的那一天,已经登船了,终于有人问他:“衙门里的柜子怎么处理?” 王知监哈哈哈一笑说:“你们说是下马常例,此前有相关的文件吗?” 吏员说:“此前所有的知监都有的,我们也有文书为证。” 王知监很是通情达理地说:“既然是常例,那我也不能破例,免得下一任的知监不好办。这样吧,你们把证明文书和柜子一起拿过来,我装船带走。” 就这样,王知监名利双收,升官发财。 两个老王的仕途发展,非常直观地证明了有长辈教导和没长辈教导之间的区别。这种天然的优势,比寻常的十年工作经验可值钱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