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区的中考已经结束了,对于中考的话题讨论度虽然比不上高考,但中考决定了高中的起点,对于学生未来的命运影响同样意义重大。 近日,山东淄博的语文试卷引起了家长们的热议,因为在这次考试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令学生摸不着头脑,就连家长也表示不理解:意义何在呢? 这道题问的是:“孙悟空变成桃子被谁吃了?”题目考察的是经典名著,这在语文学科中属于正常的考察范畴,可这考察的内容是否太具体了?不少家长表示:这样的问题就算把西游记看十遍也未必清楚吧。
“孙悟空变成桃子被谁吃了?”中考题目走红,家长直言:意义何在笔者看到这个问题也是一愣,但经过仔细回想似乎也有些印象,但若让我落在卷面上,我也不敢保证自己写的一定正确,因为这个标准答案还真是有些模糊不清,毕竟孙悟空被妖怪吃进肚子的次数可太多了。 在中考考场那种紧张的氛围下,能想起来这道题的标准答案还是有些难度的,不少家长在质疑其题目有何意义之余,也不忘化身出题人,幽默地表示:这种题我们也会出,嘲讽意味拉满。
比如:请同学们回答,《水浒传》里潘金莲和西门庆约会了多少次?地点在哪里?每次多长时间?《西游记》猪八戒在高老庄一次最多吃了多少个馒头?孙悟空有几个妖怪单独降服不了?取经途中,孙悟空一共拔了几次毛?总共几根? 虽然是调侃,但在真实考场中,学生遇到的名著题目的确难度不低,比如上海的一次考试,考的名著是《骆驼祥子》,问骆驼祥子跟虎妞第一次旁边站的太太姓什么?
两厢一对比,似乎考孙悟空拔毛多少次也没那么奇怪了,这样的题目被纳入中考试卷的确令人不解和震惊,不知道出题人的意图是什么,考察的目的是什么。 让学生读名著本来是好事,但名著在中考的出题方式却跑偏了,考察名著的细节不是出题人的本意,出题人的本意就是要借名著题目把学生“考倒”。
要知道名著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时代性,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多数名著都显得没那么有趣了,倘若考试都出这种题,那才是真的把学生仅剩下的一点兴趣都给抹杀了。 诚然,现在的一些试题不是在引导学生读名著,而是在教学生刷题,这种误区也需要调整,因此一些出题人希望把题目出的更深刻、更细致,希望能借用题目筛选出哪些学生是真的读过名著的,哪些学生只是简单的刷了题,背了一些常考的标准答案。
可为了把学生难倒,而出这种细节性的问题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对于名著方面的考察,我们可以注重基础知识、文章思想、历史背景的理解等等,而不是在莫名其妙的地方难为学生。 《西游记》本身是一部很有内涵的著作,利益深刻,讲述的是取经故事但所表达的绝不仅仅是取经故事,多数学生对《西游记》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可见这部名著的成功所在,故事上能让学生感兴趣,内涵上又能对学生有所启发。
即使是在考场答题之中,如果出一些开放性试题或者半命题作文的话,相信学生能说出来的东西,绝对比出题老师的问题更加有内涵,可见不懂名著的并非是学生,而是出题人。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