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东会是下一个东北吗? 涌入东北的山东移民下船登岸,辽宁营口,1920年 中国影视剧行业近年来大放异彩的,并非华策光线等传统巨头,而是号称“出手必是精品”的山东影视传媒集团。跟充斥着蓝翔、复合肥和养生广告的兄弟单位山东电视台相比,山影简直是土味环伺下的一股清流,近几年以《琅琊榜》《伪装者》《战长沙》《欢乐颂》等精品享誉全国。但山影最早一部全国轰动的电视剧,还要属2008年央视的开年大戏:《闯关东》。 近代中国三大人口迁徙潮: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均被拍成同名影视剧,其中“民国北漂故事”的《闯关东》制作最为精良。摄制组分成AB两组,用148天时间,转场16次,拍了1669场戏,素材长达140000分钟。因为剧情设计,剧组半数时间都要冒着严寒在积雪皑皑的东北拍摄,辗转多地艰苦异常,这里面最令摄制组印象难忘的,应该就是牡丹江的双峰林场,也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雪乡。 现在拿《闯关东》做宣传卖点的雪乡,当初对待剧组可一点儿都不热情。剧组入驻的宾馆,自然不会放过送上门来的宰客机会,一桌200元的团餐只有寥寥几个菜,即使不在宾馆吃,也得按人头交钱。副导演刘红星在浴室滑到摔裂了马桶旁的一块瓷砖,宾馆经理跟在屁股后面索要一整个坐便器的赔偿,工作人员气愤不已,导演孔笙只能安慰道:“多喝点儿酒,忍忍一个月就过去了。” 一位工作人员事后写道:“(在雪乡)我们像弱肉的动物,被强食的野兽盯住,早晚啃下我们身上的肉,否则禁止出山。”这些令人不快的细节,并没有跟着热播的电视剧一起被广为人知,直到2017年,雪乡的故事才会伴随着东北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病爆发出来。而在十年前,这些暗示着东北衰落的种种细节,都被掩盖在双峰林场盈尺的大雪之下,几乎没有痕迹。 电视剧中的最后几个镜头,也是在雪乡拍的。在大结局的最后一幕中,李幼斌饰演的主人公一家,坐着马拉雪橇在冰天雪地里再次迁徙,低沉的旁白缓缓而出:“整个清代闯关东的山东移民,占当时闯关东移民的70~80%,占整个东北人口的一半。解放前,东北的三千五百万居民中,山东人就占了两千万。” 十年过去了,东北的话题跟当年的这部电视剧一样,惹得山海关内外一片热议,东北的经济、体制甚至文化等种种问题,在无数显微镜下被解剖放大。同时也有人在问:“下一个东北在哪儿?”这时候,跟东北有着无数渊源和相似的山东,在这个冬天的语境中,骤然敏感起来。 01 山东是华夏民族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就有齐国和鲁国两个诸侯封国。从春秋到唐宋,山东经济一直居于全国领先水平。12世纪-14世纪(南宋至明朝初期),山东成为南北拉锯的兵祸之地,经济基本上被战争摧毁,到明朝中期才重新开始恢复,人口从740万,一直增长到清朝末年的3700万。 从明初到清末,山东人均土地从7.7亩降低到仅3亩左右,人口与土地矛盾不断积累,农业结构也随之调整:一方面推广小麦-大豆为主的“两年三熟”制;另一方面广泛普及棉花和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并大力开发丘陵地带。这种调整大幅度提升了土地的单位产值,也为日后山东以全国第四的耕地面积做出全国第一的农业产值,奠定了基础。 1896年,李鸿章访问柏林,德皇威廉二世当面提出要求在东海岸获取一块海军基地,被李鸿章敷衍拒绝。德国巧取不成,改为豪夺,在两年后借助“巨野教案”派兵进驻胶州湾,之后通过《胶澳租借条约》强占了山东最好的港口-青岛,一直持续到一战爆发的1914年。从德国殖民时期,青岛便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山东经济的重镇,并长时间排在省会济南之前。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东成为重要的兵员和军粮供应地,尤其是在淮海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建国之后,东三省和大三线的工业建设如火如荼,山东经济却仍然以农业为主。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在书法家舒同的“领导”下,人口密集的山东成为重灾区,1960年粮食产量甚至不如硝烟纷飞的1949年。改开之前山东经济唯一的亮点,就是胜利油田的发现。 改革开放之后,家庭联产承包制给以农业为主的山东注入了一剂强心剂。1978年GDP尚排在全国第4的山东迅速崛起,1982-1985年,山东牢牢占据全国各省GDP第一的位置,但之后陆续被冲在商品经济最前列的广东和江苏所超越。不过,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山东GDP排名再也没有被挤出过全国前三之列。 改开之后的近40年,全国GDP前三强变成了一个“轮流老二”的游戏:第一位的广东岿然不动,山东和江苏轮流来做第二。由于在工业上落后于广东和江苏,山东GDP在1993-2003年长达十一年的时间里一直居于第三位。2003年之后,中国进入重化工业建设狂飙的年代,山东抓住了机遇,以炼油为代表的重工业产值突飞猛进,GDP从2004-2009年回到第二的位置,并在2007年首次做到了全国工业产值第一的宝座。 2010年之后,广东和江苏率先进行经济转型,山东的脚步略显迟缓,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慢于南方省份,GDP重新回到第三的位置,与江苏的GDP差距慢慢拉倒了1万亿左右。 所以,从山东GDP在全国的排名变化中,就可以大致勾勒出山东经济的变迁: 80年代凭借农业生产力的解放登顶 90年代在商品经济大潮中略显掉队 00年代凭借重工业的追赶再次爆发 10年代被率先转型升级的江苏超越 尽管落后于江苏和广东,但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稳坐省域经济第三的宝座,应该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不过这并没有改变全国人民对山东的印象,在知乎上,关于山东经济大家问的最多的是两个问题是,一个是为什么山东GDP长期排名第三,却显得那么穷?另一个更是直戳心窝子:山东会不会是下一个东北。 02 山东与东北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重工业占比较高,官本位现象严重,民营活力较弱等,但山东的这些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也只能算中游的水平,很难从这些因素上得出山东会步东北后尘的说法(当然也很难得出相反的结论): 第二产业占比较,弱于江苏广东,但远好于东北 民营经济占比低,弱于浙苏粤闽,但远好于东北 官本位现象严重,高于南方省份,但远好于东北 或者可以这样形容: 跟江浙比,山东很像东北 跟东北比,山东很像江浙 所以,那些用“相似度”来判断山东滑向东北的论点,其实都不太靠谱。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能够数量化的角度:人口,来判断山东的经济状态。 东北经济困境导致了两个很明显的结果,一是人口大量流出;二是社会老龄化加速。这里就有一个很简单的假设: 假如山东会步东北后尘,那么在人口数据上一定会有征兆 我们不妨看一下,山东到底有没有征兆。首先对比一下山东省和东三省的人口出生率数据: 上图结论很清晰:山东和黑吉辽在1997年都有着差不多的人口出生率(东北甚至还好一点),但之后的趋势却非常明显,山东基本上维持住了11~12‰的水平,并在二胎逐步逐步放开后一路上扬,2017年人口出生率已经接近东三省的3倍之多! 我们再对比一下沿海5个省份的人口出生率数据: 结论也很简单:1997年,山东在沿海5省中的人口出生率最低(计划生育管的最严),但之后其他省份出生率逐步走低(富裕之后的必然结果),山东却在GDP增长的同时,人口出生率排名逐步提升。二胎放开之后,其他省份的出生率也有所提升,但山东的提升幅度却是最大的,并在2016年拉开了与其他省份的距离。 我们把2016年的各省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打开。可以看出两个明显的现象: 山东省稳占第一 黑吉辽三省垫底 考虑到山东省以汉族为主,能够力压新疆西藏青海取得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第一的位置,实属难得,值不值得一块大奖牌? 尽管山东2016年的数据中,有“生育意愿长期压制后的报复性反弹”的因素,但实际上,无论是计划生育森严的北方,还是富裕宽松的南方各省,生育率反弹都没有山东来的大。 另外,从老龄化数据来看,山东目前也远好于东三省,甚至好于浙江和江苏。 假如山东已经步入东北式的衰落进程,那么为何人口并没有随之流出,反而比全国任何地方都敢于生孩子呢?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问题。要知道,从“闯关东”年代开始,山东人民就敢于用脚投票了,如果经济出现明显的颓势,人口数据一定后首先出现迹象。 所以仅从人口数据角度来判断,山东暂时并没有步东北后尘的迹象,至少在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曲线拐头之前,不能轻易下这个判断。 但仅从人口数据的角度,无法揭示山东经济存在的更长期的问题,也不能改变全国人民对山东经济的看法。所以,下面我们通过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山东GDP长期排名第三,却仍显得很穷?”来为大家展示一个更加全面的山东经济图景。 03 在中国北方,除了战乱年代,山东长期都算是物阜民丰的大省,但在互联网时代,全国人民对于山东的印象却是由一系列奇怪的元素组合而来: 提起山东各项靓丽的经济数据,如GDP、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农业产值等,全国人民也纷纷表示数据跟印象之间差距太大,感觉里面套路很深。 之所以会有这种尴尬的现象,由三方面因素造成:人均收入低,经济活力差,产业升级慢。这三个因素背后又各有原因,分别是: 1. 因:高端产业的欠缺果:人均收入不高 2. 因:民营经济的落后果:经济活力不足 3. 因:超级城市的缺位果:产业升级缓慢 下面我们简单探讨一下这三个因和三个果。首先来看为何山东GDP高,人均收入却不高。 第一,高端产业欠缺导致人均收入不高: 金融机构通常用统计局发布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一个省的人均收入,但这个指标的统计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在这里,我们采用一组更加透明的数据:各省上市公司公开财务报表数据。 我们将山东、广东、江苏、浙江和福建五省的A股上市公司前20强分别列出来,如下表所示。 根据图中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山东省市值前20强市值总和只有9389亿,不仅远低于广东的5.63万亿、江苏的1.55万亿、浙江省的1.49万亿,甚至低于福建的1.16万亿。 4个省份均有没有囊括在内的明星公司:山东的魏桥创业(旗下港股中国宏桥市值810亿港币)、广东的华为和腾讯、浙江的阿里和吉利、福建的美图和安踏(港股市值分别为480亿和1000亿)等。如果将未上市企业统计进去,山东的劣势会更加明显。 但市值前20强最能反映的,是山东在高端产业上的缺失。从20强中可以看出,山东的企业集中在化工、采掘、能源、造纸、制造等几个传统领域,在新兴产业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进一步,如果将五个沿海省份做一个比较,会发现山东存在如下问题: 1. 没有一家全国性的银行 2. 没有一家全国性的证券公司 5. 没有一家全国性的互联网公司 更进一步,我们不妨直接统计下各省市值前20名的人均薪酬情况:我们以2016年年报为统计基础,用财报中的员工人数和“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作为计算数据。首先计算山东的数据: 数据结果很简单:前20强平均薪酬11.21万元。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计算其他四个省份的平均薪酬,对比结果如下: 广东省:17.30万 江苏省:18.04万 浙江省:18.25万 福建省:15.38万 山东省:11.21万 上述统计数据直接回答了“为什么山东GDP长期排名第三,却显得那么穷?”这个问题:GDP集中在中低端产业,高端产业不足,收入自然无法提升。 第二,民营经济的落后导致经济活力不足: “民营经济落后”是全国人民群众对山东的直接印象,但事实上,这种“落后”的印象并不完全准确,印象和事实之间的误差主要是由民营企业结构不均衡造成的,主要体现在: 大的民营企业多,中小民营企业少 传统行业企业多,新兴行业企业少 首先看第一条:我们在这里不用各省自己报的“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这个数据,而是用更加透明民营企业收入这个更直观的数据。首先可以回答如下问题:A和B两种说法,哪个更有可能正确: A: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福建数量是山东的5倍 B: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山东数量是福建的5倍 相信多数人会毫不犹豫的选A,但正确的答案却是B。我们统计一下2016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各省的上榜数量,结果如下:山东上榜57家,并没有被江苏和广东拉开明显差距(跟逆天的浙江比还是有差距),但却是福建的5.7倍,考虑到山东人口只有福建的2.5倍,上述数据的确是颠覆了传统的印象。 但在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方面,山东的数据却非常难看,以下数据可以直接反映问题: 每万人口拥有私营企业77.4户,低于全国92.1户的平均水平,分别比广东、江苏少66.3户、105.3户 每万人口拥有个体工商户320.8户,低于全国326户的平均水平,分别比广东、江苏少54.1户、157.1户 另外,山东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经济领域,如电解铝、纺织、石化、轮胎等行业。下表是山东省民营企业前10强: 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没有听说过里面的任何一家,绝大多数山东人对除魏桥之外的其他家也完全陌生。这也是产生“山东民营企业少”这种印象的重要原因。总结一下,山东的民营经济可以用两句话来总结: 民营经济并不弱,但集中在传统行业,给人印象不佳 大企业数量及格,但中小民营企业少,经济活力不足 第三,超级城市的缺位导致产业升级困难: 在山东民营企业10强这个表中,还折射了一个尴尬的现实:民营企业前10强,没有一家在济南和青岛。还有另外一个不为人所知的数据:2016年胡润百富榜上最有钱的25个山东富豪,没有一个来自于济南和青岛。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山东在超级城市方面的短板。 山东的最大的两个城市是济南和青岛,一个是省会,一个是计划单列市。济南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经济体量长期被青岛压制,但青岛本身的发展也并不尽人意,尽管有不少大企业,但并没有形成明显的产业集群,例如青岛海尔是家电龙头企业,但零配件60%需要来自广东,对周边产业辐射能力十分有限。 即使在省内,济南和青岛也并没有拉开与其他地市的明显差距。要理解这一点,不妨先回答下面的问题:山东哪个城市的上市公司最多? 相信很多人都会选A,少数人会选B,但正确答案是C,具体数据如下。 出现这种情况的背景是山东各地级市之间发展较为平衡,并没有出现“集一省之力建设明星城市”的现象,以下数据对比更加直观: 济南占山东GDP比例:10% 青岛占山东GDP比例:15% 郑州占河南GDP比例:20% 苏州占江苏GDP比例:20% 合肥占安徽GDP比例:26% 长沙占湖南GDP比例:29% 武汉占湖北GDP比例:37% 除了没有经济集聚效应之外,济南和青岛在大学数量上也相对其他重点城市逊色,两个城市分别各有1家985大学,在人才吸引方面落后于南京、成都、西安、重庆、武汉等同类竞争城市。这种欠缺,会直接反映在数据上(2016年数据): 中国城市GDP排行榜前十,山东无一上榜 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前十,山东无一上榜 中国城市人口净流入前十,山东无一上榜 另外,2016年国家指定的8个“国家中心城市”,河南郑州上榜,给山东造成相当大的压力。2017年两会期间,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这样评价: “郑州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刺激,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还包纳了山东两个市。我们再不奋起直追,很有可能形成中间塌陷。” 事实上,除了380公里外的郑州,273公里外的徐州也是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坊间传言的淮海特区如果成为现实,徐州将成为该地区的资源倾斜的重点建设城市,济南恐怕会面临更严重的失血。 为何超级城市的意义重大?自2015年开始,全国的二线城市展开了疯狂的“抢人大战”,南京武汉成都纷纷将产业结构对标北上广深,用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的方式来引导本省的产业升级,出现了明显的高端人才流入。 山东在超级城市上的欠缺,虽然有利于全省经济版图的均衡,但显然不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吸引人才和资金。例如,代表产业升级方向的液晶面板、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方面,济南和青岛的布局几乎是空白。 我们对上述三点进行一个小结: 中低端产业强大 但高端产业欠缺 导致人均收入低 民营企业并不弱 但中小企业较少 导致经济活力差 全省发展较均衡 但缺乏超级城市 产业升级不容易 所以,尽管短期山东并没有东北化的迹象,但这些问题如果拖着不解决,恐怕就会日久成疾。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在10年之前,你会想过东北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吗? 04 10年前,也是《闯关东》上映的2008年,是东北文化继续进攻全国的一年。除了展示白山黑水的《闯关东》之外,《乡村爱情》继续霸占着全国卫视荧屏,赵本山宋丹丹的东北老两口小品,也依然是当晚最大的笑声来源。 到了2008年下半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重创东部沿海依赖外贸出口的省份,东北经济却一枝独秀,黑辽吉三省的GDP增速,比全国增速分别高了2.8、4.1和7.0个百分点,动力强劲,丝毫看不出由盛转危的迹象。 但在多年之后,这些靓丽的数据被证明就是一块吸满水的海绵,注水严重。到了2015年,辽宁省开始“主动”挤海绵,财政收入从前一年的3000多亿,直接砍了1000多亿,当地一个官员沉痛地总结道: 当初要是早暴露问题,也不至于现在这样惨 所以尽管我们得出“山东短期不会东北化”的结论,也阐述了山东经济发展面临的三个长期困境,但恐怕真正的大杀器,一定会是那些应该知道却不知道,应该行动却没行动,应该预警却没预警的事情。2017年3月,长期奋战在财政审计岗位的国家审计署长空降山东,主政这个北方经济第一大省,这个变动,或许指明了某种方向。 东北的故事告诉我们,水分早挤比晚挤强,问题早爆被晚爆好,否则这些被隐藏起来的东西,就像掩盖在双峰林场那厚雪下的众多细节,终有一天,会连同新疾旧病一起爆发出来,让全国人民怒其不争,恨其不为,那就再无挽救的余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