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除了春节档的电影,还引起关注的就是《舌尖3》,这个第一季惊为天人的系列,到了第三部。 只是,第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豆瓣评分高达9.4分,但这一季目前是5.7分,在播完后估计会掉到4-5分. 《舌尖3》口碑崩盘,纪录片5.7的分数,基本等于烂片。我看完这四集的感觉就是,第一集核心偏移,第二集胡编乱造,第三集故事大会,第四集夹带私货+伪科学。
第一集的主题是“器”,讲做菜的工具。 所以一开头就给你细细介绍了什么叫“穿心灶”,拍了差不多十分钟的堆土、搅拌、砌砖、科普了这个灶的原理。 仿佛在看农业科普频道。在这个灶完成后,该说说菜的故事了吧! 结果,竟然没有! 就告诉你有了这个灶,上菜上得很快哟!
紧接着就来到了淘宝卖断货的“章丘铁锅”! 依旧没有菜,教你打铁锅! 十八道工序,三万六千次捶打,少一次都不行,只有满足要求,铁锅才是“活”的!这种打铁的文化,之前张国立在《非凡匠心》里有体验,但人家是文化体验节目,这个美食节目,那么详细的说打铁,这不是偏移了重心吗?
第一集的美食没多少,还出现了这样的棚拍,食物在黑背景下翻飞。搞什么啊,导演你以为你在拍《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吗?第一集就是那么无聊的文化不文化美食不美食的结束了,由于是第一集,大家还是很宽容的,章丘铁锅卖断货啦!
接着就是胡编乱造,造谣传谣的第二集。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二集在说西安的“回坊”,是唐代就形成的,“至今还保持着当年的格局”。但微博网友指出,“回坊”是90年代才出现的,在唐代,这个地方是“北院门”。作者科普了回坊的真实历史,这条街绝对不是唐代就成为回坊的,唐时期是官府办公的地方,明才开始民族混居,70年代是古董一条街,在90年代根据政府要求,非清真商店撤出,才变成现在的回坊。
说回坊,是为了介绍“水盆羊肉”,回坊某家人专门做这个的。 并且他们的结论是:“每碗放三片羊肉”最好吃最标准。肉就是爱吃多少放多少,每碗三片是为了控制成本吧!怎么可能三片肉是标准。并且在回坊谈“水盆羊肉”非常离谱,水盆羊肉最正宗的地方是渭南澄城,入选了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要展示水盆羊肉去回坊不去澄城,相当于你到桂林展示柳州螺蛳粉,一点也不正宗。
到了第三集,主题《宴》。 第三集开头说的是一位武林老大爷要办寿宴,他的弟子回来给他祝寿。你猜想终于要好好说寿宴上的东西了吧? no,大篇幅说了两位弟子要去找一种叫“绿豆水子”的东西,这是老大爷小时候最爱吃的东西。 听名字,莫非是绿豆软糕?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20秒后,《舌尖3》告诉我,绿豆水子失传啦! 我……说了几分钟,就说这东西失传?我以为这集是要复原“绿豆水子”,结果后面完全不再提,当作没发生。
这个莫名其妙的宴还没完,继续和你说平江“十大碗”。 《舌尖3》说的是十大碗背后的“规矩”! 最特别的是,每次上菜的时候,必须全桌起立!这十大碗菜,是一碗碗上的,吃完一碗上一碗。 所以大家要起立十次,然后每次都要集体把一碗菜吃完才行!规矩是够多了,那么这“十大碗”菜究竟都什么内容呢? 镜头滑过很多美食,但就是不告诉你,都是包含什么东西,几道素几道荤,什么菜是必须的,都!没!有!
然后开始说中国的“气”,是抽象的生命力,存在于食物中。 干嘛,真把自己当《养生大讲堂》啦!
第四集大篇幅说了一个美食博主,山东人,在广州生活,热爱公益,会煲汤,发微博分享做汤,希望汤在广州成为和早茶一样的存在…… WTF,不是早就成了吗??? 最后说她现在是做汤外卖的,三季中最赤裸的广告了…最后,节目描述美食博主一家的结语,让我气到笑了。 “……他们将饮食心得,进一步化成了人际间的互助与社会公益,促使更多人养出正气……” 这煲的还是汤吗,分明是感动中国正能量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