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最令人瞩目的符号,便是建筑。一座建筑,承载着城市的特殊记忆,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在济宁的街头,有这些耳熟能详的建筑,比如市政府、新世纪广场,比如市博物馆、香港大厦、太白楼路商业长廊、圣都国际会议中心或是济宁学院、山推工业园……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的印记,而它们均出自于济宁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这些见证了城市变迁的建筑里,又藏有哪些时光记忆?即日起,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地标建筑,探寻时代变迁的故事,感知济宁这座城市前进的步伐。 东西走向的红星路是济宁这座城市的中心轴之一,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伫立在道路两侧,一座座让人耳熟能详的建筑隐秘其后,交织成济宁人民深深的记忆。作为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济宁第一高楼,中国建设银行济宁分行矗立至今已近30年,凝结了城市的岁月记忆,也成为设计师刘岩的匠心见证。 刘岩,现任济宁市建筑设计院研究院总建筑师。接受任务的那年,是他进入济宁市建筑设计院的第四个年头。 反复推敲 历时一月拿出完整方案 在位于红星中路南侧的中国建设银行济宁分行,整座大楼外部颜色呈银灰色,蓝、白、黑三色组成的“中国建设银行”字样,固定在整座建筑半圆柱体上,大气磅礴,又不失稳重。 70多岁的李阿姨每月都到这里办业务。“自己家中的第一本存折就是在这里办的,给在外地生活的小儿子汇的第一笔款也是在这里。” “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这座大楼就建成了,当时整条红星路上都没有这么高的大楼,四周全是平地,往东去到了杨家坝小河还都是庄稼地。”如今李阿姨已退休多年,她依然保留着来这里办业务的习惯,顺道沿着红星路再转一转。 “在当时,无论是体量、还是高度,济宁都没有这样的建筑。”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作为设计师的刘岩颇有感触。这也是他作为设计师独自完成草图、效果图再到施工图的第一件作品。 “大约是1992年,开始接手设计这座建筑的任务。”刘岩说,当时还都是手绘设计图,那时金融业正加速发展,办公场所建造要求十分紧迫,留给自己设计的时间也特别紧。 整座建筑设计层高20层,设计图纸都要手绘,根据甲方提出的设计条件,经过反复推敲,从构思到平立剖面绘制再到出效果图,前后用了近一个月,才形成了最终的完整方案。期间,刘岩及同事还赶赴当时的北京设计院学习借鉴,为的就是拿出最佳的设计方案。 “效果图定下来后,就是整个施工图的绘制,前后又用了一个多月,都是先用铅笔在硫酸纸上画,反复修改检查无误后,再用针管笔画出正式施工图。”刘岩笑着说,“当时刚刚毕业没几年,每天都要加班做设计,也感觉不到累,就想着赶紧做出来方案。” 兼备现代、实用美观 建筑魅力至今不减 作为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首批大学生,1988年毕业后,刘岩就来到济宁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至今已在研究院工作31年。 刘岩直言,当时接到建行济宁分行的建筑设计任务,既兴奋又紧张。为了拿出完美合理的建筑作品,他翻阅了很多相关资料,查阅国内外知名金融建筑作品。 刘岩介绍,整个建筑造型采用虚实对比,灰空间的设计手法。三层裙房采用两米多的大台阶及近十米的大雨棚,彰显了整个大楼的端庄大气、稳重大方的金融建筑的特点;主楼结构采用先进的“无梁结构”体系,节省了空间与造价,营造出开阔完整的办公空间环境。 “作为银行建筑,既要突出现代感,还要结合银行特点稳重大方,考虑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相结合。本建筑地下室共两层,主要作为车库、人防、进金库及储藏等功能;一楼营业大厅空间高大气派,符合金融建筑的个性,在人流交通组织设计上,将办理业务的市民与办公人员区分开出入口,避免人流交叉…… 从设计理念定位,到方案的敲定,中间费了不少周折。“由于工程量大,从方案图到施工图要反复推敲,要考虑整个建筑结构、设备、电器等各专业设计的合理性。”刘岩说,设计团队4人专程到北京市设计院,在功能布局上反复推敲、从否定到肯定再到否定,在五六个方案中最终确认了一个方案。“当时手绘方案图近百张。” 从刚入设计院到如今的总建筑师,期间不变的是他与建筑的情缘。在完成建行济宁分行设计后,刘岩还先后创作了香港大厦、市中公安分局、中山水务大厦、市航港局等众多的建筑作品,其中多个项目荣获省市优秀设计奖。 “这是自己第一次独自完成草图和施工图,更多的是给了自己信心,也算是正式开启了我的建筑设计之路。”如今,刘岩每当路过自己设计的建筑,总会驻足,回望自己的建筑设计之路,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