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古色古香的小剧场里,品一口香浓的好茶,嗑一个葵花籽,面前的小舞台上,身穿大褂的民间艺人,说段逗乐众人的相声,这样的场景对于许多市民而言,或许除了德云社之外,也盼望着能在家门口出现吧。随着“振兴夜经济”口号的提出,或许这样的文化生活将不再只停留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济宁,晚饭后走进剧院,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济宁人所接受。 10月16日晚,“经典之声”歌剧、音乐剧经典歌曲演唱会将在济宁运河音乐厅唱响。济宁剧院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张经理说,这场演唱会的门票销售情况比较乐观,“围绕音乐会、演唱会,我们推出了‘乐响济宁·共圆梦想’这一品牌,与济宁市音乐家协会联合,除了每月我们邀请一场音乐会之外,济宁市音乐家协会也几乎每月都在音乐厅举办一场音乐会。” 像钢琴、古筝、二胡、提琴、萨克斯、架子鼓等古今中外乐器,几乎都会频繁出现在音乐厅的舞台上,让正在学习这些乐器的青少年们有了更好的现场学习机会,也让许多对艺术有追求的市民过足了音乐瘾。 为了与音乐厅形成差异化运营,济宁声远舞台近年来主打儿童剧和曲艺,随着济宁艺术剧院、济宁杂技团等本土院团推出了一系列原创经典儿童剧,这几年济宁市民已经渐渐培养出了带孩子走进剧场,通过观看儿童剧达到寓教于乐目的文化生活习惯,“我们也趁热打铁,又从外地引进了多部经典儿童剧。”张经理说。 此外,正像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声远舞台举办的一系列经典豫剧展演一样,通过与城区多个街道社区合作,向辖区内热爱曲艺的老年人免费发票,吸引了许多中老年人也在养成走进剧场的习惯,“长假期间,每场豫剧演出的上座率大概能达到80%。”虽然这些演出都在夜间举办,但仍有许多戏迷票友从城区的东南西北赶来,“足以看出市民对夜间文化生活的需求有多么旺盛。” 通过过去多年的市场培养,济宁的多个剧院可以说终于迎来了市场的反哺,包括2016年公司推出的“惠民卡”,如今办卡人数也马上就要突破1000人。而相比之下,一些民间的演艺小团体,也在期盼着通过夜间经济的振兴,来让自己有更充足的生存空间,曲兴社就是其中之一。 6年前,喜爱传统曲艺的王峰和几个有同样喜好的年轻人一起,成立了曲兴社,他们虽然都有自己的事业,但仍坚持在闲暇时间学相声、练曲艺,不少人还自费进行。渐成规模之后,他们在南池公园开始了公益演出相声专场,每周六晚上“雷打不动”,而且还因为成立之初的高人气,被几间城区的茶馆请去演出。 6年过去了,王峰发现,来看演出的人始终还是那一批,“市场反响平淡,让我们中间有的人坚持不下去了。”渐渐的,除了偶尔的商演之外,多数时候他们只在南池公园进行公益演出,茶馆也因为承担不起相应的演出费用,不再请他们去说相声。“好在我们剩下的还都能靠着热爱坚持着,今年我光去北京学习相声就去了四五趟,花了好几万。” 最近,曲兴社与济宁广电的新媒体合作,将最近的两场演出搬上了直播平台,每场的观看人数高达1.5万人次,这也让大家又重新看到了希望,“咱济宁古时候就有‘曲乡艺海’的美名,现如今大家生活好了,更应该愿意进剧院看演出才对。”所以,王峰和曲兴社的其他成员,也都对夜间经济的振兴有着很高的期盼,在他们看来,丰富多样的夜间经济活动也必然会刺激演艺市场,“我们不指望能赚钱,只要能收支平衡,让热爱传统艺术的年轻人有动力支撑下去就好。” 如今随着济宁正式出台文件,大力振兴夜间经济,济宁市曲艺家协会常务主席刘勇认为,这对于民间的传统曲艺社团而言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咱们现在有了景区、有了剧院,文化硬件可以说是省内领先,那么老百姓对文化软件的需求自然也会不断提高。”在他看来,不久的将来,晚上吃完晚饭,坐在小剧场里沏壶好茶,端上一盘瓜子,悠闲地听曲兴社的民间艺人们说上一场精彩的相声,将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习惯。(据齐鲁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