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汶上县次丘镇孙口村,有这样一位执着的手艺人,专心泥塑几十载,用一双巧手塑造人物,讲述故事,用泥土展现农村生活的变迁,讲述老百姓的好日子。 在孙连军的工作室里,摆放着一排排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每天都吸引了不少周边村民前来观赏。孙连军今年46岁,由于受到前辈人潜移默化的熏陶,从小酷爱泥塑,一块块其貌不扬的黄泥经他之手,转眼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也正是因为孙连军的泥塑做得活灵活现,周围的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泥伯伯”。 泥塑取材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首先要选择上好的含黏土成分较高的材料,清除杂质后放入水中变成泥浆,沉淀四五天去除水分保留泥土,再进行“醒泥”。直至土变得柔软、有了较强的可塑性才能进行加工创作。 身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孙连军把创作题材聚焦在农村生活上。扶着锄头休息的农民、出门捡柴的老汉、端着簸箕喂鸡的妇女、坐在炕头上穿针引线的老太太等等,都是他创作的重点。他还把农村中的民间手艺以及民风民俗作为泥塑题材,例如磨剪子炝菜刀、抓周娶亲等,一件一件形象生动的泥塑作品,将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呈现在世人面前。 虽然这些泥塑作品看上去十分精美,但孙连军所用的工具却很简单。一个普通的小勺、一根不用的筷子、甚至丢弃的冰棍棒,都成了他在创作时使用的工具。他还把家里闲置的木板搭建成了一个简易的工作台,一团一团黄黄的胶泥,在他的手里,经过捏、挤、削、剔,就成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泥人。如今,有着这一手好手艺的孙连军,在继续努力创作,记录着新时代、新生活的同时,也在身体力行的传承着泥塑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