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12-12 19:46:47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潜在产出法 徐高:“潜在产出水平”下的“保6”之争:作者:光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徐高 2019年3季度,我国GDP增速下滑至6.0%,既触及了今年GDP增长目标区间的下限,也创下了1992年我国季度GDP数字开始发布以来的最低读数。 即将到来的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对2020年我国GDP增长 | ; K7 t! `, S& A& `9 P, R3 y7 Y
' J' `/ g% D K' D8 B$ {
作者:光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徐高
9 o5 F$ O) w' r- o$ Q 2019年3季度,我国GDP增速下滑至6.0%,既触及了今年GDP增长目标区间的下限,也创下了1992年我国季度GDP数字开始发布以来的最低读数。 即将到来的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对2020年我国GDP增长目标该如何设定,市场上出现了激烈的讨论。争辩的焦点是我国当前是否需要在GDP增速上“保6”。. N, j1 H$ \; Z. [; V8 g: V* ?% u( h
对是否应该“保6”,各方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强求一致。但对“保6”争论中涉及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潜在产出水平——则必须分析清楚,以免误导。& z4 N& \- x/ m6 Y" [
“潜在产出水平”并非一个经济统计数据,而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它指的是经济中各项资源被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时,经济所能达到的产出水平,换言之,它是经济产出能力的边界。如果经济增速超过了潜在产出水平的增长率,就意味着产能已经被超负荷的使用,非但不可持续,还会产生通胀等不利副作用。3 P4 U! V/ N$ x6 |9 o
有人相信我国近十年来经济增长的减速是潜在产出水平下降(严格地说,是潜在产出增速下降)所致,因而认为我国应该接受经济增长的放缓,不应用宏观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毫不奇怪地,这样的人会对“保6”不以为然。9 p% e+ S" [4 h' V
在这些人的逻辑中,从潜在产出水平下降到放任经济增长下滑这一环节虽然严密,但潜在产出水平下降这个逻辑起点却很可疑。正如本文接下来将要论述的,潜在产出水平下降这个结论的得出,其实是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经济的误用所带来的谬误。* e/ q& E( ~' `: Q- v3 h/ A
首先要明确,潜在产出水平这个概念本身是没问题的——一个经济的生产能力终究不是无限的,必然存在一个最大可能性边界,这个边界就是潜在产出水平。真正成问题的是对中国潜在产出水平的错误估计,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中国经济的误读。
7 Y; |2 V0 n$ m2 s: M# k 要知道,潜在产出水平无法直接被观测到——我们可以看见一个经济的产出是多少,但没法看见一个经济的产出潜力是多少。因此,一个经济体的潜在产出水平只能通过观察其产出情况来加以估计。& }/ T' @1 d5 p0 e
常见的估计潜在产出水平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生产函数法”,通过估计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来估计潜在产出水平。另一种是通过对产出数据滤波的方法来找出潜在产出水平。但不管是哪种方法,都有同样的前提假设——经济产出的长期趋势是潜在产出水平。
' C$ ?! ~: d P- c6 N+ S* H- b 假设经济产出的长期趋势就是潜在产出水平,实质上假设了经济产出在长期围绕经济的潜在产出水平运动——经济产出与潜在产出水平之间不会有长期的背离。换言之,经济在长期处在生产能力充分运用的状态。这个假设的背后是对市场高效运行的信仰——相信市场至少在长期会把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方,从而让经济在长期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8 i4 c0 z! ?- h0 a4 j) h
分析者在估计潜在产出水平时往往并不明言这一假设。有些分析者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前提假设的存在。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是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所采纳的一个隐含假设。在当前主流宏观经济学看来,经济就是一个有摩擦阻力的市场体制:
6 G, {7 Q! L" Y2 e8 s4 a7 Y 在长期,市场终归会发挥其作用,将资源配置到有效状态,从而实现最大可能的产出。
5 g1 }% Z+ M5 a* k 而在短期(短期往往以季度为单位来衡量),则可能因为一些摩擦性的因素——如价格或预期没有及时调整到位——而处在偏离最大可能产出的状况上。+ Q8 m! {$ ]/ ~' K4 [$ g
但短期终究不会太长,很快就会收敛到长期。所以从长期来看,经济会围绕潜在产出水平做震荡。) m) k6 K1 u& w3 d, |0 Q7 }
但经济为什么一定围绕潜在产出水平运动,为什么一个经济体的产出不能长期低于潜在产出水平?
* B" V; W( e, h: s4 d5 F& p 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不会问这样的问题,因为这种可能性已经被主流范式对市场的信仰给排除了——主流宏观经济学不相信市场在长期都不能达成资源的有效配置。
9 g. `) g h) e& `; r 但主流宏观经济学不考虑的情况,未必在中国就不会出现。当前的主流宏观经济学成熟于西方发达国家,其描述的只是西方国家的状况,并不是什么普遍的真理。+ H9 G. I' ~. c1 T& X4 R$ c
中国经济仍然处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并非资源配置的唯一决定因素。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资源非有效的配置状况普遍存在。
2 \( E& T& }& Q4 a& K7 P- k 比如,中国民营企业的经营绩效虽然普遍好于国有企业,但金融市场在配置融资时,却会更多地把资源配置给国有企业。这是民营企业从去年开始就陷入融资难困境的重要原因。* H4 }/ V1 t" C/ B2 t K- g3 G
而在我国的收入分配中,因为种种原因,我国消费者部门获得的份额偏低,导致全社会消费偏低,储蓄过剩,并带来了投资和产能的过剩。" i+ o# ?: |/ W) }2 [# g
在这些扭曲因素的影响之下,我国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低效长期存在,经济产出长期未达到其最大可能。换言之,我国经济长期运行在潜在产出水平之下。
$ G- J' y$ Q( h9 M 事实上,宏观经济是微观经济的加总,宏观现象总能找到其微观基础。只要稍微抬头看看当前我国微观经济的表现,就能发现我国各行业产能利用率普遍处在低位,整个经济中产能过剩现象比比皆是。这绝不是经济运行在潜在产出水平附近时的表现。(图表1)
. P$ o( K J; o+ N# r8 g$ l) U 图1 我国多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长期处于低位3 n# v* T4 U; Z9 k8 G
|& n4 d! Z, N0 E* B- T$ q& g
& j$ E a; j" P9 h; w4 O&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