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7-31 12:24:12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守护好“排水难”的太湖:近日,随着水位缓退,太湖地区防汛等级从Ⅰ级逐渐调整为Ⅲ级。洪水凶猛,但各方却调度有序,围绕着太湖的一场洪水“碟战”渐渐平息。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碟形”洼地的太湖为何容易“憋水”?又有哪些工程在保卫着太湖?思客带你走进长江流域的最后一个“大蓄水池”。 太湖为何容易“憋水”? 太湖流域属于平原河 | " _3 J: ~+ J6 E! b* Z
+ J" ~& U9 k* r
% z1 W9 ]0 k+ g4 M
近日,随着水位缓退,太湖地区防汛等级从Ⅰ级逐渐调整为Ⅲ级。洪水凶猛,但各方却调度有序,围绕着太湖的一场洪水“碟战”渐渐平息。, V& |# I# I, w A% q
$ q0 @: S3 Q Z: P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碟形”洼地的太湖为何容易“憋水”?又有哪些工程在保卫着太湖?思客带你走进长江流域的最后一个“大蓄水池”。
$ s6 t8 L1 L' \* ]: ], C. {) j9 x9 d" B% l
太湖为何容易“憋水”?
$ _9 S! w& S5 R5 d& V+ C* W8 V$ |
太湖流域属于平原河网地区,地势低洼,洪水出路不足,导致太湖水位“易涨难消”。
5 ?4 f( e7 p0 W9 e$ T+ [- o1 o7 e* @' m$ N, F, o7 S6 {! U
如果说洞庭湖和鄱阳湖是两个大“水盆”,太湖则更像一个“碟子”。从其地形来看,太湖流域主要是四周高、中间低,而太湖居中的平原地区,地势最为低洼。暴雨来时,周边的大小河流几乎都往地势低洼的太湖汇集。
}; ~# l" C5 x" a3 U2 s: S; e& a Z
▲太湖流域水系地势示意图: |6 A( x t |9 b I* z0 C
3 D5 Y! Z6 ]$ u, Q; T8 z 再加上虽然太湖的面积很大,但是“个子”却不是很高。平均水深只有2米左右,导致太湖自身的调蓄能力较小。1 H; ?6 _( ?! x( {9 Q0 y' M
2 x' }7 V' X: m, H }
梅雨期,太湖流域几乎每天都在下雨,降雨次数多,间隔短,前一场集中降雨过程的洪峰尚未消退,后一场降雨过程又接踵而至。水位每上升1厘米,太湖都要多出近一个中型水库的水量,防洪压力颇大。
! B5 p# ^' b( p; D5 ^
0 m/ b# A$ M/ j' G) k; `- c 排水不易,也是导致太湖容易“憋水”的一大因素。( E" b" ?3 s) s% n+ a2 P
7 u" [2 d6 I |) Y1 W& T2 a! H& Q
不同于洞庭湖和鄱阳湖,太湖并不与长江干流直接相通。持续降雨后,太湖进水多、出水少,而太湖洪水外排的通道有限,大量洪水流入太湖并且蓄在太湖里,使得太湖水位易涨难消。9 l5 ^. O- ~! P2 E, O# u
; F6 \7 W5 X" {# s 是“谁”在保卫太湖?
, a' {/ o! M$ r9 {. }! I, H1 G$ M! c: @9 u
随着太湖水位的上升,排水泄洪尤为重要。
$ U1 I$ \* V3 Z, t: H! k" [
! H$ X9 R% h! t3 o, M6 R) W* }) d 太湖环湖大堤,是抵御“洪水猛兽”的第一关。入梅以来,太湖水位一路高涨,连续超警戒水位二十多天。经过加高加厚、7米多的环湖大堤,扛住了一波又一波洪水侵袭。
3 Y/ _# `% f/ i6 u. q- g# E8 t- l( x4 d4 i. z' a
太湖防汛,既靠堤坝挡,也靠工程排。再高再坚固的大堤,也无法一直抵抗超过设计标准的洪水。因此大堤重要,排水也重要。- |. k+ ]8 Q1 [( r
: ?& d) e4 r N& O
▲7月18日,太浦闸开启九孔向黄浦江排涝( H, [" l+ K4 O/ t5 B4 W$ u$ Z
' k; a1 U! {! q- n6 @2 { 目前,太湖的排水泄洪通道主要有望虞河、太浦河。
; k. w4 u; X$ s
+ {! ~- L+ k6 r% b3 J% O$ n6 n/ H 望虞河西起无锡沙墩口,东至常熟耿泾口,北排到长江;太浦河是一条用了近40年挖掘而成的人工河,让苏州的太湖区域与上海黄浦江上游的西泖河连通,将水通过太浦河东排入黄浦江。
* |! W. m4 |, I( a; \4 Z D# ]/ k
) J8 N& D) K6 N. _, T# V7 w 近年来,太湖的周围陆续建成了以防洪、除涝为主的11项骨干工程,保卫着太湖的安全。* }1 j& [7 x2 O2 H" D9 e
9 K& K0 p X% ~/ X9 u
▲望亭水利枢纽。图片来源:中国水利报
W! T6 E+ X( V/ I$ U* K% S( `- A9 d5 Y8 g& ]+ o' F
太湖为什么淹不得?3 N& Q! B& Y9 I$ f! i9 `; b1 _1 P2 x
, v0 `+ o2 j3 C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在太湖水”。太湖烟波浩渺,是江南水资源的核心。
: A, V0 `7 i; k7 s- M9 X8 ~+ C$ l% K& l9 M7 f4 L3 n5 B Y
江南运河将长江、钱塘江、太湖几大主动脉连通起来,太湖平原内部又通过毛细水网与运河相通。往来的人流货流就像血液里的营养物质,从毛细血管汇流到主动脉,再反过来,流遍整片土地的肌理。
4 B" x$ x, Z4 v3 v0 B7 l( k5 J+ j/ O! f) a
▲水网密布的浙江乌镇。来源:视觉中国; }+ e) U( t+ R8 ^
. V( A0 O; x4 ^( x
通过江南密集繁复的水网,水运的低成本优势,扩散到区域内的每一亩土地、每一个村镇。在这个过程中,位于水路交通节点的一些米粮集市也顺势发展成了繁荣的市镇。6 K% k9 K" {* y1 Z4 q; K
8 W0 G B% e+ l 从卫星夜光遥感图来看,这一区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围绕着太湖的长江三角洲腹地,城市群密集,在夜晚到来时熠熠生辉。
% t$ _+ ~3 e A9 X) t$ {* ~ |% F# W2 S: p3 \0 l
若洪水聚集于太湖,无异于是顶在长三角头上的“悬湖”。一旦发生大面积洪涝灾害,在长三角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难以估量。
m3 V* o( I% w5 Q4 U8 G! T& X: U' @2 J- [2 o. J- P
可以说,掌握着江南“财富密码”的太湖,淹不得,也淹不起。% J$ y @ F8 u. l. d# n: i9 c0 U
1 s5 h* K+ \# o: G9 O# {
近日,太湖洪水红色预警终于降级为橙色预警,水位缓退,湖面微静。但当前长江第3号洪水正向中下游演进,台风胚胎正在酝酿,太湖面临的考验还在继续。风雨欲来时,太湖防汛绝不能因“看似平静”而松懈。& H" }8 f7 \# p5 _/ y
& Q) t2 D8 [5 K# W: k5 {1 R
联合出品: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 新华网5G富媒体实验室 新华网思客' {/ x0 X. w6 v, J# C2 I
! j1 [# E( `8 |' K6 `
策划:刘娟0 ]) h0 J8 s" K5 V: t9 [ ]6 K
1 a9 S1 f5 ? a! V. P8 r' { 监制:李晓云5 w+ \ D: k( h5 G8 G' b' X
7 X. W, I- j' {2 b: F 编辑:祁丽君 舒克凡( ^. y& F- K8 }3 L+ b& ?* e5 e
- M) l a/ A' i# c, ^ 设计:李权
2 k0 m, m" o2 |6 T. A2 V
* Z) C" ~6 Y* [# I M 校对:郭建伟
$ N( u. @* J. M' P/ G) `7 c, p4 T6 F2 B+ d& }
卫星数据来源:SENTINEL-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