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礼拜前,在广澳高速的广珠路段,一辆白色货车失控撞向了一辆正常行驶的蓝色小车,并发生了侧翻。
随后,被撞击的小车在高速路上翻滚了几圈后,坠落20多米深的高架桥底。
万幸的是,车上的5个乘客在事故中只受到了轻伤。
惊险瞬间,是安全带救下了他们。
可有些人就没有如此幸运了。
没有系安全带,车祸发生后极其容易造成二次事故伤害,导致乘客重伤或死亡的情况发生。
没有系安全带的人在车祸中被甩出
这道能阻挡死神的生命防线,很多人却没有放在心上。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了全球排名前10位的死亡原因,其中9个均为健康疾病,还有一个是道路交通伤害。
不得不提的是,15至29岁年轻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也是它。
道路交通伤害排名第八/图源:世界卫生组织(WHO)
据了解,全球每年因道路交通伤害而丧命的人数约为130万。
但如果有一根安全带,将有数以十万计的人得以幸存——
系上了安全带,车祸中正面撞车的死亡率将减少57%。
对于来自不同方位的碰撞,安全带也能有效防护。
图源:交通网
但这样一个只要几秒钟就能救命的简单动作,却被70%的中国人忽略。
清华大学做过一项调查,其中40%的受访者都不愿意系安全带,原因无非就是:不舒服、不方便和忘了。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车祸能有多么惨烈。
一辆行驶中的车被撞击时,产生的破坏力,绝对让你难以想象。
清华大学汽车碰撞实验室曾测量出一组数据——当汽车以40km/h的速度行驶时,若发生碰撞事故,乘客身体受到的冲击力量相当于50公斤水泥从4层楼高扔下产生的作用力。
我们再来看一组更为直观的碰撞试验。
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对比了当行驶中的车受到撞击时,驾驶员在有/无系安全带时的情况。
驾驶员没有系安全带时,身体往前冲,撞破挡风玻璃/图源:IIHS
驾驶员系安全带时,身体被安全带固定在座位上/图源:IIHS
可以看到,行驶中的车被撞击后,产生的冲撞力足以让人撞破挡风玻璃。
并不是只有高速行驶的车才可能造成如此大的冲击力。
一组数据表明,当车子以20km/h的速度行驶时受到撞击,车上的乘客被甩出车外的几率高达50%,在被甩出车外的情况中,75%的人会以重伤收场。
所以车祸中系上安全带的你,宛如有了上帝之手的保护。
一趟疾驶的大巴被撞击,车内乘客在车厢内翻滚,唯一没有经受剧烈撞击的,是一名系了安全带的女士
如果是后排乘客没有系安全带,情况将会更糟糕。
据统计,没系安全带的后排乘客死亡率是系了安全带的3.1倍。
后排乘客受到的主要伤害是四种:头骨创伤、胸骨断折、脖颈折损、腹部勒裂。
除了自己受伤,后排乘客还会从后面冲击正前排的司机或者乘客,导致他们的死亡率升高5倍。
车祸模拟中没有系安全带的后排乘客向前冲撞前排乘客/图源:澳洲新威尔士交通部门
但令人难过的是,后排会系安全带的中国人只有 3%,剩下 97% 的人都刻意或无意地忽视了。
安全带的出现早于汽车,它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大约16世纪的欧洲,被用于马车上。
后来,现代空气动力学之父的乔治·凯利将其运用在了滑翔机上,显而易见的,也是作捆绑、固定的作用。
但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安全带的发明,源于一次阴差阳错的意外。
1902年的一场赛车竞赛中,赛车手沃特·贝克驾驶的赛车撞上钢轨,整辆车腾空飞入了人群。当大家将他从车中救起时,却惊讶地发现,他竟然安然无事。
原来,沃特·贝克在座椅上安装了一个带子,把自己和助手全部绑在了座位上。
人们开始意识到,汽车,也需要一条安全带。这也是安全带设计的初衷。
最早的安全带并不是我们现在常见的从肩部出发至侧腰固定的带子,而是在两边侧腰固定,横跨整个腰部的安全带——“两点式安全带”。 人们很快发现了“两点式安全带”的弊端,它只能保证人不被甩出车外,无法保护乘客的头部。
于是在1958年,一位叫做尼尔斯·博林(Nils Bohlin)的汽车安全工程师发明了“三点式安全带”。
“三点式安全带”发明人/图源:volvocars
“三点式安全带”除了能够将人体固定在座椅上,减少头部撞击挡风玻璃、驾驶盘的可能性之外,还可以将人体受到的绝大部分冲击力,转移施加到胸腔和盆骨上。
这两个部位,因为有骨骼的保护,能承受更大的冲击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安全带的材料从尼龙材料转变为聚酯纤维,锁扣也从塑料变为了不锈钢及高强度的优质金属,大幅度增加了安全带的承受力和使用寿命。
为了提升安全带的效用,人们还发明了安全气囊来辅助。它需要与安全带配合使用,效用才能发挥到最大值。
但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有了安全气囊的保护,自己就可以不用系安全带。
安全气囊是软不假,但是它弹出、膨胀的瞬间,将产生对人相当于180公斤重量的冲击力。
若没有安全带,这个冲击力将会与乘客向前的冲力叠加,制造出一个碰撞的“双重作用力”,试问谁能抵挡得住呢?
所以再次强调,安全带一定要系好。
安全带很好,很香,但它不是万能的。
在设计之初,安全带默认是贴服在平坦的胸腔上的,极少考虑到女性和儿童的身体构造差异。
市面上的诸多碰撞测试实验也都默认司机假人是男性。
对于男性平坦的胸腔来说,安全带施加的力量可以被均匀分散。
而对于女性而言,安全带就存在着隐患了。
一项针对43位女性安全带综合征患者的研究发现,她们均在车祸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包括乳房出现明显肿块、不良裂口畸形。如处理不当或不及时,甚至引发乳腺癌。
胸部越是丰满的女性,在车祸中越容易受伤。
这是因为安全带的力量在作用于胸腔肋骨上之前,会先作用于胸前的软组织上,从而导致了瘀伤、撕裂等软组织损伤。
加上安全带受力面积的缩小,力量便集中在乳房上,更一步地加重对胸部的伤害。
这种被安全带伤害的情况称为:安全带综合征。当然了,如果是上围较为丰满的男性,也面临同样问题。
而儿童因为身高普遍低于成人,原本作用在胸腔上的力量会对脆弱的颈部和脊椎产生伤害,导致儿童发生腰椎、颈椎的安全带综合征。
这也是为什么儿童乘坐汽车的时候,都要放置儿童安全座椅,其主要作用是为了将儿童的身高坐姿调整到能够安全使用安全带的高度。
目前,越来越多的汽车生产厂家在设计车型之初,就会考虑如何在车祸发生时最大程度地保护司机和乘客。
包括越来越多的科研力量转向了更适配女性的安全带,例如充气式安全带等等。
但安全带和汽车安全系统再完善,我们也不该把自己的安全全然寄托于安全带。
而是从源头上预防车祸的发生——安全驾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