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23 06:16:24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大明星基金经理 郭施亮:明星基金经理一举一动该如何看待:从四季度明星基金的持仓情况看,实际上并未反映出他们对市场态度的转向。或许,在市场处于谨慎心态的背后,基金经理还是倾向于积极看多做多,对掌握大资金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它们逐渐掌握着市场的话语权与定价权。 ■郭施亮 沪指从2646点上涨至3636点,A股市场累计最大涨幅近40%。至于深证成指,则越来越 | ! @0 P3 Z6 n8 I( o4 e; N
5 V9 P6 ^/ A: }3 d. x
0 O9 k( R, Y" l! `
! z5 H9 {# f, A* ^6 t {) f 从四季度明星基金的持仓情况看,实际上并未反映出他们对市场态度的转向。或许,在市场处于谨慎心态的背后,基金经理还是倾向于积极看多做多,对掌握大资金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它们逐渐掌握着市场的话语权与定价权。3 Z# ?" i {# I3 u
# A2 g$ N; A* C( S! X
■郭施亮, V9 \8 g) |$ K
( ~8 `7 n! `; u& o+ _% W
沪指从2646点上涨至3636点,A股市场累计最大涨幅近40%。至于深证成指,则越来越接近2015年的高位区域,市场指数也不断创出近年来的新高水平。截至1月21日,沪市的平均市盈率为17.50倍,深市平均市盈率为36.45倍,深市主板的平均市盈率为22.67倍。此外,中小板市场以及创业板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分别为37.79倍和69.76倍,按照这一估值水平,说明了经历了近两年的上涨行情之后,目前A股市场已经完成了一轮估值修复行情,以往低估值的状态暂时成为了过去式。/ e" m! X( y: Y) ` K
- X1 e* V# w) V/ \; W) B
在A股市场完成了估值修复之后,市场开始把目光转移至港股市场,近期南向资金的快速进入,日均净流入规模超过百亿水平,这也反映出港股市场的投资吸引力很大,并对A股市场构成一定程度上的吸金效应。不过,即使近期港股市场呈现出加速上涨的行情,但也难改A股市场日均成交量持续活跃的状况。以1月21日的市场数据为例,沪深市场的单日成交量重返万亿之上,收盘时的成交量能为1.08万亿左右,这恰恰说明了国内市场本身不缺乏资金,缺乏的还是赚钱效应以及投资信心。换言之,当市场赚钱效应得以延续,那么A股市场就不怕没有增量资金的补充。- D8 ]2 B) c9 ~" Y
8 I* a8 Q5 _# ?# q* |. n
随着各大基金陆续公布2020年四季报的持仓数据,明星基金在四季度末的持仓情况引起了市场的关注。虽然目前A股市场的整体估值已经不算便宜,但明星基金在去年四季度末的时间内,整体仓位并未发生显著的变化,不少明星基金经理更愿意保持高仓位的运作状态。8 ]: s/ O+ V' }0 A# X4 Q8 b$ s
% k; h6 {! ]3 ^* I6 s
据Wind数据显示,在A股持仓比例方面,睿远成长价值、易方达蓝筹精选等明星基金在四季度的持仓比例中,并未有显著的持仓比例变化,虽有少数基金采取了减少持仓比例的策略,但整体占比不算高,多数明星基金经理还是偏爱于高仓位运作,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明星基金经理对未来A股市场的行情抱有一定的乐观预期。
" w8 i0 m3 R, d: j6 Q; {! Q
3 E* Z; Q* Q E# ^$ @4 o 不过,从部分配置港股资产的基金持仓情况分析,基本上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增持动作。然而,从公开数据来看,目前只是属于四季度的持仓数据统计,尚未对今年一季度的持仓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从近期南向资金加速流入的动作来看,港股资产逐渐获得基金机构的重视,待今年一季度持仓数据陆续公布之后,我们可能会看到内资加大增持港股资产的现象。, ^( w, J2 b. O
7 g& p6 t9 E8 T1 u+ x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明星基金在四季度并未对A股市场采取大幅度减持的动作,但因数据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投资者本身很难实现信息披露的对称性,因此依靠单一数据进行分析判断,难免存在一定的误判风险。步入2021年之后,港股市场开始出现加速上涨的走势,不排除今年一季度基金机构的持仓结构又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届时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投资策略变化。9 E" T" H/ n% i( [# m5 a4 A
5 F. J( ~3 z8 K/ j* b; h
从四季度明星基金的持仓情况来看,实际上并未反映出明星基金经理对市场态度的转向。或许,在市场处于谨慎心态的背后,基金经理还是倾向于积极看多做多,对掌握大资金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它们逐渐掌握着市场的话语权与定价权。
8 T8 L; x! E5 u, ~; B: A' m4 m9 m9 O# F
对投资者来说,他们的投资行为更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参考。不过,因信息披露缺乏对称性,当我们看到公开数据的时候,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依靠这些公开信息进行判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对投资者来说,参考归参考,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人对市场的风险偏好以及真实态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