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6月16日,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的新地标——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建筑群大气质朴,线条飘逸舒展。千年运河水在博物馆边上缓缓流淌,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自两年前筹建开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领衔的团队担纲大运河博物馆建筑部分的设计,敦厚又灵秀的设计风格“很扬州”。 开馆当天,博物馆当日的预约量达5000多人次。在13个不同主题的展览中,观众可以通过上万件文物了解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前世今生”,还可以通过高科技数字化技术,身临其境感受运河上的水利工程、漕运盐利、商业贸易、饮食风物以及沿线自然生态。 这是一场穿越历史的时空之旅,只要你来过,就会被大运河文化蕴含的美深深打动,就会感受到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大运河带给人们的美好生活。 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大运河的“百科全书”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定位为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大运河历史文化的大运河专题博物馆。”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介绍。两年多时间,博物馆征集到了从春秋至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等各类文物展品1.2万多件(套),其中有1万件被用于博物馆展览中。包括镇江铁瓮城遗址发现的清代石板路、洛阳市回洛仓碳化粟米、重55吨的唐代船型砖室墓等文物。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设置了“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2个基本陈列和“运河上的舟楫”“世界运河与运河城市”等9个专题展览,生动展现了中国大运河在国家治理、文化融合、对外交往、河工技术、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中国智慧,堪称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 “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较为集中展示大运河沿线文物的展览,从中可一窥大运河的千年底蕴和沧桑巨变。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支持的开封州桥遗址古汴河河道剖面,宽25.7米,深8米。粗糙的颗粒下,是一部运河河道变迁史。策展人曹军告诉记者,汴河是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从剖面上弯弯曲曲、高低错落的勾线,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宋、元、明、清历代的文化堆积和河道变迁情况。 位于山东的南旺枢纽水源工程展现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先进技术。1号展厅里建造了一个展示南旺分水原理的模拟场景,通过水源工程、梯级船闸工程,成功解决了越岭运河的水源调配与水道水深控制的问题,让漕船顺利翻山越岭。该工程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是我国大运河史上的一个创举,从此,京杭大运河的船舶运输畅通了近500年。 “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气势恢宏,由大运河沿线8省(市)15位书画篆刻家历时一年半创作完成。图卷长135米、高3米,描绘了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沿线的新图景新风貌,把大运河全域散落分布的文化瑰宝串成一串“珍珠项链”,令观众大饱眼福。 在大运河展览的最后几个部分,又回到了传统文物诉说的方式。在“紫禁城与大运河”专题展览里,精美的苏州金砖、扬州玉器、南京云锦让人目不暇接。通过该展览,观众才真正理解了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所说的那句话,“紫禁城是大运河上漂来的”,故宫和紫禁城建造的一砖一瓦、衣食住行所需,都是从全国各地通过大运河运输到北京的。 沉浸式体验,光影高科技里感受大运河唯美画卷 大运河沿线美景众多,非遗璀璨,如何让丰富的历史遗存在博物馆里生动还原并完美呈现?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采用5G、VR、裸眼3D等技术,将世界文化遗产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乘一叶扁舟,闲观两岸枕水人家。“运河上的舟楫”专题展览有着最具特色的空间布局。展厅层高达17米,展出了70多件船模,最壮观的是明清时期常见的沙飞船仿真模型,它长达100多米,桅杆高15米。沙飞船设置了一个虚拟互动体验区,站上“船头”,从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杭州出发,一路向北,穿过拱宸桥、苏州吴门桥、无锡清名桥,来到镇江金山寺、淮安水上立交、徐州窑湾古镇,飘着酱香的酱缸摆满了整个院子;凌空飞过山东南旺戴村坝、河北白洋淀,在荷花荡和芦苇丛之间穿梭。运河沿岸的建筑风貌和民俗风情在眼前缓缓掠过,真可谓一日看尽运河繁华。 “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再现了城镇历史场景和真实业态。走在街头,临清钞关、京师闹市、淮扬风物、南船北马要冲、江南烟雨水巷尽收眼底。建筑风格从中原、齐鲁,到江淮、江南,4个地域的城镇村落的街巷空间串联。在“大运河街肆印象”之江南街景中,LED屏做成的天幕每20分钟循环一次,模拟一天24小时的光影变化。晨曦初露,鸟鸣蛙叫;电闪雷鸣的同时,雨水淅淅沥沥地顺着房檐滴进门前小河里。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勾起了人们对江南的回忆。 高科技的运用,让整个非遗展厅处处透露着现代感。耳朵贴近墙上的一个个小圆圈,便可聆听《霸王别姬》《牡丹亭》《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传统戏剧;轻叩两扇传统木门,喜庆的年画随之更新。来到“河之恋”展馆,仿佛坠入如诗画卷,720度的环屏,让人自由穿梭在“时空河道”,感受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的奇妙感受。 展览关注各年龄段观众需求,既扎根传统又力求活态展现 近年来,博物馆的亲子参观比例越来越高。“运河湿地寻趣”展览,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送给10岁以下儿童的礼物。展厅色调清新明快,展陈视线下移,展览用标本的形式展示了生物和鸟类的分布情况,在一块圆形湿地里还投放了鱼虾等运河湿地的动植物。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运河湿地世界,探寻运河秘密。 “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互动区是以往在博物馆中少见的一种展览形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介绍,和之前的“运河湿地寻趣”展览不同,这个展览带有学习任务,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目标观众为10岁到15岁左右的青少年。 “我们采用青少年喜欢的密室逃脱游戏形式,把一个个跟运河有关的谜题串联起来,青少年玩家要在都水监衙门获得密码和解谜手册,解答问题,完成一段有趣的运河之旅。”郑晶告诉记者,通过光影或机械的互动装置操作,在玩游戏的同时,青少年也完成了对运河知识的掌握。 如何得到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是博物馆近年来重点创新的方向。龚良告诉记者,南京博物院的定位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目前青年观众占比达70%。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由南京博物院负责布展和运营,在空间色彩和展陈上采用了比南京博物院更大胆、更时尚的理念。 此次与清华大学雕塑学院合作的多媒介艺术展,从运河文化中提炼创作而成的雕塑艺术装置,是一个时尚的临展。“现当代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我们希望在博物馆中体现更多时尚的元素,为年轻人接受和喜欢。这些雕塑在为期3个月的展览结束后,将融入博物馆的茶吧、餐厅等公共空间中,为博物馆增添时尚气息。”郑晶表示。 关注各年龄段观众的爱好和观展需求之外,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展览既扎根传统,又力求活态展现。漫步“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一项项大运河非遗活色生香,体现着运河边人民的精致生活。“水路即戏路”,扬州清曲、京韵大鼓、山东琴书、昆曲、京剧等口头艺术交相辉映,五彩的颜料、考究的湖笔、玲珑的核雕、典雅的折扇等技艺巧夺天工,迸发出精彩绝伦的创意,极具观赏性。博物馆计划根据时令节气,将运河沿线城市的民间习俗一一展示。目前,已经有很多运河沿线城市正在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联合策划展示活动。 在郑晶心中,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有自己的愿景:3年内年观众数达到150万人次,其中70%是外地游客,不仅成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的新地标,也成为著名的文旅目的地,给人们多一个来大运河原点城市扬州的理由。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与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同生共长,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最醒目的标识。早晨散步到冶春园吃早茶,上午畅游瘦西湖,下午打卡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夜晚在三湾古运河畔听广陵潮,兴许还能邂逅“春江潮水连海平”的壮观景象——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之旅,将会日益成为让人充满惊喜和收获的心灵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