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洞见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迄今为止哪本书最感动你? 《肖申克的救赎》位列第一。
它让悲观者前进,无助者有力,迷茫者思考,绝望者看到希望…… 这本书所讲的,不光是安迪、瑞德和老布的故事,可能也是你我的故事。
01 最开始看《肖申克的救赎》,是带着一种对不常见生活的好奇心和窥探欲来看的。 当我第三次读它的时候,才发现这样一部讲述监狱高墙内故事的小说,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是因为监狱是一个巨大的隐喻。 任何一个你不喜欢又离不开的地方,任何一种你不喜欢又摆脱不了的生活,就是监狱。 有多少人一辈子困在不喜欢的工作里,每天去上班要靠忍受? 有多少人一辈子困在糟心的感情里,和另一半互相憎恨着生活? 有多少人一辈子困在一个早已厌倦的小地方,羡慕地看着别人去闯荡? 当感到痛苦和不自由,怎么办呢? 有的人是安迪,积蓄力量准备越狱。 有的人是老布,渐渐麻木,渐渐习惯于最初自己厌恶的生活,开始恐惧其它生活,因为他已经成为无法在其它环境中存活的单维生物。 我想到了那个刚毕业就端上铁饭碗,在一个清闲的、每年最多忙一两个月的国企混日子的朋友,拿着发不了财但是也饿不死的工资,做着无法带来成就感和意义感的工作。 刚开始讨厌这样的生活,厌倦单位的人情世故,可是短暂的挣扎之后就认了命,短短几年过去,已经开始习惯那样的生活,更离不开那样的生活。 因为他已经没有能力面对外面的快节奏和竞争,就像老布无法面对疾驰的汽车和日新月异的世界。 老布自杀后,瑞德说了一段关于“体制化”的话: “他只不过是被体制化了,在这儿,他是个有地位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到了外面,他什么都不是。但我得告诉你,这些围墙很奇怪,刚来的时候,你会恨它,慢慢你就会习惯它,日子久了,你就会发现你离不开它,那就是被体制化了。”
这段话,总让我想起一部电影《加勒比海盗2》里的那艘“飞翔的荷兰号”,船员把灵魂卖给船长,日复一日的劳作,然后渐渐贝壳化,最终成为船身的一部分。 真是这段话的绝佳比喻。
02 真实的监狱是被迫进入的,但“生活监狱”最开始大多都是自愿进入的。 当发现被困住了,面对这座监狱,宣布“我没办法”、“我没选择”、“我无可奈何”,实在是太容易了。 “我什么都不会,除了继续做现在这份低门槛工作,我做不了别的。”“我已经过了能折腾的年纪了。”“我总是三分钟热度,我坚持不了的。” “我的性格不适合。” “选错了伴侣,我不幸福,但是现在离开太迟了,这辈子就这样了吧。” “光是带孩子和做家务,我已经精疲力尽,我还能怎么样?” 只要你愿意,镣铐随时送到你手上,高墙随时平地而起。
自我设限,才是生活最大的监狱。 否定自己的可能性和可塑性,然后放弃寻找出路,放弃努力和抗争,其实就是在精神上画地为牢,给自己判了监禁。 安迪托瑞德买锤子,瑞德刚开始以为是会闹出大动静的那种违禁用品,有点犹豫。 因为狱方虽然对黑市交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存在一条红线,越过红线就会惹麻烦。 结果瑞德拿到锤子时,撇嘴笑了,实在是太小了,他说:“用这玩意儿挖地道,估计得挖上600年。” 可是瑞德觉得要花600年才能挖通的地道,安迪花了19年就挖通了。 安迪想修图书馆,想申请资金,老布说: “孩子,我在这儿经历了六个典狱长,我学到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当你要钱的时候,没有一个典狱长不把他们的屁眼嘣得跟小军鼓一样紧。 他们只会花纳税人的钱为监狱做三件事:加高围墙,修建牢房,增派守卫。”
典狱长果然像老布说的那样以预算不足为由拒绝了。安迪从典狱长那里得不到钱,提出写信向州参议院申请资金,典狱长的说法是老布说法的2.0,监狱想申请到资金,只有三件事,加高围墙、增加牢房、增派守卫。 事情果然如典狱长说的那样,安迪的信石沉大海,所有人都觉得安迪是在犯傻,因为他在做一件没可能的事。 但是安迪一直写一直写,州参议院终于不胜其烦,给他拨款200美元以及捐赠一批旧书和杂物。 安迪开心地说:“只写了六年。从今天开始我要一周写两封。” 最终州参议院被逼得没办法,每年拨款500美元给图书馆。 大家一致觉得不可能申请到的拨款,安迪只花了几年时间。 你看,事情很少会糟糕到完全无能为力的地步,总能找到可以帮助我们达成目的的办法。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句著名台词: “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让你自由。” 说的就是心存希望的人,无论什么处境都无法把他钉死。 他们就像落进石头缝里的草籽,只要有一点点机会都要蓬勃生长。 他们是那种被关进监狱就开始积蓄力量,筹谋越狱的人。
03 我有时候在想,肖申克监狱里关着的大多都是刑期漫长的重刑犯,如果没有安迪的出现,他们是不是会一个跟着一个地变成老布? 老布年轻的时候,所有人年轻的时候,是不是都是中途入狱的汤米那个样子? 眼神明亮,说话眉飞色舞,对什么事情都兴致勃勃,对自己有期待,有机会就紧紧抓住机会,比如听说安迪可以帮忙考文凭,拼命努力地跟着安迪从不识字的状态开始学习。 后来呢,就像王小波说的那样: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是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来,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成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最后,眼神明亮、兴致勃勃的汤米,会变成眉目低垂、没有指望的老布。
这恐怕是大多数人的命运。 那怎么样才能成为安迪呢?为什么安迪始终像个自由人呢? 是因为安迪没有受槌吗? 不,他是被生活狠狠毒打的人。 原本过着1%生活的金融精英,失去深深爱着的妻子,坐了冤狱,成了刑期望不到头的重刑犯。 刚进监狱的两年,被“监狱三姐妹”折磨了两年,日复一日地挨打,日复一日地被性侵。 他也在监狱里关了整整20年,过了20年报告之后得到允许才能拉尿的日子。 或许换一个人,会受不了打击而精神失常。 为什么他始终活得像个自由人? 在操场放风的时候,狱友瑞德形容他就像在公园里散步一样无忧无虑地活着。 保护安迪的,是一个叫“希望”的东西。 希望,是这部书里非常重要的一个词。 为什么同样一个词,为什么瑞德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会让人发疯,安迪却说是最美好的东西,美好的东西永不消逝? 因为他们两个人的“希望”不是一个意思。 瑞德说的“希望”是空想和奢望。 安迪说的“希望”是可以通过有策略的行动达成的梦想,是一个有意义且有清晰实现路径的目标,是每天都有小进展的事业,是美好而具体的愿景。 尼采说:“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安迪就是那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的人,他始终过着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所以其他人的梦里是恐怖残暴的狱卒和狱友,他的梦里是太平洋蓝色的海水。 希望,是安迪看不见的保护伞。 还不止,他不止自己心怀希望,还把“希望”当成礼物送给一个又一个的人。 他扩建监狱,改善狱友的精神生活,把监狱变成了一个更好的地方。 他帮助狱友考取文凭,最后担心瑞德步老布后尘,给了他一个新生活的邀请。 因为希望,他始终没有被真正禁锢。 什么是不自由呢? 当你给自己下结论“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你就永远被关在一个监狱里了。 那什么又是生而为人的自由呢? 我觉得是: 第一,人拥有在任何环境下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这种自由没有人可以夺走。 第二,是心怀对未来的希望,只要有希望,眼前的生活再无法忍受也只是暂时的,只要有希望,身体在肖申克,心灵却可以飞到纯净的太平洋,睡着的时候会梦见狮子。 我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瑞德出狱了,却无法活得像自由人,直到安迪邀请他到太平洋小岛。 因为他被“体制化”了,是自愿过一种一眼就能看到头的生活,按部就班,每天用例行公事填满。 对未来丧失想象力,不再探索新的可能性,不再渴望生活。
小说的最后,当瑞德知道,可以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和好朋友一起彻底地告别过去,一起出海打鱼,一起迎着海风和太阳眯缝着眼睛微笑,一起调侃在肖申克的牢狱生活,他重新燃起了希望。他想到了安迪之前和他说过的话,在大树旁的石墙下找到了安迪留给他的一封信。 他坐上了开往远方的汽车,去兑现他与安迪的承诺。 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终于紧紧拥抱在一起。 希望,永远是黑夜中,为你点的一盏长明灯。 ▽我想,每一个在生活牢笼中心存希望的人,都会喜欢上这部小说。
它陪着亿万人度过了无数生命中难过甚至绝望的日子。 肖申克监狱里面的囚犯,是现实社会的众生相。 要救赎的,不光是肖申克的囚犯,也是大千世界中每一个泅渡生活彼岸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