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转自齐鲁壹点,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座城市能级的提升背后,大都会经历涅槃的过程。济宁,鲁南经济圈关键一员,也是山东省内“步伐稳健”的腰部城市之一。资源型城市主动转型、破解“煤电围城”的困扰,一度是这座城市全力以赴的方向。 当高质量发展成为所有城市的共识时,近两年,济宁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并已全面进入立体交通时代,城市能级提升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尤其是2021年,济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5000亿元台阶,这一数字与省会城市太原相差不大。而未来的5年,济宁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上6000亿元、7000亿元台阶,力争突破8000亿元大关。 那么,当我们翻看2021年城市GDP前50强名单时发现,每一个目标数字后面,都是一个强大的城市。例如6000亿元左右的,代表城市就有台州、泰州、嘉兴,7000亿元左右的,有厦门、潍坊、绍兴,8000亿元左右的则有唐山、徐州、大连。然而,去追赶这些城市,济宁的路径是什么?未来5年的冲刺准备好了吗?这些城市又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呢?
全面进入立体交通时代 稳健迈上5000亿元台阶 济宁是一座相对温和的城市,位居山东西南,土地以平原为主,水系众多,农业发达,具有扎实的工业基础,尤其作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资源禀赋富集,尤其受儒家文化和运河文化影响深远,彬彬有礼与包容开放,成为这座城市的两大标签。 另外,在这座城市的地下,蕴藏着大量的煤炭资源,滚滚乌金的开采,曾为济宁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然而,资源型城市的主动转型,也成为济宁很早以前就未雨绸缪的一大课题。可转型成效究竟如何呢?
在刚刚结束的2022年济宁两会上,济宁政府工作报告列出了自己的五年成绩单:地区生产总值迈上5000亿元台阶、达到507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0.5亿元。893个新旧动能转换产业项目加快实施、完成投资7600亿元,“四新”投资占比达到58%,“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考核全省第一。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达到48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10.8个百分点,在全省率先建成产业技术研究院,获评国家创新型城市。营商环境跃居全省前3位、全国第24位,新登记市场主体61.7万户……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是当地党委政府谋求发展的初心所在。 2021年,济宁为市民做了很多民生实事:全市共完成新改扩建中小学15所、增加学位1.5万个;开通54条“助学公交”线路,每日运营231班次;全市各类养老机构新增护理型床位4542张…… 尤其是交通设施建设,济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其中,鲁南高铁全线贯通,新机场加快建设,枣菏高速、董梁高速、京台高速竣工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尤其是济宁中心城区的交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迅速建成大二环和内环高架,全面进入立体交通时代。自此,济宁从“摊大饼式”的城市格局转向了族群结构大都市升级的方向,四个新城之间的“距离”真正缩短了,城市的相互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
2021年,济宁聚焦先进制造业,通过推进“干部助企攀登”,对402家制造业企业“一对一”助企服务。这一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1%。实施工业和技改项目1049个,完成技改投资800亿元。新增“四上”企业2135家,多增554家、居全省首位。而代表着发展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两项,济宁分别新增324家、1151家,均实现翻番。 “地理决定命运。”这曾是形容这个世界的最著名的格言之一。自身中心城市能级不高,又离世界级、国家级中心城市太远,这是济宁所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依托高铁、机场等交通设施或将得到缓解,然而,提升城市能级,就必须向先进制造业的赛道持续深入。 当然,济宁的区域位置也有诸多有利的方面:地处我国经济和人口最为密集的京沪发展主轴几何中点;上承“京津冀”、下联“长三角”、中接“一带一路”和“黄河流域”,是四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区;是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世界城市群南北沟通、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东西交互的关键节点。济宁立足区位优势,大力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公铁水空”多网融合发展的全国性交通枢纽优势凸显。 相对来说,鲁南经济圈缺乏一个区域中心城市,稳步前行的济宁、临沂各有长板和短板。从根本上说,都无法完成对经济圈内其他城市的单向赋能和拉动。作为一个省份的腰部城市,扎扎实实做好实体经济,显得尤为重要。谁有了强有力的产业集群,谁才能有成为经济圈区域中心城市的可能。其实,这场竞赛的主题早已确定,备战也早已悄然开始。
当前,济宁区域交通枢纽中心地位却越来越明显,已经启用的高铁站及新机场,还包括建设中的机场高速、济微高速、济商高速、绕城高速,济宁路网纵横,高铁交错,加上空港升级,将进一步夯实区域交通枢纽中心地位,提升城市的发展潜力。 济宁城市能级要跨越提升 台州潍坊徐州哪些路径值得借鉴? 把济宁放在全国的城市中排名,会是什么样呢?2021年,济宁的GDP总量压过漳州,但被增速23.32%的太原和32.9%的榆林超越,排名全国第52位。 2021年,台州的GDP达到5786.19亿元,位列全国城市43位,与济宁的GDP总量相比,要高出一些。但是台州的城市发展却后劲十足: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杭州湾战略,走到城市化进程的十字路口,需要台州变身为强有力的城市中心,聚合一个更加强大的超级台州,在城市竞争排位赛中力争上游。
作为“制造之都”,台州已经形了汽车制造、医药健康、缝制设备、塑料模具等21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6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299个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国内外第一,是全国制造业38大类、287个小类中体系最健全的城市。 台州制造可以更好地强链与补链。未来,针对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产业链薄弱环节、技术产品空白领域,台州可积极布局,或者通过与中心城市合作等方式,攻占一批细分市场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7000亿、8000亿两个数字背后的城市,有济宁特别熟悉的两座城市,潍坊和徐州,这都是济宁长期对标的对象。2021年5月21日,济宁市在全市科技创新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十四五期间全面对标徐州和潍坊,综合势力确保全省第5。 从数据上看,2021年徐州的GDP为8117.44亿元,比济宁高出3107.44亿元。而2010年至2020年这10年间,徐州、济宁这两座城市的GDP增幅看,徐州从2867亿增长至7320亿,增长4453亿,增幅155.32%;济宁从2543亿增长至4494亿,增幅76.72%。对标是为了弯道超车,数字增幅的背后,实则蕴藏着“城市突围”的密码。 济宁向徐州学什么呢?首先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上,徐州从2010年起开始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超前布局,陆续建设内环高架和地铁,体育中心、音乐馆、湿地公园、科创园区等公共项目布局完善,实现了从三线城市到二线城市的蜕变。 更重要的还是产业发展,徐州的产业结构过去和济宁很相似,也是一座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后来,徐州积极转型制造业,经过10年努力,建立了以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生态农业为核心的较为先进的产业体系,产业附加值在黄淮海地区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一直是这座城市心心念念的目标。但是客观来看,淮海经济区地处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围绕徐州的多个地市远离各自省份的行政中心,且都处于长三角、京津冀、郑州都市圈的边缘地带。从经济体量和质量上看,徐州自身实力依然有很多提升空间,辐射带动能力目前还不显著,尤其是相对于鲁南的济宁和临沂,吸引力并不强。 潍坊,排名由上一年的第39名上升到第35名,GDP总量由2020年5872.2亿元直接跨过6000亿阶梯,进入到7000亿梯队,达到了7010.6亿元。 当下,“中国制造业看山东,山东制造业看潍坊”新品牌,让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认可。因为这座城市在胶东经济圈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典型的产业协同和产业支撑者。潍坊这座拥有潍柴、晨鸣、歌尔等众多知名上市公司的区域强市,近年来正呈现厚积薄发态势。潍坊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已有国家级单项冠军1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7家。山东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中,潍坊所有拥有的数量最多。
可以说,徐州和潍坊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上都做到了厚积薄发,积淀了强大的产业基础,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产业协同,对于一座城市能级的提升,显然起到了引擎的作用。提升“231”产业集群能级方面,济宁可以从两座城市的实体经济发展路径中汲取经验。 聚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港航物流 是实现城市产业突围的两把“利刃” 济宁提升城市能级的路径有哪些呢?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注意到两个关键词:先进制造业、现代港航物流。 根据济宁政府工作报告,济宁将在打造“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中心城市”上求突破,助企攀登计划将攀登企业扩量到863家,组建四个“强企俱乐部”,推动企业向更高层级俱乐部迈进,确保7家企业营收过百亿,力争1家企业过700亿元。
在提升“231”产业集群能级方面,济宁梳理出19条关键产业链。其中,高端装备围绕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培育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应急装备产业链,加快推进济宁国际高端装备产业城,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力争营收突破1000亿元。高端化工围绕打造国家级煤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延伸煤化工、盐化工、生物化工产业链,推动省级化工园区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力争营收突破800亿元。 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六大核心园区,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两大核心产业链,大力发展新一代半导体、汽车电子、智能终端等产品,打造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器件、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新材料主攻碳基材料、稀土材料、生物基材料、油系针状焦,打造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新能源主攻发电装备、储能装备、绿色能源等,创建新能源多元化利用示范基地,三大集群营收力争达到700亿元。医药主攻化学制药、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力争营收突破200亿元,打造国内一流的医药产业高地。 “专精特新”是济宁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的突破点,实施高成长企业三年倍增计划,新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130家,国家、省制造业单项冠军18家。大力培育“种子”“幼苗”“准四上”企业,新增“四上”企业2000家以上、总量突破8000家。
在科技创新方面,济宁将实体化运作“创新谷”,组建国家大学科技园联盟济宁分中心,启动“十城百校”科技合作计划,新建孵化空间3万平方米。推动大院大所在济宁建设产业基地、科创园区,重点培育8个重大牵动性平台、20家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每个县市区至少引进3家与济宁产业紧密结合的科研院所,新增省级以上平台60家以上。以“231”产业集群“链主”企业为主体,构建“1+N”协同创新体系,年内率先在高端装备、高端化工两个领域突破,三年实现全覆盖。 同时,依托京杭大运河资源,济宁将独辟蹊径地打造多式联运全国交通枢纽城市。去年前三季度,济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440万吨,同比增长27.2%,超越潍坊、威海等几个沿海城市港口,居山东第5位,成为山东吞吐量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
内河航运因为成本低廉、通江达海,所以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在这种背景下,济宁将重点推进梁山港、任城港、微山港规划建设,加快打造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现代化亿吨级大港,逐步构建“一干双线十二支”高等级航道网络。充分发挥“公铁水空海”综合交通优势,深化与“中字头”“国字号”企业合作,充分挖潜京杭运河、瓦日铁路、新兖铁路、长江沿线货运市场,货物吞吐量突破5000万吨。 济宁还将加快梁山港京杭多式联运物流园、龙拱港集装箱示范园、济州港临港产业园建设,再开通5个以上城市集装箱航线。高规格举办全国内河航运高峰论坛,支持梁山港争创国家储备煤基地、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擦亮新时代“运河之都”名片。 济宁作为一个“稳健”的腰部城市,在这个特定的阶段应聚焦、聚力发展产业集群和产业带,扎扎实实围绕产业链做文章,建立一个具有惯性的产业生态,这才是城市能级持续提升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