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蔡宇丹汪泷
人才集中流向都市圈中心城市,三四线如何在人才大战中逆袭?近日,山东本土招聘
网站齐鲁人才网发布的《2022年山东就业市场人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济青两地的虹吸效应越发明显,但这两大核心城市的人才需求量增幅却在回落;与此同时,强劲的经济增速,将
济宁和菏泽等山东腰部城市人才需求量增幅推到全省前两名。
而济宁在人才流入量上各项数据的强劲增量也说明,随着海归回流、江浙沪人才回流、深圳人才回流以及当下互联网大厂裁员潮引发的回乡潮,三四线发力的机会到了!
1.都市圈现人才聚集,济青烟潍虹吸近6成大学毕业生
据悉,这份《报告》抽取了齐鲁人才平台数据库中41万求职者样本、16.3万企业样本及51万条职位样本,并通过调查问卷获取底层数据撰写而成。
《报告》显示,2021年山东就业市场中有89.17%的山东籍就业人才选择在省内流动;2021届市场化驻鲁高校毕业生有86.04%的毕业生选择在省内留存就业,为近三届最高值,其中山东籍毕业生留存率超9成,非山东籍毕业生留存率首次突破4成。那么,这些选择在省内就业的人才都流向哪了呢?
2021年山东市场化就业人才16地市流动轨迹
进入都市圈和城市群时代,中心城市的资源聚集效应越发强大,《报告》显示,从2021年山东市场化就业人才在16地市流动轨迹看,人才流动量最大的城市是济南,泰安、淄博、
烟台、青岛、潍坊4市与济南人才交流密切;青岛就业人才流动量位居全省第二位,日照、潍坊、烟台、济宁与青岛间的人才流动更为活跃。
这个人才流动轨迹勾勒出了山东经济最为活跃、交流最为密切的区域在济青廊道。而济南和青岛作为济青廊道沿线两大经济圈中心城市,人才虹吸效应明显。
2021届市场化驻鲁高校毕业生16市流动轨迹
从2021届市场化驻鲁高校毕业生16市流动轨迹来看,毕业生流动量最大的城市是济南,其中泰安、济宁、德州、聊城、菏泽、淄博、临沂、东营、枣庄9市市场化高校毕业生省内流动首选济南,体现了济南作为省会经济圈中心城市的人才聚集效应。
2021年山东市场化就业人才吸引指数城市排名(前10名)
注:人才吸引指数=当地就业人才省内净流入量/全省就业人才跨市流动总量,指数为正数表示该地人才净流入,指数为负数表示人才净流失。
《报告》中列出了2021年山东10座人才吸引力指数为正的城市。从上图数据可见,2021年山东各市人才吸引力指数排名,与2021年山东GDP排名大致相似,其中有近90万在校大学生的济南超过青岛,人才吸引指数全省最高。
2021届市场化驻鲁高校毕业生流入量占比按地市排名(前10名)
从2021届市场化驻鲁高校毕业生流入量占比按地市排名来看,头部效应凸显,济青烟潍强势虹吸近6成毕业生,济宁以8.79%的流入量占比位居第五。
2.人才需求增幅,济宁菏泽逆袭前两位
2021年,山东经济一大亮点就是潍坊、淄博、临沂、济宁、菏泽这几座3000亿-5000亿量级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通道,GDP增速分别达到9.7%、9.4%、8.7%、8.5%、8.8%。省外媒体将这一现象称为“山东的腰硬起来了”,体现在人才供需上就是人才需求量增幅上猛增。
从2021年山东省就业市场16市人才需求量增幅来看,济宁成为最大“黑马”,2021年以20.22%的增幅排名全省第一,菏泽、日照位列二三位。综合排名来看,三四线城市2021年人才需求更加活跃。
对比齐鲁人才网2020年数据看出现明显变化:人才需求量最大的济青两地,2021年人才需求量增幅却大幅下落。三四线城市人才需求日趋活跃这一趋势,2020年就露出端倪。2020年,临沂、菏泽分别以8.01%、7.95%的增幅位列第三、第四名;2021年,鲁南经济圈的济宁和菏泽人才需求量增幅直接站到了省内一二名。
从吸引人才的流入量看,济宁一步步“上位”。
2021年山东市场化就业人才流入量占比按城市排名(前10名)
近年来,城市流入人口规模成为各市最为
关注的指标之一。从上图2021年山东市场化就业人才流入量占比按城市排名(前10名)看,呈现三大梯队:济南、青岛位列第一梯队;济宁以5000亿经济体量,插到8700亿体量的烟台和7000亿体量的潍坊组成的第二梯队中,表现亮眼。
2020-2021年流入山东的省外市场化就业人才去向地市排名(前5名)
从2020-2021年流入山东的省外市场化就业人才去向地市排名可以发现,济南、青岛的“头部效应”非常明显。包揽三四五名的,均是山东的腰部城市,2021年济宁跻身全省前五。
2020年,济宁人才需求量增幅还为负数,2021年为什么由负转正领跑全省?从吸引人才流入量等维度看,济宁也是一步步“上位”。
齐鲁人才网数据显示,在人才吸引力指数上,临沂和济宁之间咬得很紧。
从人才往都市圈中心城市聚集的特征上,未来,临沂、菏泽、济宁,谁能成为鲁南经济圈的中心城市,谁就能在人才汇集上更有优势,从数据上看,在人才要素上鲁南这三座城市已经展开了激烈竞争。
那么,济宁的人才来自哪里呢?
3.济宁外来人才哪来的?吸纳菏泽济南辐射胶东经济圈
2021年流入济宁的山东市场化就业人才按来源城市排名(前10名)
从济宁人才主要输入地来看,第一来源地是菏泽,占所有流入济宁就业人才总数的20.34%;其次是济南,占比17.06%;泰安、枣庄、青岛分别以15.94%、15.58%、7.79%的占比位列第三至第五位,以上五个城市合计占比达76.71%。
综合来看,济宁流入人才来源地市主要集中在济宁周边地区,说明了济宁的区域辐射力强。来自青岛的就业人才占比进入前五,一定程度上说明济宁人才吸引力有“出圈”潜力。
这种“出圈”不光是体现在对胶东经济圈的辐射上,还体现在突破行政壁垒,对淮海经济区的辐射上。
淮海经济区地处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实际上是一个由四省“边缘城市”组的群。作为国家确定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8000亿量级的徐州对于5400亿量级的临沂和5000亿量级的济宁的辐射带动能力目前还不显著,人才虹吸效应还未显现,还处在胶着状态。同样肩负资源型城市转型命题的济宁和徐州过去在产业结构上很相似,徐州有徐工,济宁有山推,这两座城市在工程机械制造这个大的产业赛道上交集,也体现在人才的争夺上。
那么,济宁靠什么来引才留人?
4.四大回流潮叠加,三四线城市迎来抢人机遇期
《报告》中分析了2021届市场化驻鲁高校毕业生留存山东影响因素,其中经济牵引占比最高,占41.67%;政策牵引占26.45%,感情牵引20.71%,环境牵引9.88%。对比2020年数据,经济牵引的因素同比减少1.16%,政策牵引的因素增加0.78%,感情牵引增加0.29%。
对于三线城市来说,经济实力上无法和中心城市抗衡,但在“政策牌”和“家乡牌”上可发挥的余地很大。
齐鲁人才研究院副院长李召华分析说,这几年人才市场上出现了几大回流潮:2021年,
疫情影响下海归人才回流中国的势头明显;在山东,出现了江浙沪人才回流现象;与此同时,这几年,由于深圳地价上涨导致制造业外溢,人才回流加速。
从去年起,阿里、腾讯、京东、美团、B站等互联网大厂裁员潮越演越烈,大厂裁员背后是小城市吸引人才的机遇。28岁的李雪(化名)大学学的是物流管理,毕业后在京东物流北京总部工作。这次京东裁员中,她所在的部门被整个裁掉了。李雪回到老家聊城,在德邦聊城分公司找到一个管理岗工作。
李召华说,这些回流的年轻人,很多属于中高端专业人才。他们回流时并非只看中济南、青岛这些中心城市,更看中企业行业地位,是不是可以让他们发挥所长。
这就是山东三四线城市的机会。山东工业一大特征是,很多全国甚至全球知名企业,比如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都均衡地分布在县域,比如山推在济宁
市区、阳光纸业在
兖州、兖矿能源在
邹城,这些企业在行业赫赫有名,对行业高端人才吸引力非常强。
李召华说,这些回流的人才,正是众多三四线城市需要抓紧的人才,对于这些深藏山东县域的名企来说,强化雇主品牌,增加社会知名度,是必须要做的功课;而三四线城市的人社部门更要有战略眼光,在这个“机遇期”打好政策牌。
济宁市人社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济宁市引进专科以上毕业生4.52万人,增量1.75万人,增幅63.43%,其中“双一流”高校毕业生959人。
2021年,济宁引进专科以上毕业生4.8万余人,其中“双一流”毕业生1890人。这一年济宁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7500余人,新增全国技术能手7人,在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中奖牌总数和金牌数均居全省首位。
这些新增量和济宁市加大“政策牵引”力度有很大关系。国内高校理科生,只要承诺毕业后来济宁工作并签订5年以上协议的,在校期间每人每年最高给1万元学费补助;济宁企业和职业技校从市外全职引进世界技能大賽和中华技能大奖金银铜选手,以及省级首席技师,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在济宁购买首套商品住房,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20万元购房补贴。
2021年,济宁市区县人社部门的干部和工作人员走访了2100余家企业,在密集调研走访中,“挖”出了一个全省最高人才需求量增幅,绘制“人才画像”,发布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搞精准招聘,缺什么补什么,解决企业人才和用工需求8430余人。这些干部下企业时还上抖音搞
直播,给毕业生介绍企业。
以前地方干部抖音直播带货,推介当地特产,现在下企业推介当地名企。
这一年,由济宁市政府背书,出面组织的网上招聘活动一连搞百日,通过“地毯式轰炸”强劲曝光,比企业单兵作战效果更佳。
三四线城市招引人才,主要打“家乡牌”,以吸引本地籍人才回流为主,“感情牵引”成为杀手锏。
2021年,全国百强县第10位的龙口市不光对来龙口的博士硕士本科生发放房补、
生活补贴,把功夫还用到人才父母身上,对回龙口的龙口籍博士、硕士、本科生的父母发放最高3万,最低1万的“养育津贴”。
为获取先机,济宁市从济宁籍大学生大一、大二时就“下手”做功课,在学生寒假时搞“家乡名企行”,组织他们上企业参观,打响雇主品牌,让这些大学生对鲁抗、山推等济宁名企的实力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三大牵引”虽然重要,但最终决定人才流动的还是产业。
这两年,全面进入立体交通时代的济宁有了大都市的格局空间,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目标,济宁梳理出19条关键产业链。其中,高端装备围绕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培育工程机械、
汽车及零部件、应急装备产业链,加快推进济宁国际高端装备产业城,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力争营收突破1000亿元。高端化工围绕打造国家级煤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延伸煤化工、盐化工、生物化工产业链,推动省级化工园区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力争营收突破800亿元。
2021年,济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1%,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达到24.6%,在全省位居第五,超过了济南青岛烟台潍坊。
与此同时,在新兴产业上,济宁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两大核心产业链,大力发展新一代半导体、汽车电子、智能终端等产品,打造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器件、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新材料主攻碳基材料、稀土材料、生物基材料、油系针状焦,打造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新能源主攻发电装备、储能装备、绿色能源等,创建新能源多元化利用示范基地;医药主攻化学制药、生物制药、现代中药,打造国内一流的医药产业高地。
就在前不久,有消息称,宁德时代落地济宁,投资额超过百亿。而国内顶尖工业机器人供用商珞石科技落户邹城,带动了济宁机器人产业集群发展。“宁王”和珞石科技的到来,代表了济宁招商引资上的成功,也体现了这座城市的产业吸引力。
“专精特新”是济宁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的突破点,目前济宁新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130家,国家、省制造业单项冠军18家,以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
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健康医养为主题的“231”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升级,人才招聘需求持续上升。
2021年,山东的腰部城市潍坊、淄博、菏泽、临沂的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分别达到21.6%、31.1%、30.2%、18.4%,枣庄、聊城、东营、德州也都超过20%,这是这些三四线城市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后,会输出更多含金量高的工作岗位,极大地提高了对人才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