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禾
小木
过去五年,山东省经济发展先抑后扬,走出了一条上扬曲线。
在历经GDP核减大幅缩水、新旧动能转换启动、强省会战略、三大经济圈划分等变局下,山东16地市五年间交出了不同的答卷。
对比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经济指标,可从不同角度衡量各城市的发展状况,全面洞察山东16地市整体发展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在2018年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对全国GDP重新修订后,各城市2016年、2017年、2018年三年GDP发生了变化,本文以第四次经济普查修订后的数据,对山东各城市过去五年的GDP表现进行分析。
2019年1月,莱芜划入济南,为更客观反映城市发展状况,本文中济南2017年的数据均包含莱芜(人均可支配收入除外)。
1、GDP
2017年至2021年,山东省GDP从63012.1亿元增长至83095.9亿元,增量超2万亿,增速31.87%。
从总量排名看,青岛、济南、
烟台一直稳居山东GDP三甲位置。
青岛2017年GDP突破万亿,成为山东省第一个GDP过万亿的城市。之后,青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GDP总量连迈4个千亿台阶,从10136亿元增长至14136亿元。
“强省会”战略下,济南过去五年的表现可圈可点,GDP2020年突破万亿,总量五年越过3个千亿台阶,从8096.97亿元增长至11432.22亿元。
烟台GDP从6762亿元增长至8712亿元,离万亿目标更进一步。烟台已经提出,到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4万元;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元左右。
三甲之中,青岛领先济南、烟台的优势在扩大。
2017年,青岛领先济南2040亿元,领先烟台3374.96亿元。
2021年,青岛领先济南的优势扩大到2704亿元,领先烟台的优势扩大到5424亿元。
GDP排名变动比较大的,是第5到第10的区间。
其中,淄博变动最大。
在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之前,淄博GDP总量常年居全省第5。四经普修订后,淄博2018年GDP由5068亿元下调至3573亿元,仅一年缩水1500亿,与修订前相比,淄博排名下滑了两位,位列全省第7。
GDP大幅去水,很大程度在于淄博传统产业占比过重。新旧动能转换战略下,淄博产业转型压力仍然比较大。
临沂、德州排名上升1位。
其中,临沂反超
济宁,跻身全省第5,济宁下滑至全省第6,跌出第一阵营。德州与威海互换,上升至全省第9,威海下滑至第10位。
聊城、日照、枣庄由于经济体量较小,GDP一直在全省垫底。
从增速看,济南、青岛、菏泽增长最快,五年增速位居全省前三,分别为41.19%、39.45%、36.4%。
作为山东“双子星”,济南与青岛分别为省会经济圈、胶东半岛经济圈的核心,两座城市齐头并进、保持快速增长,对于推动全省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菏泽的高增长在于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根据2022年菏泽市政府工作报告,过去五年,菏泽三次产业比例由10.8︰44.5︰44.7调整到9.8︰41.6︰48.6,淘汰退出化工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1.89个百分点,“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高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济宁、威海、枣庄增长乏力,增速位居全省后三位。
其中,济宁GDP增速22.39%,位列全省倒数第1,威海增速23.93%,仅高于济宁,全省排名倒数第2。
济宁的失速在于工业的失速。作为资源型城市,济宁因煤而兴,是国家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较大的环保压力下,济宁煤炭企业转型力度不够,传统煤电产业下行压力大,拖累了工业增长。
威海由于产业规模不够大,经济增长乏力。据2022年威海市工作报告,威海目前“四上”企业总量不大、增量不多,经济增长速度不快。产业链、供应链还不稳固,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资源要素约束趋紧,大项目、好项目支撑和储备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山东省GDP总量后8位的城市中,只有日照GDP过去五年增速跑赢全省,其余7个城市增速均不及全省,拉低全省经济增长,全省区域均衡发展还存在不小的短板。
再来看人均GDP。
2017年,东营、青岛人均GDP超过10万元,2021年,全省人均GDP过10万的城市达到5个,济南、烟台、威海人均GDP均超过了10万。
东营GDP总量全省排名不靠前,但由于人口少,东营人均GDP一直稳居全省第1,2021年人均GDP高达15.96万元。青岛人均GDP保持全省第2,2021年人均GDP为14.04万元。济南人均GDP五年间实现了快速增长,2021年人均GDP为12.42万元,升至全省第3。
菏泽与聊城人均GDP全省垫底,仅为4万多,不足东营的三分之一。
从增速看,前三位是菏泽、济南、泰安。
菏泽、泰安自身基数小,增速比较快,济南则是由于GDP总量高增长,带动人均GDP实现高增长。
威海、济宁人均GDP增速位列全省倒数第1、倒数第2,与两市GDP增速排名情况较为一致。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017年至2021年,山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6098.63亿元增长至7284亿元,增速19.44%。
相较于GDP的表现,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五年间变动比较大。
从收入排名看,2017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三甲为青岛、济南、烟台,2021年,潍坊收入超越了烟台,全省收入三甲为青岛、济南、潍坊。
青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157.24亿元增加至1368.3亿元,稳居全省第1。
济南财力持续攀升,于2021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07.6亿元。
与此同时,济南与青岛的差距也在缩小,2017年,济南与青岛差距为424亿元,2021年,差距缩小至361亿元。
潍坊同样表现不俗,五年收入增长至656.9亿元,超越烟台的646.7亿元,升至全省第3。
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第8到第13位,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动。
滨州排名连升2位,从第10升至第8。
菏泽进步最大。五年间菏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越了东营、威海、德州、泰安,排名由第13位跃升至全省第9。
从增速看,菏泽过去五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高达52.18%,增速高居全省第1,超过全省32.74个百分点。
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均领跑全省,菏泽发展势头十分抢眼。
除了菏泽,临沂、济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样实现高增长,增速分别为43.53%、37.42%,位居全省第2、第3。
临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高增长离不开高财税比。2021年,临沂财税比高达81.86%,位居全省第1,临沂财政质量稳健、韧性足。
济南收入的高增长在于总部经济等高端经济的培育。
过去五年,济南下大力气培育总部经济,引入企业总部。一大批企业山东总部落地,不仅为济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价值,诸如华熙生物、中商惠民等独角兽企业的落户,还大大提升了济南创新水平。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底济南总部企业已达到179家,2022年有望达到200家。
淄博、威海收入增速位于全省末位。
其中,威海是全省唯一一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负增长的城市,收入五年减少2.26%,由273.08亿元降至266.9亿元。
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两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在全省垫底,威海拖累了全省经济增长。
淄博收入增速2.05%,仅高于威海。
新旧动能转换及环保压力下,淄博关停了上万家企业。产业转型的“阵痛期”,直接影响了淄博的财政收入。
根据2022年淄博市政府工作报告,目前,淄博动能转换任务依然艰巨,高端引领性产业支撑力不足,区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协同创新水平亟待提升,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优质平台和产业生态依然缺乏。生态环境改善压力仍然较大,
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等领域还存在不少风险隐患,民生改善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
3、人口
2017年到2020年,山东省常住人口由10005.83万人增长至10165万人,增加159.17万人,增速1.59%。
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过千万的城市为临沂,2020年,青岛人口突破千万,山东2个城市人口过千万,青岛也成为了山东第一个GDP过万亿、人口过千万的城市。
从人口总数看,临沂、青岛人口为1102.57万人、1010.57万人,之后为潍坊、济南,人口在900-1000万人之间,菏泽、济宁、烟台、聊城、德州、泰安人口在500-900万人之间。淄博、滨州、枣庄、日照、威海、东营人口低于500万,其中,东营人口最少,为219.50万人。
从增速看,青岛、济南人口五年间增长最快,增速分别为8.77%、6.26%,遥遥领先其他城市,是全省人口吸引力最强的城市,临沂次之,增速为4.38%,除此之外,全省其他城市人口增速大多仅在1%以内。
青岛、济南经济水平全省领先,人口吸引力强。无论是省内还是跨省,青岛、济南自然是人们工作落户的首选地。
济宁、淄博、德州、聊城、泰安、枣庄6个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其中德州人口减少18.22万人,降幅3.14%,降幅最大。
人口数量体现着城市吸引力,人口结构反映着城市劳动力优势。
从劳动年龄人口看,青岛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最高,为64.31%,其次为济南和烟台,占比为63.6%、62.22%,青岛、济南、烟台年轻人吸引力强。
除了劳动年龄人口,大学学历及以上人口密度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城市的创新水平,体现着城市发展活力与后劲。
按比例算,全省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为济南、青岛、东营,分别为25931人、22551人、21994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生数量最少的城市为菏泽、临沂、德州,为7087人、8721人、9233人。
山东另外两个经济强市烟台、潍坊,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生数量并不占优,分别为16572人、14451人。
4、人均可支配收入
众多经济指标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
生活关系最大,是地区民生发展水平最直接的体现。
2017年至2021年,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6930元增长至35705元,增速32.58%。
青岛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全省第1,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223元,济南收入46725元,位列第2,与青岛相差近4500元,相比于2017年不足2000元的差距,青岛与济南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此外,人均收入过4万元的还有东营、烟台、淄博、威海,之后为潍坊、临沂、济宁、滨州、泰安,人均收入在3万元—4万元之间,菏泽、德州、聊城、日照、枣庄人均收入在2万元—3万元之间,其中菏泽人均收入最少,为23854元。
对比全省,青岛、济南、东营、烟台、淄博、威海、潍坊7座城市人均收入超过全省,其余9座城市,人均收入水平未达到全省平均。
从增速看,菏泽、德州、聊城由于自身基数小,人均收入五年间实现了高增长,位列全省前三,增速分别为为38.51%、35.34%、34.81%。
日照人均收入增速全省倒数第1,为23.23%。
值得注意的是,日照GDP增速全省第6、人均GDP增速全省第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增速全省第4,综合来看,日照过去五年发展势头不错。
此外,日照人均GDP为7.45万元,位列全省第7,反观日照人均收入,2021年不足3万,排名全省第12。
日照需下大力气将GDP增长转化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城乡居民收入比反映了城市城镇、农村收入差距,比值越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
对比全省,青岛、济南、东营、临沂4个城市城乡居民收入比超过全省,其余12个城市,城乡居民收入比均低于全省,全省城乡居民收入状况较为平均。
其中,德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8。
济南、东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4,青岛城乡收入比为2.31。
人均收入水平高于济南和东营,城乡收入比低于济南和东营,青岛城乡人均收入更为均衡、收入结构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