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5-26 20:40:45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声远楼原名神医楼,又名申冤楼。传说,楼的主人,是一位世家名医,姓高名志远。其人乐善好施,行医只求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不为名利。幼聪慧喜读书,通药理,耐劳苦,常随祖父辈四方采药,足迹遍于沂蒙泰岱,大河南北。渐长,益笃于学,尤精于医理,遂行医四方,不辞长途跋涉之苦,不言风霜雨雪之困,视病人如父母兄弟对疾病如仇人大敌。由于医术高明,每每药到病除,时人齐称神医。
某一年,鲁西南大地疫病流行,村村庄庄哀叹不绝,家家户户悲悲戚戚。人得了此病,上吐下泻,高烧不退,昏昏迷迷,奄奄一息。年轻少壮的尚且延缓生命,年老体弱者往往不日死去。这期间,高医生急得心焦火燎,忙里忙外,茶饭不思,困眼难合。心想:与其坐等病人登门问医,不如前去上门送医。于是便组织全家四十余人成立十个小队,分路到各村庄巡回治病。药用了一担又一担,人瘦了一圈又一圈,走遍了大河上下,跑遍了泰岱汶泗。不几日,数万病人就一一治愈,枯木逢春,千家万户欢天喜地。可唯有知州老爷的夫人,死摆“诰命”的臭架子,硬是不去高医生家治病,小命儿立刻被病魔夺去。昏愦的知州老爷,不但不自责,却怨恨高医生眼里没有他知州老爷,竟气急败坏地发恨要将高医生置于死地。
但四方百姓因免除了一场大难,对高医生百倍感激,于是送钱送物,登门致谢。可高医生都一一婉拒谢绝。百姓们总觉过意不去,想出一个妙法,就凑钱凑料,给高家盖了一座小楼,说是房屋稍微宽敞,便于病人前来就医。高医生再也无法拒绝,小楼不几日盖起。楼总得有个名字吧!因高医生医术高明,便给楼起了个芳名—神医楼。
忽一日,京城里来了一位巡按大人,此人性情贪酷,奸诈无比,此次出巡,名曰考绩,实为抽筋扒皮,走一程贪赃枉法,到一地刮尽地皮,不但沿途百姓恨之入骨,就连大小随员也恨他不起。谁知到了济宁州衙不过半月,就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小脑袋竟被“歹人”割去。这下子可闯了大祸,州府上上下下,惶惶不可终日,痛哭流涕,如丧考妣。可那知州老爷,老奸巨滑,富有心机,一边兴师动众,发签捉拿凶手归案(当然拿不着),一边又用重金收买钦差随员,封锁消息。随后又题上一本,上奏朝廷,说是:“钦差大人到衙不久,偶有小痒,遍求名医治疗,可恨奸医高某,暗下虎狼之药,致死非命。”皇上阅本,龙颜大怒,即批:“立斩、抄家、灭族。”知州老爷接旨后,喜形于色,立派五百甲兵,前奔高家,将其家数十余人,尽皆处死,并将神医楼推倒,夷为平地,随之悻悻扬长而去,似乎报了往日心头之仇,解了郁积有年之恨。
谁知过了十天之后,推倒的小楼,竟然又高高耸起,昂头天外,一身堂堂正气。知州老爷闻之,气急败坏,即派人将小楼推倒。就这样,白天推倒,半夜又站起,一连数十日竟是如此。知州老爷不免狐疑,大概是天怒难犯,预示什么不祥之兆,不敢再轻举妄动,触犯神灵,只好龟缩州衙垂头丧气。不数日,钦差案发,知州一家,满门抄斩,血流一地。百姓闻之,无不拍手称快。此后,这神医楼,白天迎朝霞,送夕辉,默默无言,沉思不语。夜晚望星月,吐云雾,恨恨不绝,愤愤不已。那声音,呜呜咽咽,悲悲哀哀,怨怨恨恨,愤愤怒怒,高一声,低一声,翻山越岭,穿林跨河,传向方圆数百里。人们听了,长夜难眠,泪下如雨,思之再三,惊叹不止。于是这神医楼又有了新的名字——申冤楼。
再后来,乡民们每每看到自己一家老老少少欢欢乐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就不免想到高医生一家的不幸,感叹,唏嘘。每到清明节,就相约到申冤楼前烧香焚纸、上供、祭扫,哭天哭地,泪下如雨。高医生若在天有灵,看到此景此情,定会将一眶泪水抹去。百姓们在祭扫之后,又低头沉思:楼名申冤,似显悲愤有余,寄托哀思不足,不如用“声远”名之为好,一来可高扬高医生之德:“声洪动天地,远扬泣鬼神”,二来睹楼思人,永志不忘,昭示来者。于是声远楼的名声就传开了。
来源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