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我七中, 建设在山东的济宁。 青年学子,济济一堂, 道合志亦同。 负起救国的使命, 充当革命先锋; 树立个人的学行, 做国家梁栋。 抵抗列强的侵略, 战胜那恶劣的环境, 来光大我们的七中! 济宁一中校歌歌词之由来 对济宁一中校歌历史的追问,要上溯到90年前。现存于济宁一中校史馆的山东省立济宁初级中学校歌歌词,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年代久远,史迹湮没,作者已无从考证。 山东省立第七中学时期是济宁一中发展史上一段极不平凡又光辉灿烂的岁月。1914年,山东省第八中学校和山东省第九中学校合并于山东省第十二中学校(济宁一中前身),定名为“山东省立第七中学校”。1926年,学校更名为“山东省立第七中学”。这一时期,学校紧跟时代潮流,接受并践行蔡元培先生的新教育思想,涌现出了孔令灿、彭畏三等一大批学养深厚、德高身正的优秀教师;培养了包括萧一山、屈万里、董渭川、金灿然等在内的杰出学子,他们以“树立个人的学行”为宗旨,以“做国家梁栋”为使命,潜心苦学,发奋报国。 正如歌词中所写,在那段动荡不安、风雨飘摇的艰苦岁月里,省立七中师生“负起救国的使命”“抵抗列强的侵略”,勇敢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他们学习传播马列主义思想,投身五四爱国运动浪潮,点燃了鲁西南地区的第一颗共产主义火种;他们南下请愿,共赴国难,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在长期的治学与革命过程中,省立七中的精神与品格逐渐凝结成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激励着广大师生勇毅笃行、团结奋进。 1932年,学校更名为“山东省立济宁初级中学”,但人们习惯上仍称其为“七中”。 1937年,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在国家救亡图存斗争之中,济宁初级中学的师生们创作了激人奋进的校歌,校歌仍采用“七中”说法,是鉴于省立七中在人们心中的深刻印象。 济宁一中校歌之确定与制作 2002年,在济宁一中100周年校庆时,学校曾恳请词界泰斗、校友乔羽先生撰写校歌,乔羽先生亲笔回信说:“校歌难写,一下写不出来。”此后,校歌一直未定。 值此120周年华诞之际,校歌创作再次被提上日程。经多番考量,20世纪30年代传唱的校歌歌词彰显了立身立学的治学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责任感,这正是济宁一中精神和文化的精髓所在。为传承百廿文化,弘扬一中精神,学校提请教代会讨论,一致同意将此校歌作为济宁一中校歌。 学校特别邀请了著名作曲家、济宁学院音乐学院教授李志国为歌词谱曲。校歌采用进行曲体裁形式,格调铿锵有力、昂扬向上,以齐唱加合唱的形式表现,特邀国家首席爱乐乐团演奏与录制,确保了高水平的音质。校歌时长1分33秒,简洁明了,恢弘大气,展现了济宁一中悠久而光荣的发展历程与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