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说到啃老,人们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10几20年前的思维模式里,认为所谓的啃老就是年轻人呆在家里不出去找工作、不思进取。
更有甚者每天呆在家里打 游戏、睡大觉、颓废地浪费生命的每一天。要吃要喝的时候就伸手向父母要钱,一次几十、几百元,多的几千元,花一段时间之后又继续问父母要钱。
从前对于啃老还有一些流行的 网络名词,比如“啃老族”“寄生族”这样的标签化称谓,这是对啃老的一种具像化表达,也是从前社会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称呼去唤醒一批年轻人,不要再沉迷于啃老中。
然而2023年的今天,似乎我们很少再听见“啃老族”“寄生族”这样的说法,是因为这样的行为从生活中消失了吗?
当然不是。
而是经过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从前的啃老行为演变成为了新型的、更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啃老”!
什么是“新型啃老”?
经过国家数十载的飞速发展,社会规则十几载的大浪淘沙,90年以后所生的孩子们都生活在物质丰富的优渥生活中。
不缺吃、不少穿的日子让这一代的孩子们缺少了应对社会生存的规则意识。
同时90年代以后国家所提倡的独生子女政策,让每家每户都只有这么一个孩子,更是舍不得让家里的独苗苗吃苦。
也正因为这样,年轻人没有经受过社会理念的熏陶,面对复杂的社会规则无所适从,更加害怕面对社会生存的压力,于是便催生了新一代的“啃老族”。
而这一代啃老族,连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甚至对于孩子们在家里的“啃老”行为给予肯定和支撑,更是欣慰孩子们的刻苦与进步。
这是为什么呢?
前面提到,90年代以后所生的孩子们都生活在物质丰富的年代,没有面对过风雨,自然没有相应的心理准备。
不仅如此,他们更是习惯于生活在父母所构建的舒适生活中,有钱花、没有烦恼,也因此产生了对这种生活的心理依赖。
而这种心理依赖发展到最后,让他们根本没有勇气,也没有走出去面对社会的能力。
其实“新型啃老”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读书型啃老”。以笔者的朋友小A为例。
小A是一位考研三战的勇士,在经历过3次考验失败后,小A家里人纷纷劝他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至少有了工作再经过几年的积累,不至于过几年到三十岁还一事无成。
然而小A并不愿意,并声称一定要考上研,就算考4次、5次,也一定要考上。
这么乍一听,是不是感觉小A非常有上进心?对于学习和知识的渴望成了他屡败屡战的动力?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作为小A的朋友,在某次饭局上,小A告诉笔者,其实他是不想去找工作。
他在网上看见过很多职场故事,尤其是被领导PUA、加班写PPT、被同事甩锅这样的事屡见不鲜。
并且很多公司不是正规的朝9晚5,什么966、007是大多数私企的常态。他不想经历职场困难,也不愿意早上7、8点就起床去上班。而且一个月几千块钱,还要被领导劈头盖脸乱骂,那多糟心。
相比起来,还是坐在家里看书复习准备考研更舒适一些。
早上睡到自然醒,刷会儿手机再起床看书,中午吃完午饭也得睡会儿午觉,看看小说,直到下午3、4点的时候慢慢看书刷题。到6、7点该吃晚饭了,就结束一天的功课。
这样看起来,其实小A对考研的热情并没有他表现出来的那样强烈,反倒是贪图准备考试的安逸时光。反正别人问起来,他可以说自己在准备考研。
逢年过节碰见劝他找工作的亲戚,他也有一套自己的说辞:“现在本科生没你们那个时候吃香啦,出去都找不到好工作的,都是3000、4000块这样,如果我读完研究生,就可以找一份薪水高的工作养父母,还可以考公务员,研究生考公务员可比本科生容易很多。”
他这一席话,言之凿凿,别人倒不知道该怎么劝他了。
于是,小A一直在准备所谓的“考研”。
那经费哪里来呢?当然是父母给了!
小A不愿意和家里住一块儿,声称在家里会打扰到他复习,软磨硬泡下让父母同意给他租一套 房子,也不大,50多平米的1室1厅,就在市中心,高级公寓,每个月房租大概是2000元左右。
然后除了房租,日常的生活开销,吃饭、交通、电话费等,他的父母每个月固定给他打2000块钱,然而2000块对于小A来说也是远远不够。
一个月总得招待1-2次朋友吧?饭局得去吧?落榜了心情不好出去旅游散散心得去吧?
没钱怎么办呢?再找父母要呗!
也就是那些招儿,缠着父母画大饼:“考上研给爸爸买点啥,给妈妈买点啥”。
总之饼倒是又大又圆。
小A在“读书型啃老”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笔者劝过小A几次,但都被小A无视过去了,后来小A在经历了一次大型失恋后倒是改变了很多,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准备读在职研究生。
那第二种“新型啃老”是什么呢?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喜欢做什么?喜欢创业。
从在职大学生到应届毕业生,再到20多、20多岁的年轻人,都热衷于创业。毕竟国家在针对创业板块有很多优待政策,尤其是应届生创业,现在工商局里应届生申请的营业执照多如牛毛,一抓一大把。
这就是第二种“新型啃老”,被称作“创业型啃老”的啃老方式。
一部分孩子毕业后不甘于在公司里做一个小职员,不愿意叫别人老板,就干脆撸起袖子瞎干,自己给自己当老板。
当然,这里所说的“创业型啃老”是指的一部分玩闹式创业,不做市场调查,不分析行业环境,不系统学习商业管理,凭着一知半解不管不顾地投入成本。
成本哪里来?当然也是父母支持了。
孩子要创业,听起来是很上进,很有冲劲,在启动资金方面父母当然愿意倾囊相授,但这些孩子们在还不懂市场、管理等各方面的情况下就盲目投资,这样“明珠暗投”的行为,最后这些启动资金只能石沉大海,血本无归。
朋友高林就是这样的例子。高林大学时学的工商管理,乍一听是一个很有创业潜质的专业,高林自己也信心满满。
在大四时,高林去一家公司实习了半年,半年的时间足以让高林认识到上班的“痛苦”,于是毕业后,高林下定决心要自己开公司,自己干!
毕竟他学的工商管理,工商都能管理了,他还有什么不能管理?
抱着这样一份自信,高林向父母要了35万块钱,投资了一家潮牌店。
这家潮牌店开在商业中心,说起来位置不错吧? 但偏偏那个商业中心只是一个不算高档的社区商业,主要客群是中等收入的家庭群体。并且在社区里活动的都是带着孩子放风的爷爷奶奶,试想有几个“爷爷奶奶”会带着孩子逛潮牌店?
你可能要说,小区里的年轻人总要逛逛吧?
咱想想,现在的年轻人,白天上班,晚上恨不得焊在床上,周末约朋友也会选择大商圈、时尚商业、中心商业这样的地方,一个商圈可以搞定吃喝玩乐一条龙,谁没事逛他那个店呢。
不仅如此,潮牌店周边都是早餐店、大排档、农贸市场、儿童游乐设施,这样的市场环境,对于他的店面来说完全就是格格不入。
高林的店半死不活的拖了大半年,后来启动资金花光了,实在走投无路,把剩下的货打包在网上批发便宜出手,他的创业梦也就此告一段落。
其实高林创业失败,就是因为他空有自信,却并没有针对市场环境、店面选址、目标客群进行详细分析,甚至不屑于做简单的前期调查工作。
他总认为毕竟他是工商管理毕业的,怎么可能去做简单又繁琐、无聊又低效的调查工作呢?他可是学习的工商管理,就算把店开在长城上也能客似云来。
却没想到,学历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只是一块敲门砖,而下面的路,要靠自己走,至于如何走、走到怎么样的地步,都源于自己的眼界、毅力和坚持了。
店面关闭之后的半年里,高林很长一段时间都很落寞,与当初胸有成竹的他比起来,完全是天壤之别。
高林创业失败的半年里,父母仍旧担负了他的生活起居,害怕他因为创业失败而患上抑郁症,日日开导,该给零花钱给零花钱,该买东西买东西。
好在高林经过了半年的颓废之后振作起来,他决定二次创业。但这次创业,他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
他在重庆时代天街开了一家火锅店,亲自去学习了半年熬制火锅底料,特色饮品配比等,也针对市场环境、客群环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计划,二次创业也顺利了很多。
高林的例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创业应该是整体投入的、不畏艰苦的、想要做出一番事业的,也因为有这样的信念,他才会将整个身心投入到里面,如果不是第二次创业的艰苦付出,否则也会和第一次创业一样,成为资本链条的小虾米。
总结
其实无论是过去的“啃老族”“寄生族”,还是当代的“新型啃老”,都源于父母对孩子们的爱,因为有了这份爱,他们愿意无怨无悔的付出。
然而这样是不对的,对于孩子,我们更应该给他们引导一条正确的道路,面对人与人之间、面对社会与人之间。要为他们树立完善的社会价值观、社会规则观。
如此在他们的未来,他们才能勇敢、自信的面对社会、面对工作、面对与人相处。
当然,对于孩子们来说,更应该“走出去”。
社会是一面镜子,你要做在镜子面前跳舞的舞者,而不是躲在角落尖叫的失败者。别害怕工作、别害怕领导、别害怕未知的路,因为这个世界是为人而生,让人主导意识,并非意识主导人。
亲爱的父母和孩子们,跳出你们的“心理舒适圈”,让孩子们放手一搏,追逐自己的天空;让父母真正安心,为他们的未来铺出一条充满鲜花与掌声的路!
来源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