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垃圾分类引领低碳生活新时尚”新闻发布会,介绍济宁市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情况。 近年来,济宁市认真落实省、市工作部署,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扎实推进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所有县(市、区)正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设置工作也在快速推进。邹城市、太白湖新区和泗水县分别被评为国家、省级生活垃圾治理示范县(区)。 工作机制不断完善。2022年,为进一步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推进办公室,制定出台了《济宁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同步组建工作机构,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同推进、系统治理”工作体系。修订编制《济宁市生活垃圾分类技术导则》《济宁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试行)》等技术标准,有力推动垃圾分类各环节建设标准化、操作规范化。 处理能力加快提升。以系统思维统筹投放、收集、运输、处置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为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分类收集方面,推动在社区、企业等场所设置专门的回收设施,全市共配置垃圾分类桶约38.64万个,建设分类垃圾房(亭)2297个、生活垃圾分类分拣站134个、有害垃圾暂存中心(点)76个。分类运输方面,全市共配置各类垃圾分类运输车辆1164台,对运输车辆安装GPS,规范运输车辆管理。分类处理方面,截至目前,全市建成运行10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能力达到7900吨/日;建成运行5处餐厨废弃物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700吨/日。目前,济宁市正在实施“济宁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包括大型垃圾分类中转站、可回收物分拣车间、电子垃圾分拣处理车间、有害垃圾暂存车间和大件垃圾拆解处理车间等设施,计划年底前竣工运行,为全域打造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闭环链条奠定基础。 餐厨垃圾治理逐步规范。餐厨垃圾治理是落实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济宁市通过摸清底数、加强监管、严厉打击等手段,全链条强化餐厨垃圾收运处置。组织执法人员对全市所有饭店、食堂、大型商场等场所逐一现场核查,共摸排、签约餐饮单位2.1万余家。加强日常监管,完善收集、运输体系,优化收运路线,落实收运处置联单及动态监管制度,做到餐厨废垃圾应收尽收。建立市、县和乡镇(街道)三级执法联动机制,严厉打击乱泼乱倒、私拉乱运等违法违规行为,共立案处罚482件。 宣传教育扎实推进。通过广泛宣传,让垃圾分类不断入脑入心,转化为全体居民的自觉行动。大力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进课堂”系列活动,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带动全社会增强环保意识。同时,组织开展了“让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知识竞赛、废品回收设计制作大赛、“垃圾分类·变废为宝”进社区活动、垃圾分类晚会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营造“人人懂垃圾分类、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单位、企业、居民、物业等利益相关方深度协同,形成治理合力。下一步,济宁市将重点做好“链条化”分类、“规范化”运行、“全民化”参与三篇文章。 科学系统管理,打造“链条化”分类新体系 坚持系统思维,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链条”分类体系。源头环节要“减量”,引导广大居民树立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意识,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垃圾产生。投放环节要“精准”,推进精准投放,让群众分得明白、分得清楚、分得方便。收集环节要“全面”,推进分类垃圾全面收集、消除盲区和死角。运输环节要“规范”,配齐配好垃圾分类收运车辆,加强智能化监管,坚决杜绝“先分后混”。处置环节要“高效”,完善垃圾终端处理设施,推动生活垃圾“零填埋”,构建“前后端匹配”的垃圾分类系统工程和闭环处理链条。 完善法律标准,构建“规范化”运行新机制 要加强地方立法,加快立法进程,加快编制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草案,争取纳入2024年全市立法计划。要完善规划标准,结合本地实际,推进编制《济宁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技术标准。要健全市场机制,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创新生活垃圾治理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运营。 推动习惯养成,倡树“全民化”参与新风尚 推动习惯养成,重在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实现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理念转变。在“广”和“深”上下功夫。“广”,就是动员要广范。完善宣传机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宣传网络。加强垃圾分类指导员、保洁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宣传,逐步实现全方位覆盖。“深”,就是活动要深入。注重宣传内容的“深度”,强化党建引领,把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组织工作重点,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党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垃圾治理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