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6-3 11:02:39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有没有代际矛盾,肯定有,但我觉得网上讨论最多的,往往不是真正的代际矛盾,而是阶层矛盾。年轻人抱怨的,不是所有老人,而是那一小撮吃到改革红利的特权老人。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城乡差距、阶级差距都很大,同是老人,待遇可能完全不同,像现在退休的六十来岁的人,考虑到时代因素,估计一半多都是农村户口,而农村户口的老人,每月平均领取的养老金,在200元左右,这200元,不要说在城市,在农村都不够花。
农村老人既没钱也没资源,晚年大概率还要靠子女接济,这样的老人,显然和年轻人不存在什么“代际矛盾”,要说有,估计大概率也是子女对父母不孝。
90年代开始,农村老年人自杀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为啥?因为老了没人陪伴,病了没钱治病,与其消耗儿女,不如早早了断。
在2022年年底,疫情刚放开的时候,农村也和城市大相径庭,在城市,尤其是一线,子女完全围着老人转,拼死拼活也要救老人。而农村呢,确实有不少孝子,但也有很多心寒的案例,比如在老人染病后,几个子女默默达成了共识,不再投入资金治病。
当时我就发了一篇短文,说这不是城市的孩子更有孝心,而是财富的差距让城市和农村表现不同。
城市老人,尤其是体制内退休的,一月退休金少的一两万,多的三四万,比子女挣得还多,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出于功利,也得救救老人。而农村呢,老人到晚年不能干活了,养老金又低,自然会被一些人视为累赘。
广大的农村老年人,显然不是网上年轻人抱怨的对象,而他们的数量占了那代人的50%,甚至60%,也就是说,大多数老人,根本不存在也根本没能力“压迫”年轻人。
那网上抱怨的老年人是什么人呢?简单说就是吃到改革红利的人,具体包括吃到开放红利的企业家;吃到高考红利的知识分子、专业人员;吃到房地产红利的拆迁户;部分国企、政府部门、军队的退休老人。
他们在那些年通过政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名下再不济也有2套房产,现在的退休金少则一两万,多则三四万,钱根本花不完。
我们在大城市看到的跳广场舞的老人,在抖音上刷到的全国、全世界旅游的老人,大部分属于我说的四类人。他们有钱有闲、无忧无虑,越活越年轻。
数据也能证实这一点,世界知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今年做了一个调研,发现中国不同消费群体对宏观经济的信心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显示,信心最高的是18-25岁青年、一线城市老人、三线富裕中老年人,信心最低的是农村老人和一二线新中产(高学历外地人居多)。其中农村老人最低的一组(指收入)只有51%对经济有信心,和一线老人的最低组别相差30%。
光看结果,是不是和我的分析很相似?我们再深挖下:
为啥18-25岁青年对经济有信心?因为还在上学,一切父母包办,还活在象牙塔的滤镜里,一到社会,有了工作压力就开始“破防”,慢慢向不幸福的“千禧一代”转变。
为啥一二线老人,三线富裕老人信心最足?因为他们大多就是我说的四类人。
为啥农村老人和一二线新中产信心最差?除了我上面说的原因,会不会他们在现实中,可能是一家人?
高学历的外地中产,缺乏家庭支持,在大城市996,上有老下有小,还有房贷,在单位升迁还要受到一二线X世代和本地千禧一代的压制,这样的处境,恐怕很难幸福。
说完这个报告,再回到正题,为啥大家对我说的四类老人意见大?现实中分几种情况。
第一种,你是他们的子女,我问过很多这类出身的人,他们大都反映父母喜欢套用自己的成功经验,喜欢对他们进行说教,而且往往不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而他们因为依靠父母的资助长大,往往也没有底气反抗。
他们觉得,父母没有给他们自由。
第二种,你是普通人家的子女,和他们正好在一个单位,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体制内,而体制内现在的规则,是老人合适,新人吃苦,过去轻松,现在辛苦。
就拿高校来说,以前来了就有编制,一年也不用发多少c刊,现在来了,都是非升即走,升不上去,发不足c刊就要走人,还有某大学专门跟青年学者签3年合同,到期了一般不续,对青年学者用完就扔。
而那些老教授呢,一年不怎么发文章,还待遇最好,不仅工资高还有房子,有项目年轻人出力,他们直接挂个名就拿走奖励。学界内的代际矛盾,现在可谓是如火如荼。
除了高校,还有很多体制内单位,也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以前财政好的时候,使劲给好处,有钱有福利有房,后来财政不好了,没地发了,但是又不敢削老人待遇,只能让年轻人承受代价。
最终就是退3人留2人补1人,这个“1”,干的活和过去的3差不多,但待遇还不如其中一个。这样“厚待老人,苛刻新人”,让很多充满志向的年轻人感到失望。
说这么多,你说存不存在代际矛盾?存在,但它的范围很狭窄,只在某个群体某个组织内,不是普遍的、全社会的代际矛盾,而且其根源,还是阶层问题,不是代际问题。
咋解决呢?很复杂很难解,不过原则大体是不变的,那就是讲究公平,一是让缩小体制内体制外老人的待遇差距。二是体制内部,调整薪酬福利制度,尽量让干活的人、年富力强的人拿地最多,而到快退休时逐步减少待遇。这么改,有利于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的创新,国家的未来,也最符合权责对等、按劳分配的原则。
毕竟,一个社会要发展,还是要善待年轻人,年轻人才是国家的未来,老年人要快乐,年轻人更要快乐,希望我们的儿童和快乐的青年父母们,能越来越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