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2024年三伏天正式结束,一年中最难熬的酷暑终于要过去了。 出伏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渡,养生防病重点也该有所调整。
出伏后30天昼夜温差大
出伏后这段时间为什么如此特殊? 俗语说“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出伏到秋分期间(今年为8月24日~9月22日),不但昼夜温差大,气温波动也变得更频繁。
一冷一热,人体血管受刺激收缩,对心血管等多个器官来说,都是种考验。
经过一个炎热的夏季,人的脾胃功能也有所减弱,身体消耗很大。 此外,秋老虎时常在这段时间出没。 秋老虎一般发生在出伏后,8、9月之交,持续约7~15天,“早晚凉、中午热(最高温度在35°C以上)”就是其典型特征。
3种“秋病”容易找上门
气候转凉,本身体质较弱的人,在这个季节容易发生或复发以下3类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 秋季昼夜温差增大,人体血管在低温下收缩,血流减慢,易导致心脑供血不足或血压不稳,诱发头痛、头晕、中风、胸痛等心脑血管疾病。
呼吸道疾病 秋季气温降低、气候干燥,易导致外邪从口鼻而入,侵袭肺脏,引发感冒、鼻炎、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其中鼻炎、哮喘等还与季节性过敏有关。
胃肠道疾病 秋季易发生胃肠疾病,如秋季腹泻、大便干燥秘结、腹胀、消化不良等。 此外,在中医眼里,肺喜润恶燥,因此秋季容易出现干咳等症状,皮肤也可能因干燥或微循环变差而变得瘙痒。
出伏后,身体要怎么“补”?
“出伏不补、秋冬受苦”,专家建议出伏后科学进补,让身体做好各项储备。
养阴防燥 秋季“燥”字当先,出伏后首先要注重养阴防燥,可多吃一些清心润燥的食物。 建议在饮食中适量加入一些酸性食物,比如山楂、乌梅、石榴、葡萄、猕猴桃等。
化痰祛湿 推荐按揉丰隆穴(小腿外侧,外膝眼和外踝连线的中点),该穴是化痰祛湿的要穴。
每天2次、每次3分钟,坚持按揉可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痰湿,减轻暑湿困乏的症状。
适度滋补
很多地方流行“入伏羊肉出伏鸡”的说法,出伏后,可以选择清蒸或炖煮的鸡肉菜肴,滋补又不上火,有助缓解伏天过后带来的不适。 在烹饪鸡肉时,可以选偏瘦的部位,比如鸡胸脯肉等,同时增加蔬菜比例,使菜肴更健康美味。
打盹解乏
秋天容易出现“秋乏”,午睡小憩有助调养身心,一般以不超过30分钟为宜。 注意别睡在有穿堂风的厅堂或露天等处,尽量不穿无袖或紧身衣午睡,防止出汗当风,引发肌肉关节酸痛、四肢僵硬。
及时补水
出伏后仍有高温,应注意补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人每日推荐饮水量为1500~1700毫升。
出汗多时,适当增加水的摄入量。越口渴,喝水越要慢,应匀速小量间断补水,一口一口地慢慢喝。 调整心情
秋天容易心情低落、思绪杂乱,身体会产生“郁火”,可以多听白噪音、轻音乐,少去嘈杂、人群密集的地方。 睡前让身体自然放松,可有效排除杂念和烦恼,使心情舒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