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史:“怯防勇战”冯道根
文/黎莘
读《资治通鉴》读到冯道根的事迹:“南梁太守冯道根戍阜陵,初到,修城隍,远斥候,如敌将至,众颇笑之。”道根曰:“怯防勇战,此之谓也。”城未毕,党法宗等众二万奄至城下,众皆失色。道根命开大门,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兵战,破之。
大致的意思就是冯道根守卫阜陵,刚刚到任,就派人加固城墙,让侦察兵扩大侦察范围,好像敌人就要来了一样,大家都笑话冯道根的做法,认为没有必要这么如临大敌的准备。冯道根说,我这就是“怯防勇战”。结果是城墙加固工程还没有完,魏党法宗率领二万多人就攻打到了城下,众人都吓坏了,惊慌失措。但是作为领导者的冯道根非常沉着,连铠甲也不穿,就登上城墙,以示成竹在胸和对敌的蔑视。然后只选出二百名精锐出城迎战,就打退了敌军。
作为地方领导,作为决策者,冯道根的决策无疑是十分英明和正确的。“怯防勇战”与防患于未然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决策如果没有一点超前性,只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疲于应付,那么付出的代价肯定要高昂的多。又有“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冯道根的“怯防勇战”恐怕就是对那一思想的有效贯彻。
当前“临渴掘井”式的决策,应该说还不在少数。洪水来了我们就抗洪,旱灾来了我们就抗旱,地震了我们就抗震,该旱的旱,该涝的涝,但是我们缺乏超前的考虑,洪水的时候没有想到旱的问题,旱的时候没有考虑涝的问题,没有超前的系统的来考虑问题。这也让我想起《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话,“天下久泰,人不晓兵,奔利不相待,逃难不相顾,将无法令,士非教习,不思长久之计,各有轻敌之心”。这对于我们应该来说也是一种鉴戒吧!
我想再重提一下张良与黄石公的故事。张良少游邳邑,遇老人堕履桥下,谓良曰:“孺子,下为我取履。”良欲不从,悯其老,乃为之取。老人以足受之,曰:“孺子可教。后五日平明,与我期于此。”良依期往,老人先在。怒曰:“与长者期,后何也?”复约五日,良往,老人又先在。怒,再约五日。良半夜而往,老人乃喜,授良书,曰:“读此可为帝者师。异日过济北谷城,见黄石即我也。”旦视之,乃《太公兵法》。良喜,习诵不辍。
张良与圮上老人黄石公的故事中,我觉得黄石公告诉张良最明确的信号就是凡事要早,要见事早、行动早,也就是凡事要有超前性。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那个“三次约会”的事情,那就是告诉我们做决策、干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想在前面、走在前面,不能“临渴掘井”。
由冯道根的“怯防勇战”到张良与黄石公的故事,我想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应该有一些启发和借鉴。这样也才能作出有益的决策,也才能切实把工作做好。
2010年4月26日